你真的了解颜真卿吗?

世人熟悉颜真卿,多因为他的书法。

​​

世人熟悉颜真卿,多因为他的书法。颜真卿是中国楷书四大家之一,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他开创了“颜体”,所书写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颜真卿在书法界拥有很高的地位,历代书家都对其夸赞有加。

苏轼《东坡题跋》:“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意思就是:诗歌到了杜甫,散文到了韩愈,书法到了颜真卿,书画到了吴道子,那么可以说,至宋朝书法艺术上的变通都已经穷尽了。

在这里苏轼认为唐以后书法境界无人比肩颜真卿。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颜真卿)、杨少师(杨凝式)得之,赵吴兴(赵孟頫)弗能解也。意思就是:书家的书法以险绝为奇特,这个诀窍有颜真卿、杨凝式得之,赵孟頫不能其解。

然而,他名留青史的不该只有他的书法。

出身名门,仕途坎坷

颜真卿出自家学渊源的琅琊颜氏,三岁时不幸丧父,但在优良家风的熏陶和母亲殷夫人的亲自指导下,颜真卿自幼谦卑好学,精于书法和诗词。开元年间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凭借其刚正不阿的品行和出众的德才,一步步爬向中央升任殿中侍御史(国务院办公区的监察部长和城管局长于一身的官)可谓是牛气冲天。

但像颜真卿这样的忠义之士,难免遭到排挤。这时宰相杨国忠看不下去了,于是颜真卿被外调为东部采访判官。时日不长,第二年颜真卿又回来了,再任殿中侍御史。这样一来宰相杨国忠又受不了了。就这样几经坎坷之后,颜真卿被调离京师,贬为平原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世称“颜平原”。

安禄山之变

平原郡属于安禄山辖区,当时安禄山谋反之心已经显露,颜真卿明面上邀请文雅之士吟诗作乐,暗中甲骨城墙,召集将士。这让安禄山觉得颜真卿只是一介书生,不足忧虑。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当时唐朝一半的军队掌握在安禄山手里。叛军所到,山河尽陷。颜真卿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扛起大旗,抵制叛军。

唐玄宗得到消息大喜,评价颜真卿:“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意思就是:我不了解颜真卿的为人,但他做的事为何如此优秀!

颜真卿凭借出众德才和一身孤勇,四处吸纳将士,撰写捉拿叛军的文告,一时间反抗势力纷纷投奔而来,士气大盛。在颜真卿的号召下,各地将士豪杰齐心协力,收复了许多失地。

然而在平定战乱中,颜氏家族也做出了巨大牺牲,为稳定起义军,不惜将自己的独子颜颇作为人质;颜真卿的堂兄颜杲(gǎo)卿,颜杲卿儿子颜季明也加入了平乱斗争。后来叛军围攻常山郡,颜杲卿苦战六日,其子颜季明不幸被斩首,颜氏一族被杀者有三十余人。

但战事要紧,颜真卿悲愤之余依然坚持攻打叛军。直至乾元元年(758年)颜杲卿才被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节”。

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派人到常山、洛阳寻找死难亲人的尸骨,最后只找到了侄子颜季明和堂兄颜杲卿的部分尸骨。颜真卿悲愤欲绝,写下这篇千古流传的《祭侄季明文稿》,后人称其《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

至今每临习《祭侄文稿》,仍然可以体会当时颜真卿的那种悲愤,其书固然震撼,但更令人震撼的是书法背后的故事。而颜真卿名留青史的不仅仅是他的书法,更是他德才兼备的品行和刚正不阿、誓不屈服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