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让学校丢了教学主阵地

学校丢了教学主阵地,都是形式主义惹的祸

除了教育行政部门以外,很多部门都将学校纳入各自业务管辖的范围,要求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检查评比、报送相关材料。因为学校是工作最好贯彻的地方,你有什么工作,要开展什么活动,别的单位不一定贯彻执行,但学校不敢不执行,再加上老师干事一般都很认真,还有能力做材料,而且很多任务还可以通过学生布置到家庭,由家长去完成。


老师无休无止的被折腾,学校被迫“扎扎实实走过场,认认真真干虚活”,究其根源是地方行政管理部门众多,都把学校当成了听话的“小媳妇”,把学校视作搞形式主义、捞取政绩的工具。层层施压下,学校、教师便丧失了教育的主体性和话语权,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似乎都可以不管不顾。

教育部部长

给教师“减负”

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呼吁,要把时间还给老师,给教师“减负”。

陈宝生呼吁的无疑道出了一线教师的心声,但怎么给学校和老师“减负”,小磊哥认为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形式主义不根除,给学校和老师“减负”就是一句空话。

不过,有专家的建议值得采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必须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清单,取消和叫停不必要、不合理的填表、考评、比赛、评估;应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学校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推进学校进行教育家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