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相册里的南京城:硝烟还未散尽,阵亡士兵仍保持着战斗姿势

“在华北,二周陷大同,一月攻占山西;在东南,十天占上海,三周陷南京,一月而逼近武汉;在华南,一举攻占广州。”

以上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侵华日军的战略目标。

的确,“七七事变”刚一爆发,日军满打满算只出动了3万余人,混战了不到四天,就攻陷了中国华北的两大重镇:天津、北平。

这么说来,他们似乎也有理由相信自己的判断。

面对日军的作战方针以及他们的军事行动,当时有见识的中国将领纷纷认为应该主动避免和日军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展开决战。

原因很简单:日军的装备远比中方先进,能动用飞机、坦克、大炮等先进武器做立体化进攻;加之日军训练有素,士兵自幼受武士道熏陶,其士气和战斗力也是中方远远不如的。

因此,副参谋长白崇禧、陆军整理处处长陈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副主任姚琮(蒋纬国养母姚怡纬之兄,长期任蒋介石副官长)等均主张在水网密布的华中地区开辟新的对日战场。

于是在1937年8月13日,中日之间规模最大的淞沪会战便爆发了。

这一次蒋介石下了血本,不但抽调了自己的黄埔系精锐近二十个师,还调来了粤军、豫军、浙军、闽军、鄂军、桂军、湘军、黔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北洋军等武装,凑成了一支共计85个师又10个旅的庞大进攻部队。

当然,以上部队是在三个月的会战期内渐次投递的。

因为蒋介石还不确定日军会不会上钩。

但到了10月5日,日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即将从华北调用兵力,把主要作战转移到上海方面。

进攻兵力既多,日军的攻势也越发猛烈。

据李宗仁将军回忆,“敌海、陆、空三军的火力可以尽量发挥,我军等于陷入一座大融铁炉,任其焦炼。敌方炮火之猛,令到我炮兵白天无法发炮,而夜间又无法寻找目标,只是盲目轰击。所以淞沪之战,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

实际上国军作战至此,已经达到了既定目标,因为这场会战本就是吸引为主,应该适可而止。

所以,副总参谋长白崇禧乃多次建议蒋介石撤兵。

也许蒋介石还幻想着九国公约会议能制裁日本,竟硬让军队在淞沪继续扛了下去。

须知,彼时的日军已经成功登陆金山卫,淞沪一带的国军正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处境。

屋漏偏逢连夜雨!

已经丢了济南的山东军阀韩复榘见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基本投入淞沪战场,其后方极度空虚,遂起了歪心思。

他打算联络刘湘、宋哲元一起合力控制陕甘、四川,阻止中央军退入西南、西北。

听闻这一重要情报,蒋介石坐不住了。

于是在11月初,蒋介石遂同意了撤兵。

华中战场

本来,在1934年至1936年间,蒋介石当局预感对日一战将不可避免,曾耗费巨资在淞沪一带构筑了两道国防工事线。

(第一道为美福线,以太湖为依托,北起福山、经常熟、苏州、吴江、嘉兴到杭州湾的乍浦;第二道为锡澄线,北起江阴要塞,南到无锡)

不消说,这次撤兵正好用得上。

但由于日军的推进过于迅速,国军的撤退也毫无章法,这两道国防线竟没有起到丝毫的阻敌作用。

到了11月19日,日军已经攻陷嘉兴、苏州、常熟等军事要点,并分兵三路向南京推进。

于是,首都南京的防守问题遂被提前提上了日程。

日军分兵三路挺进南京

当时,与会者多是白崇禧、李宗仁、何应钦、徐永昌、唐生智等高级将领,他们多不同意死守南京。

一者因为南京地形不利防守;二者因为国军经淞沪会战损失过大,加之又经过长途的混乱退却,非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补充整训不可恢复战斗力;况且抗战之初早已定下了持久战的方针,故而也更应该设法保存有生力量。

没想到唐生智一反常态,竟主动支持起了蒋介石。

归纳他的原话:他不仅倡议固守南京,还主动请缨留下死守。

蒋介石对唐生智的慷慨激扬深以为然,遂委任他担任南京城防司令,并调集了10余万兵力供其调度。

唐生智

前文已述,南京的守城部队多是淞沪败退的疲敝之军。

加之国军主力经淞沪一战遭受重创,也无力从外围援救南京。

所以,南京保卫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以失败收场,唯一不可期的只是破城时间。

但即使如此,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士兵们仍然打得极其顽强。

据《纽约时报》记者报道:在一个山头上,300名中国军人被日军围困。经过一整天激战,伤亡殆尽,几乎只剩下一人。

可惜中国军队新兵太多,加之后勤供应不足,最后多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收缩防线。

12月10日,大批日军集结完毕后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二峰一线同时猛攻。

在光华门一带,日军召集了敢死队做过两次突击。

第一次被国军士兵以白刃战打退,第二次虽然也被中方击退,可是却“放进”了少数残兵。

这些日军藏身在城门的洞圈中,一时令国军奈何不得。

最后还是几十名国军战士自告奋勇携带手榴弹和汽油从城上下缒到洞圈。

战不多时,这伙日本残兵均被消灭,而这数十名勇士也无一生还。

战死的士兵

紫金山这边,是桂永清指挥的教导总队。

他们装备好、实力强、编制足额,共计3万余人。

实际上作为中央军的精锐部队,教导总队平常很少用于战场,但现在却毫不吝啬地摆在了第一线。

因为他们平常的训练就在这一带,所以对地形很熟,工事也修的十分坚固。

日军得知蒋介石的“心尖子”教导总队防守于此,遂加大了飞机和大炮的轰击。

见轰击不奏效,日军又动用了毒气弹。

教导总队伤亡惨重,只能放弃紫金山第二峰主阵地。

紫金山战况不佳,雨花台和中华门方向也很不妙。

当时,守备雨花台的是第88师。

他们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使日军付出了伤亡千余人的代价,致使鲜血汇成了涓涓细流。

可由于第88师内无粮弹、外无援兵,奋战多日终归因伤亡殆尽而被迫退入中华门。

据统计,第88师在此战中连排以下官兵阵亡者竟达到了六千人以上。

加上受伤者,战场减员达到了全额的十分之八。

12日下午,中华门西面城墙被日军轰塌,敌军遂蜂拥入城,南京城内秩序大乱。

那些残剩的国军战士见身边尽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只能向着日军蜂拥而入的地方“”自发地迎上去,用自己的身躯阻遏敌人的长驱直入”。

但一切牺牲均已无济于事,南京城破已经成了既定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