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连长戏弄晋绥军:在我们这,指导员有最后决定权

1937年“七七事变”后,迫于内外形势,蒋军被迫终结与我方的马拉松式谈判,达成了一致抗日的合作协议。不过,合作归合作,蒋军对我军的限制、渗透和破坏,实际上一天也没停止过。哪怕是全面抗战之初,蒋军在正面战场上丧师失地、一溃千里,急需由主力红军改编而成的八路军帮他们“止损”时,他们深入骨髓的敌视也未曾真正收敛过。

1937年11月,忻口会战以中方失利而告终。阎锡山组织的太原保卫战又虎头蛇尾,仅守了两天便告沦陷。太原失守后,在晋作战的各路蒋军兵败如山倒,其中尤以晋绥军溃散得最厉害。最令人不齿的是,这些溃兵四处为非作歹,祸害老百姓比打日军还带劲。一时间,山西各处百姓怨声载道。

在这个时候,毛主席指出:太原的失陷,标志着在华北,以蒋军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我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为独立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八路军3个师均开始化整为零,分兵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准备持久抗战。

要建立根据地,恢复秩序,建立抗日组织,首先就要解决溃兵扰民问题。在那样混乱的情况下,在阎锡山自顾不暇,蒋氏机构已经近停摆的情况下,八路军只能采取断然措施,四处收容溃兵,收缴他们的武器。经过集中教育后,将溃兵中年纪轻,没做过坏事且有抗日愿望的人吸收到八路军,余皆遣散。其中有条重要的原则,是“留兵不留官”。因为那些蒋军军官恶习难改,顽冥不化,留下来大多是个祸害。

不过,对于习惯了在军阀混战中随风倒,不管哪方得势,自己都能收容、改编,从而保住自家饭碗的旧军官来说,八路军将他们“扫地出门”的做法,那可是砸饭碗呀。有道是,“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怀恨在心的旧军官们,必然要疯狂反扑。

当时,在汾阳一带活动的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在团长贺炳炎、团政委廖汉生带领下,正在汾阳以西、离石一带活动。在被他们曾经收容过的晋绥军军官中,有个阎锡山第2战区长官部的副官曾想赖在716团不走,但仍然被贺炳炎、廖汉生给遣送走了。这人悻悻而去,辗转归队后,居然向阎锡山告发:八路军716团毫无军纪,乘友军新败之机,到处吞吐并友军队伍。还叭拉叭拉地列举了一大串数字。

军队是军阀的命根子,是绝不许别人染指的。全面抗战之初,阎锡山大力邀请八路军主力入晋,而且曾给予八路军种种便利,甚至还“慷慨”地送给八路军一些军需物资,那是着眼于让别人帮他保住山西地盘。如今日军破忻口、下太原,占据了山西人烟繁密的各个盆地及主要交通线,阎老西只能率残部逃入偏远山区苟延残喘,地盘大为缩小,这要是人、枪再被别人给收了,那他往后就更难混了。

于是,阎锡山立即以第二战区长官部的名义,给贺龙发电报,要求追究716团“吞并友军,破坏统一战线”的责任。那个告状的副官,也被阎锡山作为证人派到了120师师部。不过,上至贺龙、下至贺炳炎、廖汉生,都对此嗤之以鼻,以“该副官走后,其他暂被716团收容人员也均被遣送,无法追查下落”这样的官话,就将阎锡山的来使给打发了。不过,双方在这类问题上的摩擦,却并未因此而中止。

在八路军主力入晋前,我军一些干部就已经深入山西各地,在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组织“战地总动员委员会”里任职,开展统战工作。该委员会派出的抗日县长在716团4连的护送下,进入汾阳县城重建抗日组织,发动群众抗日。该连在完成任务后,在汾阳县城留驻了一段时间,一方面帮助维持秩序,保境安民,另一方面也收集了一些散在民间的枪支,并没收了一些汉奸的浮财。

不过,等日军在山西的攻势造一段落,局面相对稳定下来后,阎锡山也企图在日方区以外的地方恢复自己的统治。他也向汾阳县派来了一个县长,以及一些晋绥军。领头的是一个叫傅存怀的。这伙人的到来,让小小的汾阳县城,同时存在一红一白两个机构。虽然在统一战线的框架约束下,双方还没有发展到武装冲突的程度,但各种争执那是层出不穷的。

阎锡山的人不但要将抗日县长赶出城,还要求4连将收集到的枪械、扩编的人员都交出来。交枪?交人?我军可从没这个习惯。双方你来我往,争执不断。不过,就这么僵在城里,每日被对手纠缠,耽误了正经事,这赔本买卖八路军可不做。于是,贺炳炎、廖汉生急招4连出城归建。

可是,此时汾阳县城四门已被晋绥军给把持了。对方四处放风:“八路军不交出人、枪,别想轻易出城。”要将部队成建制、无损失地带出城来,而且还要力避和晋绥军发生武装冲突,这可得动点脑筋了。

4连的周连长以前是红军中的营级干部,早就在残酷的革命战争中锻炼得有勇有谋了。出城时,他让指导员带着队伍以早操的名义通过城门,自己一个人落在后面,慢悠悠地一路溜达。

指导员带着连队走到城门口,晋绥军士兵拦住问:“哪里去?”战士们七嘴八舌地回答:“不知道。”“连长叫到哪里就到哪里,你去问连长吧。”把门的晋绥军又问:“你们连长呢?”“在后面。”

晋绥军官兵脑子里,都没有“政委、教导员、指导员”这些概念。他们素闻八路军军纪严明、凝聚力强,便以为只要扣住4连周连长,该连战士肯定不会弃连长而去,所以就放4连出城了。等到周连长慢吞吞地挨到城门口,被晋绥军士兵拦住,问他想去哪儿?

周连长说:“我也不知道要去哪儿。在我们这儿,指导员是有最后决定权的。他把连队带走了,我就在后面跟着走呗。”

直到此时,晋绥军士兵才知道上当了。眼见4连一去不复返,又该如何处置周连长呢?情况上报到傅存怀那里,把他给气坏了。但他并不敢明目张胆地对周连长下手,软禁他吧?既于事无补,还要每天管饭,甚至还会落下把柄,太不划算了。因此,他纵有一千个不心甘、一万个不乐意,但思前想后,还是下令放周连长出城了事。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