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为什么总是坚持不下去?这两点很重要

自从今年的3月5日,我在微信朋友圈宣布,要转战今日头条写文章后,就收到了三位老师发来的信息,询问的话题居然出奇的一致:我也想写文章,但每次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总也坚持不下去,怎么办?

他们的问题,让我回想起这样一个故事:

1984年,肯尼斯基做了一个实验。他给学生随机发放杯子,或者糖果。过了一会儿,他告诉学生,他们可以选择把手中的东西,换成另一种他们更喜欢的。这些物品是随意发放的,并没有替换成本。


因为随机发放,所以我们不能说,拿杯子的人正好喜欢杯子,而拿糖果的人正好喜欢糖果。但实验的结果却很有趣,高达90%的人都选择不换。


实验结果证明了一点:大家都不想改变现状!而这个现象叫做“现状偏见”。说白了,就是由于适应了现在的状态,人们懒得去改变。


这个现象很常见吗?答案是一定的,它时刻都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真知不知不觉就被影响了!


举几个例子:

1、去年三月初,去踩点装修事宜。在我的要求下,工长带我参观了一家刚刚装好的房屋,整体面积80平米左右,房间里的布置也很温馨。唯一让我很诧异的是,这户业主居然连装饰和摆件都搞定了!

后来才知道,那些油画和盆栽,是装修公司为了拍摄交房照片而刻意放上去的。出人意料的是,业主看到装修公司开始拆卸装饰后,居然主动掏钱留下了近三分之一的油画。为什么?这就是“现状偏见”在作怪。


2、我的家住在北京西城区,这里的水质一直比较硬,每次烧开水都会出现大量的水碱。于是不少小区开始推行水卡服务,即刷卡接纯净水。最开始的时候无人问津,于是,水卡销售人员玩了个套路:水卡试用一周,一周后不满意免费收回,结果60%多的试用用户都办理了水卡。为什么?这还是“现状偏见”在作怪。


3、六年前,我把两万元借给了一个同学,期限三年。结果你猜怎么着?三年期满,人家来一句:“我手头太紧了,真的没钱还你啊!”后来从别人处打听才知道,她因为股票亏本,借了不止一个人的钱,而我这部分虽然数额不大,但时间确是最长的。

现在想想,她之所以不还钱,其实也是这个“现状偏见”在作怪:因为拿在手里时间长了,就错觉般的认为这个钱就是自己的。

善意的提醒各位,如果你想借钱给他人,这样做还账的可能性更高:让债务人定期分期还款,如此一来,就是有意识的提醒对方,这钱的债权人是你而不是他!从而避免掉入“现状偏见”的坑中。


从生活中的案例回看写文章这件事,如果每天都写,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现状偏见,但如果停笔半个月,也会形成另一种现状偏见,这就是很多人坚持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坚持不下去的原因,叫做:

“利益”回报


你也许会好奇,为何“利益”二字会打上引号?因为在每个人的心中,对于“利”这个字的解释是全然不同的。

古时候农民靠种地为生,所以“利”字的象形解释就是用刀去收割种植的谷物。如今,“利”有很多种获取形式,但说一个人是否可以获利,归根结底是要看他为别人做出了什么。


商业世界有自己的法则,身处其中就要遵循规律。想赚钱的前提,是产品或服务满足了别人的要求。想长久赚钱的前提,一定是产品或服务的创新与迭代,不断适应着客户需求的变化。

能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一种心态,我姑且称它为给予者心态,而与之相对的,只想赚钱而不愿意付出的心态,称之为索取者心态

回看这几年的创业市场,不难发现,很多创业者之所以会失败,很多时候就是抱着一种索取者心态开始的,想在创业的大潮中捞一笔就走。


可问题是:凭什么?

用户凭什么要为你的产品买单?你满足了他们什么需求?

客户凭什么要和你继续合作?你满足了他们什么样的服务体验?

索取者心态的人,会天天考虑这些事情吗?


回到写作的话题,这其实也是一种心态的体现,很多人总想着靠文字赚点“利”,结果却是无人问津。

这就好比读者进到一家大型图书馆,所有的书籍都摆在那里,琳琅满目,但能翻阅的总是凤毛麟角,而你的不过是其中几本罢了。

写作前期,抛弃逐利的心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文章的质量上来,会有更快的成长。

不要因为自己写的文章,没几个人观看而烦恼,也不要因无人喝彩而放弃,任何事情都需要沉淀与积累。所谓匠人,无外乎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罢了。

如果,我们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把分享当成一种常态,我们的心态就会由索取者转换为给予者,并开始形成快乐的现状偏见。


满足以上两点,坚持不再艰难。

与君分享,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