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战半小时换来的红军第一支骑兵侦察连

在人类战争史上,骑兵曾是一支可以左右战场格局的突击力量,在我军军史中这一兵种的历史同样悠久。军史最早可考的记录是1928年4月成立的西北工农革命军骑兵队,但由于各个革命根据地相距遥远,信息传递受限,当时的中央和红军主力部队可能对这支骑兵并不知晓。对他们来说,战马可是稀缺资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记载

中央红军长征前,只有团以上指挥员才有资格和机会拥有坐骑,长征开始后更是无法保证。特别是长征初期,打仗败多胜少,缴获有限,战马减损非常严重,断炊少粮时还被迫杀马充饥。曾任红31军卫生部部长的熊友刚回忆:“我们从芦花进草地的时候,单是又肥又壮的马,就有五六十匹,后来一匹一匹地杀给伤病员吃,到最后只剩下一匹了。” 然而,这一困难局面在长征途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发生了改观,红军主力部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骑兵部队。这个小山村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名叫青石嘴。

青石嘴战斗纪念碑

1935年9月,长征的中央红军攻破天险腊子口,在哈达铺改编部队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陕甘支队,于10月初突破西兰公路防线,直奔六盘山而去。10月7日下午,在红军前卫部队翻过六盘山行进到青石嘴附近时,捉到了一名敌军便衣侦探。经审问,得知国民党东北军骑兵第7师两个运送给养的连队,刚刚进驻青石嘴休息。

东北军骑兵部队

得到这个消息,毛泽东立即召集1纵队首长林彪、聂荣臻、左权,1大队杨得志、政委肖华,4大队王开湘、杨成武,5大队张振山、赖传珠等领导同志一齐来前边观察。用望远镜一看,村子里农户的烟囱正在冒烟,敌人的战马都卸下鞍子,散在路边吃草。散乱的敌兵有的在铡草,有的在打水,有的在三三两两来回闲逛。显然,敌人正在生火做饭,还未发现红军已经来到了他们的身边。

毛泽东看到人来齐了,笑着说:“好,都来了,现在说一说。”然后,他指着远方说:“都看到了吧?隘口下边的村子叫青石嘴,那里刚驻扎着敌人东北军骑兵第七师的一个团,有几百匹马,别小看它,我们要消灭这股敌人,不然它会拦住我们的去路。”

说着,他转过身来,从警卫员手里接过两块饼子,一边把它分成几块,一边问:“都还没吃午饭吧?”大家点点头。

毛泽东爽朗地笑着说:“那好,分而食之,打下青石嘴,再吃好饭!”说完将饼子分给大家。大家每人从毛泽东手里按过一小块,高高兴兴地吃了起来。

毛泽东一边嚼着一边说:“这次一定要消灭它们,搬开拦路石,一大队从北面迂回到青石嘴后山,截断敌人北去道路;五大队从南面迂回,控制公路,防止敌人回窜,并准备打敌人的援兵。至于正面进攻嘛……”

他转过头对四大队的杨成武政委和王开湘说:“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了。四大队是有名的英勇冲锋的红四团嘛,要发扬你们的特点,动作要快,要猛,要狠!”

“是,一定遵照毛主席指示,猛打猛冲!”

这时毛泽东从警卫员手中接过水壶,拧开壶盖,倒了一点水在壶盖里,递给杨成武和王开湘,说:“你们每个人喝一口吧,喝完了,就去打!”

“是!”杨、王二人接过水壶盖,仰起脖子,将盖子里的水一饮而尽。

喝完后,杨成武望望纵队首长,问:“首长还什么交待的吗?”

林彪和聂荣臻摇摇头,说:“没有。记住,一定要按主席交待的那样,要快,要猛,要狠,打散马群,聚歼敌兵,速战速决!”

王开湘(画像),1935年11月在陕北罗汉川逝世

一切布置妥当,部队便斗志昂扬地投入了战斗。四大队以飞快的速度,悄悄翻过隘口,正面接近隘口下的村庄。此时,一大队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北边迂回插进青石嘴后面,五大队也迂回到南边,截断平固公路,三面夹击,形成了一个钳形包围之势,敌人便成了瓮中之鳖。

一声令下,红军战士分路出击,一齐压向敌人。伴随着漫山遍野的喊杀声和枪炮声,一刹那,就全部冲进了村子里。正在屋内吃午饭的敌人,做梦也未想到红军会杀来,这时想冲出来抵抗,也来不及了。有的跑的快,骑上马向后山逃窜,也只能被迂回的部队打死,更多的人马匹根本还没来得及解,红军就冲到了眼前。敌人见走投无路,乖乖地投降了。

战斗大概半个小时就告结束。这场战斗,缴获了军马100余匹,十多辆马车的军用物资。令红军将士们高兴的是,不但有了过冬的棉衣,还有补充的子弹。北上以来,消耗了不少子弹,没有补充。打腊子口就消耗了3万多发子弹,而缴获的都是些坏枪和不能用的子弹,这次才补充了几万发能用的子弹。

军马的缴获,是尤其重要的一笔收获。从江西出发时带来的马,早就为党的事业“粉身碎骨”了,就是在云、贵、川补充的马匹,也都所剩无几了,而且还担任着“主要角色”,驮着很大一部分伤病员,或者驮着很多的枪支,大部分的指挥员都是自己背着包袱和粮食走路。这次就好了,这一大批军马,个个身强力大、膘肥体壮的,不仅使伤病员都有了马骑,而且一些长期没有马骑的指挥员,又有马可骑了。战士们高兴地说:“问题都解决了。”

毛泽东与一纵队首长商量后,决定利用缴获的战马,组建中央红军的第一支骑兵部队,把原来一纵队的侦察连改为骑兵侦察连。被红军俘虏的敌骑兵团中钉马掌、修马鞍的士兵以及马医官、马术教官等,愿留下抗日的,都成了红军战士。后来,聂荣臻欣慰地说:“我们用缴获的马匹装备了纵队的侦察连,我们也开始有自己的骑兵部队了。”

我军真正意义上的骑兵部队自此日渐壮大: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在长征路上的甘孜地区组建了我军第一个骑兵师(不过仅有200来人);抗战时期我军先后建有军委骑兵团、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115师骑兵团、120师骑兵支队、129师骑兵团、绥蒙骑兵游击师,淮北平原上的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被称为“红色哥萨克”;解放战争时期,最多达到13个骑兵师,骑兵达到10万之众。在1955年第一批授衔的共和国开国将领当中,曾有过骑兵经历的将军一共有55人,这个数量规模仅次于占当时绝对多数的步兵部队。

1951年国庆朱德总司令检阅骑兵

上世纪80年代百万大裁军,骑兵作为一个兵种被取消,全军仅象征性地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但骑兵将士为共和国所创造的辉煌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我军“最后的骑兵”之一:驻守在青藏高原海拔4200多米的第76集团军某旅骑兵一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