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小時4分38秒開始,《大贏家》才算贏

疫情未了,春天來臨,看新片的日子還會遠嗎?


繼大年初一《囧媽》線上免費上映後,就在上週五,嗷嗷待哺的觀眾又免費看上了原本的院線喜劇《大贏家》。


甭管怎麼說,目前評分6.8,比山爭哥哥的《囧媽》要好太多。


儘管如此,我還是要客觀地聊聊這部聽片名很容易誤解成電視臺週末綜藝的電影


大贏家



會不會迎來“報復性觀影”我不清楚,但“報復性審美”我倒是見識了。


一幫觀眾打四星不說,就連平時一些愛較真的影評人、媒體號,都給出了最低三星的保守評估。


電影本就見仁見智,單就我個人來看,影片前一個小時,還真應了李老師的那組成語:



為何?倒黴就倒黴在改編上。


故事很新穎:銀行職員嚴謹,做人的確也很嚴謹。因為被選中在演習中扮演劫匪,導致本該一秒結束的活動,硬生生鬧了一天。


影片改編自日本作家都井邦彥的小說《遊戲永無結束時》,這不是原罪,原罪在於之前日韓也拍過。


早在1991年,本木雅弘就出演過日版《永不結束的遊戲》。


2007年,鄭在詠出演的韓國版《率性而活》,至今評分仍高達8.3。


對於看過韓版的觀眾來說,《大贏家》則顯得不那麼友好。



改編最怕照搬,創作最怕雷同。


無論流程細節還是基本笑點,《大贏家》彷彿是照葫蘆畫葫蘆。


開場“爆頭便衣”的細節講說,以及眾人監視器前找對錯的橋段,就已似曾相識。



中段與美女警察的拳拳到肉,連腿部特寫的鏡頭都很熟悉。



高潮特警隊的全軍覆沒,戲劇轉折點也如此雷同。



還有一些笑點,無太多創意。


比如打電話給“犧牲警察”的家屬,雖說對象從韓版的媽媽變成了妻子,但都以暈倒收尾。


先不論模仿痕跡明顯與否,這新鮮度就已大打折扣。



演習說白了是對違法行為的模仿與替代,那什麼行為可以替代“強姦”呢?


全片最為華彩的當屬俯臥撐充當強姦行為的戲碼,可惜這一笑點仍是韓版在先。



當然,原創笑點也是有的,不過都是些貧嘴加葷段子,對情節的促進作用幾乎為零。


比如銀行職員摸特警部隊隊員肌肉,孟鶴堂又在一旁插科打諢。


先不說德雲社的相聲表演在這裡違不違和,光大媽襲胸這招兒,小S現在都不用了。



男主嚴謹的扮演者大鵬,一直很賣力,但也只是賣力而已。


近幾年拼命在角色上求轉型,觀眾有目共睹。


《鋌而走險》《受益人》展示的都是地域性小人物的底層故事,落魄出洋相,又顯一絲辛酸。


賣力歸賣力,但這演技上的硬傷……


就說開頭跟田雨的一場訓斥戲,那憋著的笑場真當觀眾看不出來嗎?



角色身份與行為上的矛盾,也使人物很難立住。


理解,為過審,導演將韓版“交警做強盜”的設定改成“銀行職員做強盜”,也更忠於原小說的設定。


可關係變了,鋪陳情節卻沒有供應上。


比如警察有刑偵與反刑偵的能力,那你讓一個銀行職員,僅因態度嚴謹就能超凡入聖到如此境界,真當警察吃白飯的?



另外在詮釋人物時,大鵬用力過猛,在角色呈現上與性格有所偏差。


嚴謹的人不易變通,但跟傻還屬於兩個概念。


戴個皮卡丘頭套就趕去銀行,這不是憨傻是什麼?



而在表現嚴謹的心理時,大鵬給我的感覺不是據理力爭的軸,而是傻里傻氣的木訥。


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唸白的方式上。


你是一個嚴謹的人,有理的心理暗示使得唸白必然有力,而不是像大鵬那樣軟綿綿地逗字。


軟綿綿給人的感覺大多不自信,而嚴謹的人可以有矛盾,但絕對認同自己的行為方式。


大鵬羸弱且像是沒想好下句要說什麼的唸白,的確讓人跳戲。



若沒看過《率性而活》,《大贏家》還算有些樂趣。


可惜翻拍的原罪太濃,失去了神秘性與笑點。


但也並不是說,《大贏家》就一無是處!特別是

在1小時4分38秒,煽情加笑點,才漸漸有點新意。


這裡就不得不說說騰格爾大爺和許娣阿姨的親情客串。



韓版在家屬勸說兒子一場戲中,以說教為主。


而在《大贏家》中則放大了喜劇效果。


所謂一家子軸人,腦子裡想的是如何把工作做到位,比如父親的格言:


有困難,克服困難;沒有困難,就給警察製造困難。



而只因兒子上直播,“珍珠媽媽”小市民心理爆表。


在街坊鄰居那倍兒有面兒,不僅說媒,還直接在現場做起徵婚廣告。



別看親爹親媽這麼無厘頭,出發點只有一個:


演習做強盜也是一項工作,既然如此,那就要全身心投入,百分百做好!


如果說父母負責軸理,那麼男主的妹妹則負責軸情。


從小聲帶受傷,聲音不好聽,寧可讓別人覺得她是個啞巴,也不願意說話。


但人家是哥控啊,為了哥哥,第一次發聲報告警察埋伏的方位。



這一喊,也喚醒了參與演習的同事,以及警務人員。


之前不配合演習的人,也都開始認真對待這次工作。


為什麼先前吊兒郎當?品品田雨飾演的經理說的話:


“警察同志們都還餓著肚子呢,你們居然敢點火鍋!”


“警察抓不住你,那你就乖乖讓他們抓啊!”


這不讓錄那不讓錄,還不是怕“抹黑”警察,得罪上級,丟了飯碗。



而在男主嚴謹看來,敷衍工作,才是對警察職業的真正抹黑。


把自己的渾身解數使出來,不是為了找麻煩,而是在演習中磨練對方,從而讓對方在實戰中能真正保護民眾安全。


《大贏家》在此的立意的確具有諷刺性,針對的正是當下的面子工程



除了畏懼上層,不當回事兒的原因還在於一個的真理:


青春痘長在別人的臉上不讓我擔心。


仍舊是田雨經理的臺詞:


“搶銀行只要不搶到自己頭上,都還是喜聞樂見的。”


演習是為了防患於未然,但很多人卻不上心。並非他們不覺重要,而是覺得這東西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讓·埃默裡說過:“人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死去。”


沒有切膚之痛,何來徹骨之思?


群眾的看客心理此消彼長,這邊銀行被竊,人質生死未卜,那邊還在聊徵婚的事。


你可能會覺得,看客的成因僅僅是受眾的麻木。


那麼繼續追問:受眾為何麻木?


片中有一細節:當演習發生了與之前計劃不同的事,記者回了句:“通稿上不是這麼說的。”


我們寫慣了別人要我們寫的,看慣了別人要我們看的。


我們生活的世界成了一個遊樂場,一個無需在意也無需用心的遊樂場。



既然大眾麻木,那麼個人到底是“淈泥揚波”,還是“深思高舉”?


面對演習,警員各種表忠心,然後沒弄清歹徒背景就一頓猛攻,導致任務一次次失敗。


生死攸關,銀行職員想的也都是如何早點結束演習,好去討領導歡心,好趕在醫院關門前拔牙,好去見丈母孃。


導演在演習中也加了一些當下生活中的話題,比如母胎solo、單親媽媽、代際關係等。


而這些都是為了從側面表現一個現狀:相比於災難,生活更重要。



在這個遊戲化,且什麼都不當真的世界,男主嚴謹,成了另類的存在。


你認真對待工作,做事情嚴絲合縫,可在別人看來就是冒傻氣。


如果你的努力沒有回報,那就再努力些,別人總會理解你的良苦用心。


《大贏家》還是給了觀眾一個幻想性的結局:只要做事到位,一切都會好的。



影片後半段,女職員那條線算是填了韓版的坑。


《率性而活》裡的姑娘單一化,最後跟警員的情感也有種趕KPI的感覺。


但在《大贏家》多了份鋪陳,即柳巖飾演的銀行姑娘一直是大鵬暗戀的對象。同時姑娘對小夥也有點意思,然後倆人就……


女的成了另一個強盜,幫男的裡應外合。


立馬有種《邦尼和克萊德》的感覺有木有?



雖說《大贏家》還是很像春晚小品,人物功能化、情節理想化,且口號煽情的成分也比較嚴重。


但就現實批判角度,社會問題諷刺等方面,放到大環境中來看,的確難能可貴。


社會中總有人遵循“唯上至尊”,而有時候“唯理至尊”,也會收穫幸福。


疫情當前,影視寒冬,能有這樣一部敢說真話的辛辣喜劇,絕對能讓你笑對人生中的種種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