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来敲门】泰宁:打好“扶贫组合拳”,走好就业兴业乐业小康路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泰宁县打好“企业发展+贫困户就业”、“特色农业+贫困户兴业”、“政策保障+贫困户乐业”三套组合拳,进一步强化扶贫工作,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就业、兴业、乐业”扶贫路,确保脱贫攻坚取得更大成效。

企业发展+贫困户就业

连日来,在朱口镇龙湖工业园区政泰工贸有限公司厂房内,来自该镇龙湖村的贫困户谢家妹正和工友们赶制厂里的一批外贸订单。


谢家妹是龙湖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前几年因丈夫因病去世,治疗花费十几万元,家庭一度陷入困境。帮扶人与村两委根据她的家庭情况,介绍她与儿子、儿媳一家三口到政泰工贸务工,人均月工资可达3000元,一家人生活慢慢红火了起来。


“我骑车10分钟就到公司,工资和去外面打工差不多,下班可以回家照顾孙子,我们很满意。”谢家妹说。



为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不返贫,同时也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园区竹制品产业链发展,提升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2019年该镇镇利用龙海与泰宁山海协作对口扶贫资金、扶贫改革试验项目资金、春风工程项目资金总计投入640万元,采用“园区+贫困村”、“企业+贫困户”等方式走出一条“多村捆绑入股、撬动资本投资、村财民企增收”的扶贫新路子,让500余位村民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带动贫困户60余人就业及竹子产业发展,平均年增收超过10000元。


在帮助贫困户就业的同时,也帮助当地企业解决了用工难这一问题,切切实实实现了“双赢”。


同时,该镇还通过厂房出租、整合辖区闲置厂房、老村部、老农场、小水库等资源用于对外招租和招商等方式,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增加了村财和农民收入,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基础。



据悉,目前全镇工业、农业企业共33家,上规模企业20家,超10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带动贫困户70余人就业,人均平均工资每月超过3000元。


特色农业+贫困户兴业

精准扶贫工作中,朱口镇充分利用“合作社+贫困户+技术员”、“龙头企业+农户”、“种植大户+农户”等模式和机制有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让贫困户搭上脱贫快车道。


这一天,官田村丰盛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员黄秋华和以往一样带着合作社的工人来到基地,给基地里的鱼进行喂食和正常安全巡护。


该合作社是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加技术人员的合作模式,优先聘请村里贫困户,按每天100元的工资进行结算,到了年底贫困户还将按照入股时的股份进行分红,且制定贫困户不需要承担风险保本的分红制度,保障了贫困户资金不受损失,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目前已经吸引了10余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



近年来,该镇将精准扶贫与特色农业产业相结合,整合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官田村水库养鱼合作社、王坑村莲子种植合作社、渠高村立体养殖合作社等项目,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异地商会等多种销售渠道,不断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扶贫工作成效显著,2019年农副产品销售额超过500万元。



政策保障+贫困户乐业

3月3日晚,在朱口镇龙湖村南湖苑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贫困户黄荣峰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正和女儿在小区的健身器材上锻炼,今年是他在新家里过的第一个年。


黄荣峰原住南坑村,原有的房子已经破旧不堪,加上南坑村海拔高、道路狭窄交通不变,严重制约了当地发展,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拥有安全的住房,是群众脱贫的基本条件之一。为解决南坑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难题,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朱口镇按照“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要求,2017年启动实施了南湖苑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辖区风厝、尤厝、南木乾、高峰、南坑自然村和龙湖村的20户困难群众整体搬迁至南湖苑安置点。



告别破旧房屋,取代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楼房。“两不愁,三保障”不仅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的需要,也兼顾了部分发展的需要,深受群众欢迎。现如今黄荣峰已经成功的摘除了贫困帽,正向着小康路大步前进。



截止目前,朱口全镇贫困户342户1025人均满足“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实现全部脱贫,5个贫困村均满足14项脱贫标准,实现全部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