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朝统一了,那么多前六国人造反,到了汉朝统一了,就没人造反了呢?

lnzz1987


很多时候我们看历史,往往只关注大人物的事迹,很少去感受那些小人物的处境。比如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忽略一件事情,那就是刘邦在打败项羽之后下的一道诏令。这道诏令意义非凡,也可以说为汉朝的稳固打下了非常坚定的基础。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这道诏书。

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又曰:“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诸侯子及从军归者,甚多高爵,吾数诏吏先与田宅,及所当求于吏者,亟与。

……今吾于爵非轻也,吏独安取此!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而有功者顾不得,背公立私,守尉长吏教训甚不善。其令诸吏善遇高爵,称吾意。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叫做“诸侯子”(,根据李开元先生的解释,这些人就是跟着刘邦进入关中然后平定天下的六国民众我认同这种说法,这不可能指的是六国的贵族,因为后续的利益实在对贵族没啥太大吸引力)。刘邦给予了这些人一定的优惠,留在关中也就是留在先秦故地的人,免除12年的税收,返回原籍的免除6年的税收。

然后就是那些因为战乱成为盗匪,还有自卖为人奴婢的都成为了庶民,再然后是那些跟着刘邦打仗的兵哥哥们,都赐爵为大夫。看到这里,你应该想到了另一件事情,就是刘邦在中央大封功臣,结合这个来看,这次犒劳自己人的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是我们只看大人物历史事迹感受不到的。

不仅如此,刘邦还在强化他犒劳自己人的结果,就是“

今吾于爵非轻也,吏独安取此!,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这句话告诉我们,跟随刘邦的兵哥哥们不但获得了利益,也获得了很高的荣誉。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邦带领的这些兵哥哥们到底有多少?力度有多大?

垓下会战时刘邦手下大约60万,如果我们把这个数字作为刘邦犒赏功臣的基数,我们会得到一个惊人的结果,那就是大概60万家,被授予了大夫的爵位。也就是60万家,每家都获得500亩土地和25亩宅基地,其惠及人数,以每家五人来算,也就是300万人。那么当时全国多少人呢?

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研究,当时人数约1500万到1800万之间。这就是说,经过刘邦的政策,西汉建国一开始就形成了二八原则。当时百分之二十的人成为了受益阶层,他们占据了全国40%的土地。这些人获得了实打实的好处,他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动机,再反刘邦呢?再加上刘邦让大批的底层人恢复了自由身,这样一来这些军功受益阶层和底层人民安安心心种地它不香吗?谁愿意再打仗呢?

现在让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汉初的“休养生息”,这是在修养什么呢?大概率就是让兵哥哥们卸甲归田好好享受生活。

有了这个条件,我们再看刘邦分封的诸侯王,只有这些人能取得更大的利益,就是成为皇帝。以及诸侯王下面的投机分子,想要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这个基数有多大呢?

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刘邦歼灭异姓诸侯王是没有太大难度的。事实证明刘邦本人除了对打仗天才韩信有所忌惮之外,对其他诸侯王是不放在眼里的。以下是一个你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你生活在刘邦平定天下的时候,你会参与造反,反刘邦吗?

与此同时我们有必要对比一下秦朝

秦国从建国就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其一是六国贵族和秦国的矛盾;其二是六国文化和秦国文化的矛盾;其三是六国平民的生活问题;其四是秦国平民的生活问题,最后是秦国君王和帝国官僚问题。

很显然我们不论秦始皇政策的对错,在秦国的统治时期这些矛盾都是在激化的。

秦始皇因为对六国贵族不放心,徙天下豪富与咸阳,但是六国贵族并没有被消灭(你也可以考虑秦始皇能不能消灭这些六国贵族)。张良在博浪沙刺秦,项梁早就密谋造反。秦皇自己也说东南有天子气,他要前去镇压,却已无力征服。

秦国的法家文化,与六国文化有极大冲突,尤其是与齐鲁的儒家文化(我们暂且笼统的称之为儒家文化)强烈的冲突,那么这个问题解决了吗?秦始皇收拢大量的儒生作为博士官,还封禅泰山,显然有和这股文化交流的意识,然而最终还是决裂了。焚书让这些人反秦了,这也是为什么刘邦的手下会有老儒主动前来投靠的原因。他们已经看秦不惯了。

再下来是六国平民的生活问题,秦朝解决了吗?显然依然没有解决,天下大一统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平的生活,他们被找去修长城,修驰道,修宫殿,挖灵渠,强迫戍边。也许你会说这是国家的需要,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国家需要,百姓不愿意干啊!

最后我们看,秦国自己的平民生活问题解决了吗?依然没有,30万的秦军去了北方打匈奴,相传还有50的秦军去了南方打百越。这等情况下秦国的兵哥哥辛辛苦苦打天下之后得到了什么?依然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战事。也许这里你也会说,这是国家的需要,但是这些兵哥哥们愿不愿意啊?接下来你会看到,秦国灭亡时,秦人对刘邦有着极大的热情。

与此同时因为极度的集权导致了极度的挥霍尤其是继位的秦二世,秦国关中之地已经入不敷出财政赤字,要靠六国供给,我看到一篇文章说(作者名字不便提及)六国每年要向关中输送400万石粮食,这不免又要激起六国人与秦人的严重对立。这时我们再考虑如下问题。

刘邦跟项羽打仗,兵粮由萧何供给,这些供给全部来自关中,而且从不匮乏,那么问题就来了,秦国从东方六国掠夺的好处都去了哪里?

是秦国的平民百姓吗?很难说是,当刘邦带领着两三万人来到咸阳城外的时候,秦国的八万兵哥哥投降了,或许是迫于压力,或许是他们真的就不想再打仗。而且当刘邦约法三章之后,出现了如下情况。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秦人何故大喜?仓粟何故很多?那么秦国的国家需要到底是谁的需要呢?

最后让我们再看一下秦朝帝王和帝国官僚的矛盾。秦国的官僚们会喜欢秦国吗?

秦二世继位之后对自家兄弟大开杀戒。这还不算什么,毕竟这是秦君主家内的事情。更为严重的是,秦二世“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李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上书秦二世行《督责之书》

书奏,二世悦。於是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二世曰:“若此则可谓能督责矣。”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积於市。杀人众者为忠臣。二世曰:“若此则可谓能督责矣。

这种东西,不但激起官民矛盾(注意这里的官民矛盾是秦官员和所有秦帝国统治之下的百姓的矛盾),甚至官员也跟秦君不一条心啊(如果你是秦国的官僚,二世对你督责你会怎么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殷通,天下大乱他也要咬上秦国一口啊!

最后的最后,让刘邦登场吧

刘邦是谁?是一个游侠。游侠是干什么的?就是仗剑走天下,投靠主人为生的。刘邦投靠了谁?投靠了张耳。为何投靠张耳,因为张耳是信陵君的门客,刘邦是信陵君的迷弟。刘邦还认识谁?他还认识当地的豪强王陵。秦始皇统一之后,刘邦干啥去了?刘邦成了编户齐民,去了老家当亭长。刘邦当亭长后做了什么?吃吃喝喝,交接当地官府,黑白通吃。

然后秦国的矛盾,因为一场雨,因为陈胜吴广爆发了。刘邦会干什么?像刘邦这样的人只有刘邦一个?

“大丈夫当如是也”当刘邦第一次看到秦始皇的车队时这么说。

后来他做了皇帝,下了一道诏令,就是我开头说的,汉高祖五年诏。

而这时秦国的君族可以说被秦二世杀的七七八八了,老秦人造反连个领头羊都找不到。何况秦人并不那么讨厌刘邦呢!毕竟刘邦是干掉坑杀秦人二十万兵哥哥项羽大魔鬼的人,况且秦国的老百姓,还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呢!


目西


秦朝有人造反,而汉朝无人造反,我觉得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秦吞灭六国,人心不服

秦始皇灭掉六国后,在李斯的建议下,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将原来的六国贵族和富豪全部迁到咸阳来监管,在现在看来没什么感觉,但是在当时,确实划时代的创举,形成了中国两千年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原来的六国人民对秦始皇有灭国之恨。再加上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秦朝后,并没有考虑到战国时期连连战争造成的满目疮痍,没有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而是对民暴虐、奢侈享受,大量征集社会劳动力修建宫室,修筑长城,开道修路,致使民不聊生,天下人摄于秦始皇的威名,忍气吞声,积怨已深。所以,始皇一死,大家都一哄而起。

二、汉初休养生息、人心思定

高祖当政时,虽然实行了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该封赏的都进行了封赏,但是社会并不稳固,还存在着“功臣”、“宗室”和“外戚”之乱,所以,高祖基本上没有享受过安稳的日子,一生劳碌的命,但是,高祖除了出兵平叛之外,对民是主张休养生息的,真正实现的是在文景时期。《汉书·孝文帝本纪赞》记载: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孝文帝爱民如子,常常反思自己的德行,实乃天下人之福。而且经过500年春秋战国,后又经过楚汉争霸、高祖平叛,在战争的摧残下,整个社会已经极度衰弱,天下人人都想安定下来,再加上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略,大家都得到了切实的利益,所以,无人愿意再反汉。


正史风云


其实可以换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秦朝刚统一的时候,那么多前六国的人都不造反,反而要等到十几年以后,秦始皇死了,才出来造反?这十来年的时间,他们都在做什么?是畏惧秦始皇么?还是无人响应?

说到底,秦始皇统一那段时间,虽然对于六国贵族来说,都有亡国之恨,毕竟他们原来高高在上的地位,一下被打落到了凡间;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相反,他们内心深处还有一种,终于不用打仗了,不用上战场了,可以过几年太平日子的感觉。

看起来战国七雄打得不亦乐乎,最后吃苦的还不都是老百姓么?此时的老百姓,如果能过太平日子,给谁交税不是交呢?

可问题是,秦始皇虽然给了他们希望,但是很快又打破了他们的希望。不停地搞基础建设(长城、驰道、豪华宫殿等等),又挑起了战争大旗(对南越50万大军、对匈奴30万大军)。虽然说的是“天下苦秦久矣”,实际上,天下的百姓已经苦了很多年了。

天下百姓绷的那股绳随时有断裂的风险

秦始皇在的时候,秦朝还是有很大的威慑性,所以除了像张良这样的搞搞偷袭以外,也没有什么大的动作。但是,秦始皇一死,似乎就在给天下传递一个信号,机会来了。所以,没过多久,陈胜、吴广就站了出来,一声怒吼,群起响应,不过就是一种释放而已。

为什么这个时候前六国的贵族会有号召力?

正因为秦朝让天下百姓更苦了,所以给了他们一种错觉,似乎回到过程的战国混战的状态会更好,至少那还是自己的国家。毕竟谁也不敢保证换一个人会不会又跟秦朝一样,继续压榨百姓。

所以,刚开始的起义军,更有号召力的恰恰是六国的贵族后裔。只不过,到了最后,反而昌刘邦以其独特的平民身份,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汉朝为什么没人造反?

说没人造反,这就有些过了。西汉虽然没被造反成功,但是被造反还是不少的,只不过最开始是异姓王,后面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刘姓子弟了。

题主大概想说的是六国贵族不造反了吧

1、一个原因是,六国贵族势力被大大削弱了,先是秦始皇统一的时候移民了十几万,再者在秦末战争中又死了一大批参战的,到了刘邦统一,又一次搞了一次大规模移民,人数也有十几万。剩下的自然也就形不成什么气候了。

2、再一个原因是,随着六国的连续失败,他们的号召力已经降到谷底了,老百姓从自身角度来说,绝大部分是抵制战争的。日子过得去,谁也不愿意打仗。尤其是汉初又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六国贵族的号召力自然也就无法吸引普通老百姓的大规模加入了,兵源这条路自然也就堵死了。

那么,为什么还是会有造反的呢?

因为刘邦为了联合更多的力量,帮助自己取得胜利,分封了很多异姓诸侯王。但是这些异姓诸侯王在统一以后,就会对他的汉家王朝形成威胁。所以,壮大的异姓王国与汉朝统一之间就形成了根本的矛盾,必然要解决,或主动或被动,刘邦最终还是对他们下手了。而刘邦下手的同时,他们自己也有率先反抗的,就形成了造反的局面。

后来造反王也是一样的道理,当诸侯的力量变强的时候,他就一定会对统一造成威胁,当他的利益无法得到满足或者被削去的话,造反就成了其中一个最大可能性的选择了。


水一白聊历史


很多人说秦朝法律严苛,导致人民不满,其实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秦朝以法治国不假,可是以法治国不等于法律严苛。

1975年,湖北出土了《睡虎地秦墓竹简》,竹简记载了秦朝法律。其中关于误期之事是这样规定的:

迟到三到五天,口头批评;迟到六到十天,罚款一盾;十天以上,罚款一甲。

也就是说,陈胜当年罪不至死,顶多是罚款而已。所以他造反是另有原因的。

我们都知道那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可以说说得很有水平。可是在秦朝,老百姓识字都没几个,别说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了。

而陈胜在当时的职位是屯长,也不是一般的平民,所以陈胜很有可能是原六国下层贵族。对比原来的贵族身份,现在的屯长明显失去了很多特权。

这才是他不满秦朝的根本原因。

所以秦朝被造反,恰恰不是法律严苛,而是太宽容了。很多原六国贵族不但没有追究,反而任用他们为官吏。

当然,被造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秦始皇和隋炀帝一样,步子迈太大,扯到蛋了。

我们都知道原来六国是什么样子,文字不同,连道路宽度都不同。

秦始皇统一也不过是十几年时间,虽然嘴上说车同轨,书同文。可中国很大,车同轨是多浩瀚的工程?短时间很难完成。

本来当时就没什么飞机高铁,好不容易跑个马车,道路宽度还不同,这交通已经不能仅仅用不便来形容了。

你想想,你今天从杭州到西安全高速都要跑2天,就秦朝这交通,没2个月怎么跑得下来?

而在这样的交通条件下,秦始皇居然废除分封制,搞郡县制。虽然这是进步的表现,但在当时很不合时宜。

一道政令下达下去有些地区可能几个月后才收到,地区有情况,中央也要几个月后才得知。这还怎么玩儿?

这就为造反创造了条件。

其次,修筑长城,这就和隋炀帝修运河一样,是个超级大工程。虽然理论上只是把原来几国长城连起来,可就秦朝的生产力而言,这也是相当劳民伤财的。

老百姓可不管你为了经济发展还是抵御外族,你让他们背井离乡去修长城,他们就是不爽,就这么简单。

第三,六国灭亡时间短,残余势力还很强。典型的就是项氏一族。

而汉朝就不同了。首先,汉朝在汉武帝之前都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分封制的优越性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交通不便离中央太远?没关系,那就组建一个地方政府,拥有独立决策权。

就是交通再不便,一个省之内总该交通便利了吧?

其次就是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战争,已经把这些有实力有想法的贵族都诈出来了,剩下的几乎没有威胁了。

至于汉武帝时,车同轨这种工程早已完成了,生产力又在文景之治下发展了几十年,郡县制这才有了实施的基础。

而汉武帝的推恩令,本身也是温水煮青蛙,并没有着急,还预留了几十年时间,才完全转化为郡县制。

所以我一直认为,秦始皇、隋炀帝其实是一类人,史书上的诋毁不过是因为他们都得罪了同一批人——儒家。

他们意识超前,却又急功近利,这才是导致覆灭的原因。而他们之后,都出现了强大的大一统王朝——汉和唐。

这仅仅是巧合吗?我认为并不是。只是胜利果实被人窃取了罢了。


逼我用真名吗


秦始皇是始皇帝,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摸石头过河的状态,所以秦始皇很不容易,他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靠自己摸索。

好在秦始皇的秦国有一些模式可以让他复制到全国,但是六国的贵族利益被伤害,所以推行起来非常困难,最终秦始皇离世,六国旧贵族复国反叛,刘邦和项羽俩人打着灭秦的旗号,给秦朝终结了。

刘邦后来打败项羽,建立了大一统的汉朝,前前后后享过405年。那么问题来了,为啥那些造反的旧贵族在秦朝的时候呜呶喊叫的造反要复国,到了汉朝的时候就原因接受大一统了呢?

第一、郡县制二次推广易接受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推广很多新政,咱们就拿郡县制为例,推行的过程十分困难,又推广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马同辙等等,这些基础的建设已经整得差不多了,六国百姓差不多都接受了,唯一不接受的就是六国贵族,因为这样的事情影响他们的利益了,但是秦始皇在,他们不造次,只敢过过嘴瘾,加上秦始皇征百越,转移了国内的矛盾,这才维持住,但是秦始皇死后,一些叛乱爆发,秦朝兵力在外,竟然一时不能平叛,这让六国旧贵族看到了机会,纷纷起兵造反,想恢复旧制。

到了汉朝就不一样了,当汉朝再次统一的时候,刘邦的军队都是能征善战刚打出来的精兵,谁敢炸刺儿,刘邦就敢了灭了他,他们比之项羽何如?自然没人敢造反。此时刘邦继承了秦朝的制度,继续推行秦朝之前推行的郡县制等制度,之前秦朝已经大力推行多年,百姓和贵族对这个制度有一部分人已经开始接受,二次推行的时候,矛盾和冲突就没有秦朝时那么激烈了。

第二、秦始皇和刘邦对贵族的手段不一样

秦始皇灭了六国,对六国贵族采取了安抚的怀柔手段,希望他们能跟着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百姓和地盘,配合自己的工作。

结果六国贵族总是想着自己的利益,不为秦始皇着想,建立秦朝之后,六国贵族成为了矛盾主体,他们总是想回到过去的模式,但是秦始皇肯定不愿意。

到了汉朝,刘邦可不惯着他们,只要是表露出不听话的迹象,哪怕是半点,刘邦就把他的势力灭掉,大汉建立,六国贵族的势力基本被刘邦给灭没了,他们就算有造反之心,也暂时没有那个实力。

第三、刘邦和秦始皇情况不同

秦始皇是始皇帝,是中国大一统的开启者,秦始皇是征服六国建立的国家,六国那一代人对秦始皇杀死自己的亲人恨之入骨。

但是刘邦不一样,刘邦打着反抗暴秦的口号揭竿而起,从某个角度来讲,他和六国贵族共同利益,也是一个推翻秦朝的一员,一开始,刘邦不仅不是他们的仇人,还是他们的“好战友”呢。

第四、刘邦平叛能力大于秦二世

秦二世的能力不行,这才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

其实汉朝也有很多的叛乱,只不过都快速镇压下去了,没有因为造反而亡国,所以给人的假象,好像六国贵族消停了,其实不是。

1、淮南王英布叛乱;

2、济北王刘兴居叛乱;

3、淮南王刘长叛乱;

4、七国之乱;

5、梁王刘武的储位阴谋;

6、淮南王刘安叛乱;

7、南越国相吕嘉之乱;

8、东越王郢叛乱;

9、朝鲜王卫右渠的叛乱;

10、广陵王刘胥谋反事件;

11、江都王刘建谋反事件;

12、光武帝刘秀之子楚王刘英谋反事件;

13、阜陵王刘延谋反事件;

其中的七国之乱也差点要了汉朝的命,并非一帆风顺的王朝。


总体来说,刘邦造反和秦始皇荡平天下有着本质区别,秦始皇是六国的敌人,刘邦开始的时候是六国的朋友;秦始皇打下了推广的基础,刘邦二次推广容易被接受;刘邦将异性王和贵族都屠灭了,所以扫除了一些潜在的威胁,而秦始皇属于另一条路,他在世的时候还好,但是秦二世却玩不转。


野史日记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最终灭亡六国,平定天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种种措施,包括立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焚书坑儒等等,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国家。

但是,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胡亥胡作非为,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把一个大帝国搞得天怨人怒。在随后的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和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入了关中,秦朝灭亡。在接下来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又战胜了项羽,建立了中国最辉煌的朝代之一的汉朝。

但是,我们看这段历史,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依然有很多六国的后人在暗中活动,企图恢复六国。在秦始皇巡视的时候,在博浪沙还遭到了六国的后人张良的袭击,险些丧命。

在秦末时,六国的后人也争先恐后的造反,六国又纷纷复国。他们和刘邦项羽组成联军,一起灭亡了秦朝。

但是,到了汉朝建立后,这种情况又有了改变。刘邦建国以后,虽然天下的叛乱此起彼伏,可是却看不到六国的后人再起兵造反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秦末和汉初的情势不同。

秦国灭六国,是经过长期的艰苦战争才取得的。在这长期的战争中,六国的君臣竭尽所能保守自己的社稷,形成了各个的集团。秦朝虽然建立,因为秦国本身也是由贵族统治的国家,因此,秦国对六国的贵族网开一面。

这使得六国的贵族集团并没有遭受重大的打击。而各国的臣民,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国家的概念,所以在六国后人的煽动下,在下面破坏秦朝的统治基础。在秦二世的倒行逆施下,走投无路的百姓在这些贵族的带领下,很容易造反。

而到了刘邦建立的汉朝,当皇帝的刘邦是平民出身,他对六国的贵族是吸收使用,但是,绝不给他们以任何造反的机会。在他的朝廷里,重新进行了权力洗牌。六国的贵族并不占主流。刘邦以自己为中心,重新建立了新的贵族体系。这个体系完全压制清洗了过去的贵族体系,使得他们在民众中失去了权威,没有了造反的基础。

二、在长期的战争中,刘邦显示出了他的能力。

当时有一位政治家总结刘邦的功业说,当秦朝灭亡的时候,天下有能力的人都开始争夺天下,有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必得天下。但是,最终天下被刘邦所得。这使得天下英雄全都失望,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勇气。

确实,在当时的战争年代里,前有秦军,后有项羽,天下人都不能抵挡。只有刘邦以一介平民的身份,仗三尺剑打败了他们,取得了天下。在经历了那个战争年代之后,不管是不是六国的后人,都自问不是刘邦的对手,就放弃了造反的打算。

后人石勒曾经评价刘邦的才能,他说如果遇到刘邦的话,就投入他的麾下,跟韩信彭越一样为他效力。如果遇到刘秀,就和他争夺天下。可见,刘邦的才干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除了被逼无奈,谁还敢去造反。

三、刘邦对六国的后人采取了断然措施。

在秦朝建立后,由于和六国的贵族们藕断丝连,所以对六国的后人并没有采取什么果断的措施。这使得六国的后人得以招摇过市,四处流窜,在百姓中煽风点火。一旦有风吹草动,就想复国造反。

而到了刘邦这个时候,在经过长期的战争后,这些贵族在战争中死亡惨重。而刘邦对这些贵族也毫不手软,一定斩草除根,免除后患。齐国的贵族田横逃到海上的小岛,向刘邦求饶,刘邦也依然不为所动,下令必须让他亲自前来。田横无奈,只得前来,在半道自杀了。

在建立汉朝后,为了长治久安,刘邦还接受了刘敬的建议,建都关中,迁徙全天下的豪门贵族。据史书记载:

刘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彊,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原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後,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彊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馀万口。

我们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到,在汉朝初建的时候,全天下的六国的后人豪族还有十几万人。刘邦采纳刘敬的建议,断然将这些人,从他们的故乡迁徙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关中。这样,一来他们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失去了兴风作浪的土壤。二来他们在关中落户,在汉朝军队的监管下,也不敢轻举妄动。三来他们的子孙经过磨合,向汉朝效忠,就慢慢失去了复国的理念,成为汉朝真正的臣民。

正如刘敬所说的,要想造反,除了这些贵族后代出来领导,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其他人是难以成功的。刘邦采纳迁徙的策略,就彻底消除了六国后人造反的根源。

结语:

在秦末的大动荡中,很多六国的后人都参与了进来。他们打着复国的旗号,利用自己的资源,纷纷建立起各自的国家。但是,到了汉朝建立,这些六国的后裔却无声无息了。

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战争中,六国的后人死亡重大,那些枭雄基本都死于非命。而作为平民出身的刘邦,在战争中展现了自己的能力,灭了六国后人的威风。刘邦对这些可能威胁自己统治的六国后人也毫不手软。他对那些残存的枭雄,比如田横之流的人斩草除根。

在建国后,他采纳刘敬的建议,将六国后人们从故乡迁出,全部移居关中。这样,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六国后人造反的隐患。刘邦的种种努力,六国的后人慢慢放弃了复国的理念,融入了汉朝,真正成为了汉朝的臣民,并为汉朝建功立业。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

个人观点,我姑妄说之,你故妄听之,不喜一笑了之。

秦朝结束了六国割据华夏的历史,华夏第一次完成了郡县制形式的统一,并结束了封建制度!

陈胜吴广起义,导致残存的六国旧贵族族群配合起义,结束了秦大一统国家。

形成了以楚霸王为共主的楚汉封建分封制,汉王刘邦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谋略,灭共主霸王及其它封国成立以“郡县+分封”并存的大汉帝国。

汉朝高祖刘邦剪灭异性封王均是以谋反而攻诛之。

吕后乱帮,吴王濞作乱,武王作乱都是武装叛乱。

题主有兴趣可以看《汉史》。


识柔


每到新旧朝代更替时,总会有野心家不满意天下将定,而作出乱事,不说远的,就说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人想当皇帝,在82年,四川巴中县兴隆乡人张清安就通过向巴中县当地民众宣讲《五公经》,逐渐蛊惑起了一批信徒,成立了“中原皇清国”,自当皇帝还任命副皇帝。还有丁兴来当上道德金门皇帝,虽是闹剧,可见人心不古,乱世出英雄的念头根深蒂固,新时代如此,旧时代更不用说了。秦汉两个王朝建立之初,都是造反者蜂起,此起彼伏,不同的是秦王朝因此灭亡,汉朝虽处理得当,也好不了多少,刘邦在平叛过程中还中了英布一箭,箭伤加老病而死亡。


秦王政秦始皇在前238年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战略,拉开了平灭六国的帷幕,此后花了十年时间,在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天下一统,结束了五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统一后的秦王朝,书同文,车同轨,海内混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集权的国家,由于它废分封,建郡县,与周朝分封天下不同,后人把它的制度称为秦制,与周制相对。(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秦国统一六国,表面是秦始皇完成,其背后却是历代秦国国君持续不懈努力而成,正如贾谊所说“奋六世之余烈”,不是一人一朝一夕之功。论及几代来增长国力,终成统一大业的功臣,莫过商鞅,他的变法直接促使秦国统一天下成为可能。但商君法严苛,残民、好战等缺点也为当时各国和后来者所抨击。而依现有史载看,统一后的秦王朝对律法的改变并不成功,商鞅之法还是大行其道,这就出现战时政策沿用到太平时期的问题,秦法苛刻,是乱民四起的原因之一。(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秦统六国,靠的是武力,经济和文化各方面比不上关东六国,虽然在军事上摧毁敌国,但六国人心仍在,精神不灭,就算在灭六国过程,乱象就已经出现,李信在秦王面前夸下海口,领二十万大军伐楚时,就受到奉秦王命令镇抚南阳一带的、原楚国公子昌平君的迎击,以致伐楚一役失败告终,此后,叛乱四起,从韩地的张良一直为刺杀秦始皇做计划可知,而张良与项伯等交好也可见六国后人抱团的事实,到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应者四起,看似庞然大物的秦王朝轰然倒塌。

汉朝吸取秦亡的教训,既没有全部分封,也没有全部实行郡县制,而是两者兼用采用郡国并行,分封异姓王到同姓王,再到削弱同姓王到推恩令才尘埃落定,汉朝处理统一初的人心比秦王朝好,所以它扛住反扑第一波而成了长命王朝。虽然如此,韩信韩王信英布等人的反事也是此起彼伏,并没有停歇,到刘邦死时,天下还不能说是大定了。


南方鹏


秦始皇坐江山的时候用的是霸道和狠劲,刘邦坐了江山之后用了巧劲,这离不开他的市井背景。

刘邦起事之前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小角色,经常混迹于市井之中,这让练就了一身的圆滑功夫,所以才能让他身份卑微却能游刃有余。

可是若说秦朝末年诸侯并起,到了汉朝之后就没有人想要推倒刘家的基业的话,显然也太不妥当。

不过,倘若说的只是前六国之人的话,倒也能说得过去,所以提问者所要问的问题恐怕也是这个。

为什么秦朝末年的时候,前六国之人纷纷趁乱起事,刘邦建立了汉朝之后他们就偃旗息鼓了呢?

首先得明确所谓的“前六国之人”是哪些人,是前六国所有的人?不是,说到底只是前六国的高层,那些享受着前六国百姓供养的王公贵族,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思想实际上没那么复杂,有口饭吃就行。

所以在秦朝末年,群起搞事的前六国之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六国存在的时候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那一小撮人。

只要解决了这一小撮人,那么所谓的前六国之人早饭的事也就基本上可以写到竹简上,让这样的事成为历史了。

这一小撮六国王公贵族经历了两次严重的损耗,一次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另一次则是在秦亡之后诸侯相互征伐的过程中。

秦末诸侯再次卷土重来的时候,所用的口号以刘邦说的那句“天下苦秦久矣”最为出名,不论怎么说,中心思想也始终是这句话。

可是,说到底秦始皇还不够狠,如果他真的对六国王公贵族斩尽杀绝的话,后来的很多人就不会出现。

所以,虽然经历了统一六国之战的消耗,六国王公贵族虽然折损了很多人,可却在秦始皇“怀柔”的政策下得以苟存一部分。

也正是这一部分侥幸存活下来的六国王公贵族,一直忍气吞声,用他们的话也可以叫做忍辱负重地活着,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报仇。

他们之所以能够跳出来再一次兴风作浪,除了秦始皇没有将事情做绝之外,当然还离不开一个“乱”字。

秦末之所以会乱,原因也有两个,一个是秦始皇的突然暴毙,一个是李斯赵高拥立胡亥继位为帝。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他的震慑力绝对是无人可匹敌的,对于秦朝来说,他就是顶天立地的擎天柱。

他死了,擎天柱也就倒了,如果这时候秦朝不能及时找到替代品继续支撑的话,那么秦朝的天也就塌了。

可惜的是,李斯和赵高为了一己私利,没有选择那个能够继续支撑秦朝这片天地的扶苏,却选择了贪玩胡闹的胡亥。

扶苏素有仁名,思想又偏向儒家,倘若让他继位的话,他继位之后必然施行仁政,秦朝也不至于二世而亡。

秦始皇一死,胡亥继位,秦朝被胡亥、李斯和赵高三人一胡搞,终于彻底乱了,这时候已经忍辱负重多年的前六国之人当然也就趁乱跳出来了。

侥幸存活下来的六国王公贵族既然选择跳了出来,既然选择了起事,那么他们也就迎来了第二次消耗。

这部分六国王公余孽在起事之后,经过了短期发展,又形成了一个以项家为首的联盟集团,项羽则是这个集团的总裁。

史书上是这么写的:“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反正谁要是不服的话,那么项羽也不会和他们客气,直接打到他们服气了为止,所以当时六国虽说复国,可实际上却处于项羽的控制之下。

在这个过程中,陈涉因为融入不了这个集团,所以很快成为了过去,反倒让刘邦成为了项羽集团中的异类。

项羽先是带着所谓“五诸侯”和秦军打,灭了秦军之后,又陷入了内讧以及内耗之中,毕竟刘邦和诸侯也有脾气和野心。

项王再牛,却也只是在军事上牛,可在政治上,尤其是玩政治心机,他却可以说是个白菜,太耿了。

所以,项羽又和刘邦打了起来,至于那些前六国之人,他们要么继续跟着项羽,要么跳槽到了刘邦这一边。

最后项羽输给刘邦,可以说既是在意料之外,也是在意料之中,这完全是项羽个人性格所致,倘若他能够用好范增,也没刘邦的事。

但是不论是谁赢了,秦末以来以项羽作为代表的六国联盟集团经历了这次短暂的消耗战之后,可以说已经消耗殆尽了。

除了经历了秦初和秦末这两次消耗之外,刘邦建立了汉朝之后,实际上对兵权也控制得很好,这也是硕果仅存的六国王公余孽再也不能兴风作浪的原因。

那些饱经战火折磨的百姓,虽然他们也确实已经厌恶了战争,可他们实际上对这些事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没人会听他们的声音。


史不知味


因为秦王朝实际上亡于“黎民”转化的儒家力量,而汉王朝与周王朝通过“儒教”这一工具,实现了将“黎民”转化的儒家全面纳入了国家体制机器。

秦王朝被儒家称之为“暴秦”,是彻底的道家大贵族(帝王)治国管理模式,这其中,它压制了儒家治国管理模式,尽管此时的儒家,只是道家治理天下的辅佐者,而六国原来的道家小贵族,不甘于被灭亡的命运,大家都是贵族,凭什么自己要低人一等,所以道家贵族像武王伐纣胜利之后,商人后裔马上进行了反叛一样,也进行了反叛。

而汉王朝基本是根本的一边倒的平民儒家治国模式,叫做“罢黜百家,独尊儒(平民)术”,由于平民数量与贵族数量有大规模的比较优势,贵族造反的成本越来越高,已经远远低于造反所能获得的收益,也就不造反了。

秦王朝被灭的情况与商王朝被灭情况类似,他们都是面临外敌时战场上儒家的倒戈一击,只不过差别在于,商王朝牧野之战时,儒家的前身“黎民”奴隶是想都不想,马上倒戈,而秦王朝最先凝聚的经过周王朝洗礼的儒家并没有马上倒戈,而是协助秦王朝抗击了周文率领的楚国义军,但胜利后秦王朝并没有论功行赏,而是上演了古代版的“狼🐺来了”的故事,来了个“烽火戏儒家”,导致后来刘邦、项羽两路楚国大军相约“先入关中者王”时,儒家彻底放弃了抵抗的意愿。

如果当时的当权者赵高放弃法家思维,重拾周公“明德慎罚”精神,像赵武灵王那样彻底放弃对儒家的蔑视,秦王朝是否会“二世而亡”,还是未知之数。

这里要涉及什么是“儒家”的问题,为什么说儒家起源于“黎民”呢?

“儒”是什么?

从造字意思上讲,就是“根据需要而选拔产生的人”,本意就是他们没有人格,不是人,类似于畜牲,在当时,没有人格的人,就是奴隶,就是蚩尤九黎部落被征服者及其后裔构成的“民”。

所以,儒家的前身就是黎民。

而系统化选拔“民”这种奴隶成为“儒”这种新的自由民产生的宗教,就被称之为“儒教”。

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把儒教负责选拔“民”为“儒”的道家核心方士诛杀殆尽,客观上就是“坑”掉了道家主导的“儒教”事业。

当秦王朝面临危机的时候,儒家是尽了栋梁之力的,这个时候就应该让退居二线降格为“吏”的儒家论功行赏成为原来的“官”,可是秦王朝并没有这么做,仍然充满了对儒家的歧视。

儒家,可不是现在所认识的“文弱书生”形象,在对奴隶“民”进行选拔过程中,身体素质好是第一要义,其次,那些头脑反应快的“儒”才能转化为“儒生”这种文儒,那些身体素质超群的则转化为“墨侠”这种武儒,广大生育能力强的则转化为“妇孺”这种女儒,所以,儒家的理论先行者孔子、董子都是彪形大汉的身材,这是根本原因,第三,儒家族群是提倡种间互助的,孔子曾经感叹,“惟女子(妇孺)与小人(普通儒家)为难养也”,说明“儒生”和“墨侠”出卖文武艺,也是要养活普通儒家大众的职责要求,而且一点也不轻松。

而且,当时的儒家,已经成为了国家的主体种群,因为他们的种群的身体素质好,所以繁衍力超强,在中国的人类族群中,已经逐步占据了主体领导地位,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只是为了对抗平民崛起的历史大势,所以汉武帝顺应了这一潮流,来了个“比儒教更儒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的儒教是道家控制,现在则由儒家自己控制,真正实现了“奴隶翻身做主人”,只不过约束条件是必须服从帝王这个“大道家”或者说“神”的领导,就是儒家的相权(行政权)必须服从于帝王的皇权(所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