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开国皇帝的太子都无法正常继位?

平方反比定律


历史上确实有这个怪像。从秦始皇算起到清太祖努尔哈赤结束,各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太子能顺利继位的确实不多。到论其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权力斗争。其中最为典型的就属于隋唐两朝,这两个朝代都是开国皇帝的太子都是被自己的弟弟给拉下马的,最为激烈的当属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直接带兵斩杀太子和齐王。

第二原因是,太子身体不好英年早逝。这个代表人物便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朱标很小的时候就被朱元璋选定为接班人,对其认真培养,朱标也没辜负朱元璋的期望,其理政能力极佳,为人谦和,颇受臣民拥戴。但是其突发头疼英年早逝,没有继承皇位便死去,这才给朱棣留下机会。

其实历史上开国皇帝太子没继位,还有很多情况,比如宋太祖没立太子,突发死亡之后,权力被宋太宗攫取。秦始皇的情况与宋太祖差不多,只不过最后权力被胡亥拿走,导致王朝倾覆。


历史摸黑人


事实上来说,一个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第二任君主。

老百姓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

难在那里?

第一难

改朝换代之际,群雄四起,逐鹿中原,都有问鼎最高权力之心,第一代皇帝四处收降纳叛,得天下猛士安四方。

第二代皇帝如果没有能力,那些降将叛徒和天下猛士就会取而代之,五代十国这种例子太多了,赵匡胤就是趁人家孤儿寡母抢的柴家的江山,如果柴荣活着,有他什么事呢?如果不是他弟弟赵光义有能力,大宋怕也不长久。

第二难

第一任老皇帝死后,几个儿子挣地位,特别是那些在打天下过程中立有大功的儿子,手下有成建制的政治团体。

而,有能力的儿子不一定是嫡长子的,比如李自成是大唐老二,朱棣是大明皇朝的老四,让他们忍气吞声是很困难的。

第三难

改朝换代之际,老皇帝用暴力压迫住了旧势力,这些势力一直在蠢蠢欲动的,找着机会就会造反的。

大秦帝国的失败事实上也是六国旧贵族造反呀!韩王信是旧贵族旧势力,张良也是韩国的贵族呀;项羽叔侄也是旧六国之一楚国的贵族;魏咎是魏国公子,被秦始皇废为庶人,一听说陈胜起兵,星夜兼程赶去投奔了;齐国的田荣兄弟,一听陈胜起兵,马上有样学样,也起兵了;赵国有赵歇,张耳、陈余。

要是秦二世压得住这些人呢?刘邦也没有机会。

所以说,任何一个王朝对于第二代皇帝的素质能力要求非常高。

不是所有的“会投胎的家伙”就天然的工作能力也强大!

老天是公平的。


葭明通半瓶历史


太子是一国储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放到现代就是顶级富二代。开国皇帝的太子虽享受无上的尊荣,也因此处在万人瞩目当中,一言一行都要接受臣子们的观察考评批判等等,谨言慎行在皇帝手下讨生活,太子算得上是最不自由的人之一!

开国皇帝的太子没能即位有以下几个典型:

1、秦始皇长子扶苏。虽没有太子之名,却有储君之才,公子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在民间声望极高,因为焚书坑儒与始皇政见不合被派去守边历练。赵高扶二世继位刺死扶苏,后来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时还借用了公子扶苏的大旗。

2、隋文帝的太子杨勇、唐高祖的太子李建成。杨勇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性格宽厚直爽,却在成为太子后开始骄傲奢侈,沉迷享乐,喜欢上民间女子而致太子妃于不顾,丝毫没有储君的担当。而小儿子杨广少年为质子,饱受欺凌工于心计善谋划,又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杨坚改立太子也很正常。

李渊的太子李建成的光芒完全被李世民遮住了,心中充满嫉妒想要出手,却被人先下手为墙,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被杀。事实上在大唐尚未开国时李世民已有赫赫战功,李建成能得太子之位纯粹是李渊的宠爱,最后导致兄弟阋墙。


3、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孛儿只斤·真金。这是忽必烈最宠爱的嫡长子,真金太子自幼深受汉文化影响,与中央蒙古族党派对立,因为朝中汉族官员上疏忽必烈禅位于太子,吓得不知所措,听从建议先下手为强揭露了对立的党派各种恶行,因此引发争斗受到忽必烈的呵斥,忧思成疾,病死了。

4、清圣祖康熙的太子胤礽。清朝有三祖,入关前后,一统中国,康熙大帝应该也能算开国皇帝,太子是元后所生,从小悉心培养,是大清完美的继承人。奈何康熙在位61年,太子就算耐心去等,也不免在一众优秀的弟弟中忍受煎熬,还有皇父的猜忌,最终疯狂地做下了些许错事,导致两次被废。

5、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太子朱标。从小熟读儒学经典,性格宽厚仁慈,与几位弟弟们相处融洽,威信极高,却因为风寒病逝。其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世称为建文帝。


无法正常继位的原因

1、被至高地位所迷惑,没有胜任一国储君的能力。

2、兄弟太过才华横溢、战功赫赫,被打击到尘埃

3、因为心理承受能力,身体健康问题

4、因为做了几十年的太子,兄弟环伺,承受压力过重做错事

小记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没有天生的好命,古来成大事者必经过一番披荆斩棘,有承受生命之重,方能承担天下大任。身居高位必得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才华,如若没有即便勉强添居高位,与傀儡何异?

故圣贤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何况是主宰天下的皇帝,大浪淘沙,烈火练真金,无论何时都是上位者的准则!

这个回答你们满意吗?喜欢加关注点赞哦~分享文学诗词历史,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不同见解,谢谢~


晴空莽莽


“为什么大多数开国皇帝的太子都无法正常继位”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方面来回答, 一个是继位的皇帝是皇帝的儿子但是不是太子或者长子,第二个是继承皇位的连皇帝的儿子都不是。

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或者中原王朝之中,姑且把宋朝也算进来,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这十个朝代之中,只有西汉的汉惠帝刘盈和晋惠帝司马衷是以太子身份继位的,元朝和明朝都是太子早死皇太孙继位,清朝如果是从努尔哈赤算则是太子禇英被圈禁,后来只有康熙立过太子但是太子胤礽也没有继位,再后来清朝就不立太子了。

其余的五个王朝之中,秦朝皇长子扶苏被矫诏杀害、隋朝太子杨勇被陷害谋杀、唐朝太子李建成死于玄武门事变、北宋赵光义在“烛影斧声”的悬疑中登基并随后逼死了赵德昭。

而且西汉惠帝帝盈与吕后去世之后,诸吕尽皆被杀,大臣们又迎立刘邦之子代王刘恒登基,所以汉惠帝一系也被灭了;晋惠帝司马衷同样是当了亡国之君,所以一看“惠”这个谥号就是个贬义词。

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也没坐稳江山,当了三年就被叔叔朱棣搞得不知所踪,最后连太庙都没进去,而朱棣则大摇大摆的进了太庙谥号“太宗”。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立国未久,太子会与皇帝的权力发生冲突,皇帝会在压制太子的同时扶持其他皇子或皇族的势力来平衡,所以很容易造成太子根基不稳,所以不光是开国皇帝,但是称得上明君的,太子都很难有好下场,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等等。

所以开国皇帝的太子除非手握兵权有一定的生杀大权,但是在开国皇帝这种权力欲很强的人手下这种待遇基本上是很难获得的,而且会有如同侯君集煽动李承乾和索额图煽动胤礽叛乱一般,给太子带来各种生存危机,所以开国皇帝的太子想要继位真的是太难了。


飞凡看历史


在我国古代开国皇帝当初所立的太子,有一些确实没能顺利继位。比如杨勇、李建成、朱标。前者是被废、被杀,后者是早亡。当然还是有成功继位的,比如汉惠帝刘盈,不过他也是经过了险些被废的风险。并且有的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通过看似不正常的手段所得,如杨广、李世民。

那为什么会如此呢?

谈到这个问题,首先抛开早亡的因素,毕竟若他不早亡,将来还是有希望能成功继位的。至于为什么有的太子会被废、王朝第二位皇帝是通过看似非正常手段所得,这里就简单的说下。

太子就是未来的储君,若一切顺利,是有望继位、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那时就拥有了无上的权利。当然就是因为这个权利的诱惑,让太子这个位置就变成了高危的职责。

毕竟皇帝这个诱惑太大了,又有多少皇子不想成为太子、成为未来的储君呢!哪些未被立为太子的皇子,自然会通过一些手段构陷太子,然后谋取太子之位。比较著名的就是杨广和杨勇的故事。

而主要的原因,还有就是能成为开国皇帝的人自然成就很高、能力很强,这样的皇帝自我观念很强,他自己雄才大略,自然就会以自己为标准来规范太子,希望太子能如他一样。但他却不明白,像他这样的皇帝,几百年又能出几个呢!

这样的例子不仅仅是开国皇帝会有的,连一些不是开国皇帝的也如此,比如著名的汉武帝。汉武帝雄才大略,所以他就想让太子刘据如他一样,但刘据和他性格不同,所以时间长了汉武帝就有些不喜欢太子了。

还有的就是一些开国皇帝虽然立了太子,但是开国皇帝多是马上得天下,打仗他总不能事事都自己做,所以还会重用其他亲近的人,比如他的其他皇子。时间久了,这皇子战功赫赫、地位尊贵、手握权利。

如此自然会太子构成了危险,毕竟太子才是未来的储君,其他皇子战功赫赫,太子有怎么能放心的,如此两者矛盾自然加重,结果就会出现相残之事,这方面比较著名的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故事。

当然,不管什么情况,太子都是一个高危的职责,虽然表面上看上尊贵、风光,是未来的皇帝。但是不到真的成为皇子,之前的一切晕贵、风光可能都是一时的过往云烟。


中孚鉴


题主说的不对。只要不早死,太子被夺位的很少:只有东汉、隋朝、唐朝,3个朝代的太子是因为被废、被杀而失去皇位的。

我国历代的大一统王朝,共计16个:夏、商、东西周、秦、东西汉、东西晋、隋、唐、南北宋、元、明、清。我们看看这几个朝代的开国太子的继位情况。

夏朝,大禹传帝启。当时没有太子一说,但启是大禹唯一儿子。

商朝,商汤传位外丙。太丁是外丙大哥,他作为嫡长子被立为太子。但是,太丁死的早了,所以老二外丙继位了。

西周,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周武王传位成王,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东周,宜臼的太子是姬泄,死的早。宜臼传位给姬泄的儿子姬林,这也是太子继位。跟明朝一样。

秦朝,秦始皇驾崩后,赵高联合李斯,让秦二世胡亥继位了。

西汉,刘邦传位刘盈,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太子继位。

东汉,刘秀传位老四刘庄,这里有废太子的事,不算太子继位。

西晋,司马炎传位次子司马衷,是太子继位的。这是因为司马炎长子夭折,次子司马衷才继位。

东晋,司马睿传位司马绍,是皇太子继位,还是正宗嫡长子。

隋朝,杨勇本来是太子,杨坚传位杨广,不算太子继位。

唐朝,李渊传位李世民,是因为宣武门事变,太子被杀。所以,唐朝不算。

北宋,赵匡胤传位弟弟赵光义,不是太子继位。

南宋,赵构没有亲儿子,传位皇太子赵眘,是皇太子继位,不是嫡长子继位。

元朝,忽必烈的嫡长子孛儿只斤·真金是太子,可惜死的早。元朝皇位争夺厉害,不按套路走。虽然让真金儿子继位,但是,不是嫡长子。

明朝,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太子死的早,传位给了皇太孙朱允炆。这也算是“皇太子”继位了。

清朝,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这么一看,16个朝代,只有清、元、北宋、唐、隋、东汉、秦7个朝代的确不是太子继位。其中,元清都是少数民族政权,也不应该算到里面。排除元、清,13个王朝中有9个是太子继位。

而且,真正太子被废、被杀,而失去皇位的。只有东汉、隋朝、唐朝3个朝代,(秦朝、清朝、北宋就当时就没有太子)这么一说,更是少数了。

所以,大多数的开国太子,顺利继位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难啊!做皇帝的难,做皇帝的儿子更难!

太子,是皇帝名义上的接班人。这一特殊的身份光环将嫡长子至于政治、权利舞台的中心,吸引着众多人的红眼球。那可是帝位啊!要求必然很高,做的不好,有人说你德不配位,做的太好,他爹会起疑心啊!

可怜嫡长子,生在帝王家,不争就得死在古代,历代君主必然有很多儿子,那么做了太子必然会引得其他皇子们的眼红,甚至会想出各种方法对付太子,然后想办法趁机取代太子的位置。另外一方面如果太子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的话,也会引起君主对自己的猜忌,从而导致杀身之祸。

还有一些太子因为身体素质天生比较差,还没登基就去世了,比如说像是明朝的朱标。另外还有一些太子因为行为方面不够谨慎被君主怀疑的,导致被废黜的,比如说显示西汉的刘据、唐朝的李瑛和清朝的胤礽。

开国太子可以算是封建社会王朝中的一个魔咒了,在几千年的历史里开国太子最终能够继承皇位的寥寥无几。追其原因,也许是每朝的开国之君必然是雄主,都是强势之人。在皇家有一个强势的父王,只能用一个苦字来形容。



虽然太子表面上无限风光,但是其实历朝历代的太子之位本地就是一个充满勾心斗角的地方,只能说历朝历代太子难当,开国太子更难当。

我是先启,带你分享更多趣味历史


先启历史


开国之初,统治阶层内部的势力处于平衡性稳定状态,并非是绝对的统一和集权状态。原先的各种支持或倚仗势力都为开国出力不小,皇帝初登鼎位,一般会进行安抚、平衡,个别刺儿头还会打压,皇帝家的威势是逐步显现的,古代帝王,一般亲亲,在集权方面做得效果并不好。在这个过程中,太子很难形成绝对的权势优势,距离权力核心越近,想法和做法都是很受关注的,既容易得罪某个势力,也容易笼络某个势力,所以太子上位也是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弄不好必然会处于风雨飘摇的尴尬之地。另外家天下,并非稳定政局的好办法,周人亲亲,所以有春秋战国;大汉亲亲,也有诸王相争;两晋之后,有百国互虐;大唐,有割据之乱。


野径峡


一、太子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义上为未来皇位继承人,容易遭受其他兄弟亲王妒忌和陷害。皇帝拥有至高无上权利和生杀予夺特权,对其他兄弟有极大诱惑力,使得他们会想尽办法把太子拉下马。

二、开国太子大多被安排处理内政和国事,而其他兄弟中杰出者则可以带兵东征西讨,有机会建立军功和威望,同时还可以掌管军权。实际上对太子的权威产生了威胁和挑战,会激发有功有军权兄弟的进一步夺权可能性。

三、开国皇帝通常比较年轻或身体健康,太子需要做很长时间储君,熬到开国皇帝老死或病死才能继位,时间太长,很可能导致太子按耐不住,提前抢班夺权,挺而走险。

四、开国太子因做储君时间较长,身边容易形成党羽,这是开国皇帝所厌恶的。


laozhoukanshijie


印象中好像是唐朝的李建成和明朝的朱标吧。

李建成

唐高祖建立唐朝后,便册立李建成为太子,李建成在唐朝的创立中战功赫赫,绝对有资格继承大统。不过他有一个强劲的对手,秦王李世民,与李建成相比,李世民战功更加卓绝,远超唐高祖李渊。

两人都拥有非常多的支持者,支持李建成的以文官为主,比如魏征,因为他是嫡长子,对唐朝有功。而李建成更不用说了,手下武将云集,还有房玄龄等谋臣。

最终,李世民显然技高一筹,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继而逼迫李渊主动退位,李世民登上帝位,即唐太宗,开启了盛唐气象的“贞观之治”。

朱标

与李世民相比,朱标显然要幸福的多,与朱元璋的其他儿子比起来,朱标很早就被册封为太子,并且在朱元璋在外征战期间,以太子身份监国。当时在朱标治理下,国家井井有条,与朱元璋比起来,朱标非常儒雅,并且宽厚仁慈,在诸王中威信极高,文武百官也非常认可。

朱标继承大统只是时间问题,可惜的是,公元1392年,朱标感染风寒,随后病逝,年仅37岁。朱元璋这才重新培养朱标的儿子朱允文,最终朱棣发动靖难,取而代之。显然,如果不是朱标英年早逝,显然历史将朝着另一个方向前进。

总的来说,每一位,一般都会有一些强劲的对手,他们为了自己的前程,时刻觊觎着帝位,从而造成了数不清的手足相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