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员与司令有区别吗?

张毓瑛


本质上没有区别。全世界只有我军把司令称为司令员,平常叫司令也行。但在书面行文中必须称司令员,如同政委必须称政治委员一样。司令员的"员"是红军时期,由刘伯承留学苏联回来,认为苏军等级森严,不利于官兵关系,司令也应与基层其他八大员如通信员、炊事员、卫生员、司号员、饲养员(喂马)、警卫员、给养员,(可能还有教员?)一样称呼"员",是我军光荣传统之一。


大小王揽天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司令员就是司令。

这世界上本来不存在司令员,只有司令。

原则上,司令就是一个称呼,也就是带兵的军人。

但司令究竟带多少人?不一样。

比如林彪是四野的老大,手下100多万大军,他叫做四野的司令。

但抗战时期,有很多草头王,随便拉几个人就自称司令了。

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沙家浜》的胡传奎,起家的时候手下只有几十个人,十几条枪,也叫作胡司令。

这个称呼之所以变为司令员,源自于上世纪30年代的刘伯承。

当时刘伯承在苏联伏龙芝军校学成回国,同叶剑英等人一通翻译苏联军事资料和书籍。

翻译到司令的时候,刘伯承认为要换个词。

刘伯承自己是军阀出生,认为红军的称呼应该区别军阀,所以改为司令员。

所同样道理,,当兵的称为“战斗员”,伙夫就称为“炊事员”,马夫、猪倌称为“饲养员”,还有“警卫员”、“卫生员”等,号称八大员。

这个称呼的目的是体现红军官兵平等,都是革命军队一员,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这些人还统称指战员,一些军官被称为指挥员,都是同一个道理。

其实就是称呼不同。

实际上,无论是苏联,还是华约国家甚至朝鲜,军队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存在什么官兵平等一说。

具体表现为官兵待遇不同,无论生活还是其他方面,差距很大。

在日常接触上,苏联红军和美军也没有什么区别,军官下命令,士兵执行,士兵没有争论的权力。士兵没有完全执行,叫做渎职,可以坐牢;如果士兵拒绝执行,在苏联前线叫做叛国,可以就地枪决。

任何场合,只要双方穿着军装,士兵就必须起立向军官敬礼。


萨沙


师长的上级叫军长,军长的上级叫司令员。司令员才是军队的最高官。

师部的师长又叫师部司令,军部的军长又叫军部司令。

司令员大于司令,两者有区别。

但是,一般情况下,师部的长官叫师长,军部的长官叫军长,极少有司令称呼。

司令员与师军部司令的称呼,一般是指解放战争年代,现在只有司令员存在了。例如,华东野战军总指挥是司令员陈毅,而十纵(华东野战军第十军)总指挥是司令宋时轮,宋时轮实际上是十军军长,又称十纵司令,不称司令员。

一些人搞不清这其中的道理,说司令员就是司令,两者没区别,有的说司令要比司令员大,要真的那么简单,悟空也不会问大家了!

看了本平台其他一百余人的回答,都没解决问题!而他们的点赞量竟然上千,真是不可理解。



用户创维


司令员和司令并没有区别,但是我们看电视经常能听到这两个称呼,不了解的人还会以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级别和职务呢。今天就听别酒流年说一说两种称呼的来龙去脉。

在我国,司令和司令员没有区别,都是说的一个意思,但司令员是规范称呼,司令只是口语,在行文和著作中,是不能称呼司令的。

我国军队中军、兵种、武警部队、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卫戍区、警备区、海军舰队、军区空军、集团军和各基地的军事主官都被称作司令员。

2012年10月28日开始,各省武警总队总队长也统一改称为司令员。

其他国家军队是没有司令员的叫法,一般都称呼司令。这是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区别。

司令一词,古已有之,主要是官职名称。

例如《北史·后妃传序》:“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 。《元史·百官志》:“﹝ 至元 ﹞三十年,悉罢所辖盐司,以其属置场官……盐场二十九所,每场司令一员”。

司,是掌管、支配的意思;令,就是命令。所以字表意思就是掌管并发布命令。

民国时期,因为和外军交流加深,于是有了当下意义的“司令”一词。

那司令员是如何来的呢?这就要归功于刘伯承元帅了。

1930年,刘伯承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成回国,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

为了规范军队条令,刘伯承组织左权、叶剑英等人一起翻译由苏联带回的各种苏联红军条令。

鉴于各军阀军队司令多如牛毛,又以欺压百姓为乐,加上旧军队的等级森严和对勤务人员的歧视,为了区别和旧军队的不同,刘伯承提议将“司令”改为“司令员”,“勤务兵”改为“警卫员”,将“伙夫”改为“炊事员”,以示大家都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这种称谓也就保留到了今天。


别酒流年


司令和司令员从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说白了“司令”实际上就是“司令员”,两个不同的名称所说的都是一回事。

如果非要说“司令员”和司令有什么区别的话,“司令”和“司令员”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我国各军、兵种流传下来的口语之称,而司令员是一种正式的称谓,是一种规范的叫法。特别是在正式的场合和行文以及著书中不应该使用“司令”,要以“司令员”为规范的称呼。不过在国外大多只称呼“司令”而不是“司令员”。

“司令员”这个称呼的由来,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因为我国军队的很多军衔制度和部队的制度都是从苏联那演变而来的,当时很多开国元帅和部队将领去苏联军事学校进行深造,其中就包括刘伯承元帅。后来这些开国元帅及将领学成回国后,也把苏联的很多军事条例带回了国,加以修缮后,就变成了现在我国军队一直在沿用的军衔和部队制度。

一开始,红军中的最高指挥苏联称之为“司令”,但是刘伯承元帅认为这个军衔有等级之分,不符合我军的“为人民服务”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他认为司令也是部队中普通一员,没什么特殊的,更不能有所谓的官僚主义,于是把司令改成了司令员,同时还把伙夫改为‘炊事员’,护兵改成了“警卫员”,方能体现人民军队的本质。

所以说,“司令”和“司令员”没什么区别,属于同一职位,区别就在于规范和不规范。


四十五度历史


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军事主官才会有司令员的称呼,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司令员,只有司令。

也就是说,司令员是党领导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独有的称呼。

从武装部队所属的工作性质上来说,司令员和司令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部队的高级指挥官,负责带兵打仗、行军作战的军官。别的国家叫司令,我们中国叫司令员,如别国的战区司令和中国的战区司令员,别国的海军舰队司令和中国的海军舰队司令员,都是同一个意思。只是称呼不同。

但是在我们中国,提倡官兵平等,不能因为你是高级指挥官就另眼相待。所以中国武装部队的高级指挥官,叫司令员,而非司令。如各大战区司令员、空军司令员、海军司令员、武警部队司令员等等。

司令员就是司令中的一员的意思。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中,有大量带“员”的称呼,如负责保卫的叫警卫员、负责交通的驾驶员、负责医务的叫卫生员、负责联络的叫通讯员,所以负责指挥作战叫司令员。

不管是警卫员还是司令员,都是革命军队一员,只是革命分工不同而已。

虽然司令和司令员一字之差,但内涵上有着巨大差别。司令员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部队的象征体现,也是人民子弟兵为人民服务的意志体现。


袁卫宇


近年来,很多以抗战为题材的电视剧中,经常出现“司令”和“司令员”的字样,听起来似乎没什么区别。但其实,司令只是口头上的称呼,司令员才是我军最高指挥人员的正式称呼。这一字之差,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感人肺腑的年代故事。

司令和司令员有什么区别?

司令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这一称呼是世界通用的,但是司令员却仅仅是我国在使用。提起来,要从上世纪20年代左右说起。

想要打胜仗不能只靠蛮力,必须学习优秀的军事理论,才能无往而不利。当年的革命先辈看透了这一点,就派刘伯承元帅前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直到上世纪30年代初期,刘伯承元帅才学成归来,并带来了大量珍贵的军事理论素材。回国之后,刘伯承就和左权、叶剑英等人一起翻译这些文献。

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之中,刘伯承元帅注意到,国外的最高军事指挥官称为“司令”,而旧时的军阀头子也自称为司令,这太有阶级感了,违背了我军一视同仁的风格。

基于这个考虑,刘伯承元帅展现了智慧的一面,他在司令后面加上一个“员”字,听起来就没有那么生分了。

不仅如此,从此以后我军的所有战士,后面一般也带上个“员”字。比如炊事兵成为“炊事员”、警卫成为“警卫员”等等,也是体现我军重视平等的传统。

司令员这一称呼就这么流传了下来,时至今日在正式场合下,也是尊称最高指挥官为“司令员”,而不是司令。

很多人都搞错了,他们认为司令只能有一个,但其实不是。通俗来讲,司令是一支部队的指挥一把手,这支部队可以是师部队,也可以是军部队,师部队的一把手也可以成为司令。其余各大军区,空军、海军等也有很多司令。

司令员的诞生,有何意义?

司令和司令员虽然是一字之差,但背后的意义却相差甚远。在战乱年代,有很多军阀头子和杂牌军,他们自称司令,在一方作威作福,祸害乡里。

比如琼瑶剧《情深深雨蒙蒙》中东北军阀陆振华,李副官就称呼他为“司令”。但他连年征战,在东北有无数房产,还娶了9房姨太太,钱从哪里来?还不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

刘伯承元帅能想到这一点,足见其对百姓和战士们的关怀之心。从这一个小细节就能明白,为何我军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至今为止,司令员这一称呼仍为我军专属,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称谓,更是我军与其他军队本质上的不同的历史标志。

如今已经建国71周年,我们看着祖国日益强大,不禁也会回想起当年的峥嵘岁月,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如今的幸福生活。祖国万岁!


十点历史君


司令和司令员有没有区别?我的理解是既有相同又有区别。

相同点:

职责相同: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

不管是叫司令,还是司令员,都是一军的主将、最高统帅,掌握对属下下达命令的权利,这是司令能够建立威信的关键。只有掌握了兵权,司令才能充分进行战场指挥,派兵布阵,临机决断的权利,军队才能打胜仗,反之,则战无可胜矣。

一军的指挥员,必须有兵权,所以才有了历史上仅有的两次很特殊,但几乎内容一样的任命,一是唐高祖李渊对李靖任命,二是毛主席对粟裕的任命。

有时互相混用也没多大问题:

如我们在历史文献、文学或者影视剧中可以看到,有时称陈毅司令员、陈司令、刘伯承司令员、刘司令、粟裕司令员、粟司令等。

区别点:

司令员,是人民军队特有,员是为了表示官兵平等,虽然是司令,也是大家中的一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工作分工不同,就像司号员、炊事员等等一样。

其实在其他军队也有类似的叫法,如国民党,叫薛岳较第九战区司令长官、侵华日军叫XXX司令官阁下。

是不是发现,一些不同了?那就是不管是叫司令员、司令长官还是叫XXX司令官,都是对职位比较高的长官才这么叫的。

因为司令这个和排长、连长、营长、室长、军长……不一样,这些都是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才能这么叫,相当于军队的正式职位,相当于古代的名号将军一样,是正式的;而司令,10几人的游击队的队长,我们可以叫司令,一只一个营的先遣支队的头,也可以叫司令,全军的军队最高长官也可以叫司令,如朱总司令。

所以,通常情况下,两者还是有些区别的。

一般高级别的或者资深的司令才叫司令员;而临时的,级别比较低的,一般叫司令。

这样印证了创造【司令员】这一称呼的初衷。你一个连长、营长与士兵也高不要哪里去,带只人马去执行个特殊任务,挂了司令头衔,就不用叫司令员了。

我是弹史遇见你,欢迎点评


弹史遇见你


大家应该都看过一下关于行军打仗的电视剧,在指挥作战中,一个军队最高的指挥官就是司令,司令来了之后尽管是军长还是师长都是要靠边站的,可是在一些电视剧中也出现了一个司令员的名词,那么司令和司令员到底是有什么区别呢?

在那个我们中国正陷入一个硝烟四起的年代,整个国家都在一个被欺凌的状态,可是由于国力太弱无力抗衡,很多的爱国之士也因此报国无门。乱世出英雄,一代元帅刘伯承出现在大家的眼前,中国这样的现状在他的眼中是非常的糟糕的,所以不满现状的他便去了苏联进修,之后他便带着苏联的军队条令来整改中国的军队。

他知道军队当时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制度下的等级制度也是相同的,高层的将领或者是士兵看不起一些炊事班的后勤兵。刘伯承深知这种制度的不行,所以他决定一改旧习。于是他便从这个称呼开始下手,他在称谓上都加上了员,比如护兵就被称作为“警卫员”,炊事班的便被称为“炊事员”,而司令也就顺理成章的被称之为“司令员”。



所以司令员和司令是一样的存在,而刘伯承之所以这么做,他的目的也是为了告诉大众人人都是平等的,在前行的道路之中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大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每个人所担任的指责是不同的。自从那时候起至今,司令员的叫法也是一直存在的,现在司令员也是成为了我国军人的正式的职位和称呼。司令员这个叫法也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而在外国是没有的,外国还是叫做司令。


在2012年,我国规定各省武警总队总队长统一改称为司令员。虽然看上去司令员是一个普遍的职位,可是能当上司令员也是非常的不简单的。


人皆可为舜禹


其实司令员和司令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只不过规范的称呼,而司令则是口语称呼。

之所以在我军中会有司令员这样的叫法,是有历史原因的。上世纪30年初,我军内部的称呼比较混乱,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刘伯承就开始对我军内部称呼进行改革。



司令员就是司令,是我国各军、兵种流传下来的一种特殊称呼。指某部队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司令员是规范的称呼;司令是口语,不规范,特别是在行文或著书时不应使用“司令”。这种称谓沿用到今天,就是“司令员”这一称谓的来历,因此以上也都说“司令员”是正式的职务名称和称谓,因为这是自红军以来解放军各种条令中的正式称呼。

为了体现军营里的人人平等,所以开始进行改革,把军营中等级森严的制度和对勤务人员的歧视统统改掉。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军营中的司令就开始正式叫做司令员,勤务兵也可以叫做警卫员,伙夫也开始叫炊事员。本来就是人人平等,这个称呼改过来之后,地位上都是没差别的,只不过各自的分工不一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