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巨婴”害苦一座城:李玟瑾1句话,让父母避免养出巨婴

就在疫情防控最关节的时候,一名30岁的河南男子,打破了郑州市连续19天0增长、河南省连续12天0增长的记录!

网友愤怒地发出以下声音——

据媒体报道称,这位男子不仅刻意隐瞒自己的境外行程,即便面对警方调查,也坚决否认自己去过境外。其母还笃定称:儿子身体很健康,没任何症状。

随后打脸的来了,男子很快就确诊。护子心切的母亲也顾不上火辣辣的脸了,又一次果断站出来,这一次,是替孩子道歉,解释说儿子刚回来没有症状,没有想过给社区报备。哪怕儿子发烧了吃了退烧药也好了,没想过是新冠肺炎,希望大家原谅,对不起。

一个30岁的成年人,出了问题、居然自己不道歉,妈妈却先站出来,这算什么道理?有网友说:正是因为做母亲的一味地庇、纵容,才让一个漠视法则、自私自利的“毒王”打破了河南防疫的大好形势。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尤其是一个成年人的行为,并不是短时间的情绪爆发,它反映了长年累月的习惯养成和心理表现。你是怎样的人,在最短的那瞬,你就会下意识地表现出你是怎样的人。


01

中国式巨婴是怎么养成的?


为什么成年后无法“立”起来呢?如果往前追溯,一个孩子的成长,跟原生家庭的教育简直相辅相依。

柴静在《看见》里,曾经讲过关于药家鑫的一个故事。

我们无法理解为何一名音乐学院的大学生在撞人后却用刀把伤者刺死。从柴静对药家鑫父母的专访中能够探知到至少是部分酿成命案的深层次原因。

药家鑫是个大学生已经成年,是一个有行为能力的责任人,他极端自私的思维个性和极端残忍的犯罪行为,其成因必然复杂,我们很难从一个家庭当中找到全部的答案,药家父母承担了他们所言的不可推诿的责任,就是去反思和总结儿子的人格成因。

因为与药家鑫缺乏沟通,过于严格要求,造成他个性中的缺陷,而责任教育的缺失,也使他遇到大事时,不能担当,酿成大祸。药家鑫案已成过往,但这一切,对于很多中国家庭仍有启示,就像药家鑫父亲药庆卫说的那样,我们必须从死亡中有所学习,因为这里有血的教训。

你可以看到,一种“巨婴”背后是父母事无巨细地包办,另外一种“巨婴”是父母各种打压似的成长。而本质都一样:父母没有放手,去让孩子真正成为一个个体,做他想做的事情,成为他想成为的那种人。

值得庆幸的是,同样是在打压教育下长大,一种人坠入深渊,另一种带着满身伤痕走向阳光。尽管王鸥没有成为“巨婴”,心灵深处还是留下不愿触碰的伤痛。

02

家长不放手

孩子如何得到成长?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李文瑾说:教育之路上,如果家长不学会放手,孩子怎么能得到成长?

那父母到底该怎么做?很简单,李玟瑾教授说:“做到‘两不管三不惯’。”


哪两个事情不要管?

1、孩子能解决的困难不管!

2、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情不管!

针对第一个“不管”,李文瑾教授认为,家长既然做不到管孩子一辈子,就要学会放手,面对困难,家长要教方法,而不是代替孩子去完成。如果孩子一遇到困难,父母就代劳,那完蛋了,孩子迟早变成巨婴,因为他知道反正有困难找父母,自己就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针对第二个“不管”,同第一个“不管”一样,学会适当说“拒绝”,让孩子独立完成,少插手、少帮忙。不要动不动就包办孩子的一切。

那么,哪三个事情“不惯”?

1. “耍赖”不惯

如果孩子提无理要求,父母不答应孩子就打滚耍泼,这不能惯。小时候不管,长大更管不住了。因此3-6岁期间,学会对孩子说“no”!

2. “好吃懒做”不惯

如果孩子自己的事情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不起,也不能惯。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懒惰的个性。这种性格容易遭到别人的疏远和鄙夷。

3. “不尊重人”不惯


不懂礼貌的孩子,该批评要立即批评,父母一定不能惯着。礼仪是跟随孩子一辈子的事情,没礼貌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周围的人会讨厌他。


在育儿的路上,你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可以关注【超人妈妈jojo】,我们一起探讨宝宝成长路上的大小事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