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宝宝说话,父母有3个“禁区”不要碰,以免孩子开口比别人晚

宝宝开始学说话了,父母们都期待着宝宝能甜甜的叫出爸爸妈妈。可为什么有的宝宝开口比别人晚,那也许是因为父母碰到了这三个“禁区”。



一.父母3个“禁区”不能碰

1. 和宝宝的沟通少

有的父母平时过于注重自己的工作,同时又觉得自己的宝宝年龄还小,不知道怎么说话,于是很少和自己的宝宝进行沟通。

这个时候宝宝没有外在的语言环境,他缺少一个可以模仿的对象。



因为宝宝最先开始说话的时候,就是在观察家长的嘴巴的运动,然后不断的练习,才会发出妈妈这样的音。

和宝宝沟通少的家长,自然也没有为宝宝语言的学习建立良好的环境。



2. 打击宝宝想要表达的积极性

当宝宝开始想要说话,他就会变得和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甚至和笼子的蝈蝈一样聒噪一整天。但是由于他们语言发展能力的和口腔的发展还不完善,所以他们说不出正确的语音,甚至还会因为说话很急,而出现结巴的情况。

于是有的家长就会很着急,自己的孩子怎么说话说不清楚,怎么结巴,以后会不会有什么毛病。于是他们板起面孔,成为了最严厉的而老师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纠正孩子的发音,纠正孩子的表达。



孩子们有想要说话的表达欲望,对说话这件事情充满了兴趣,如果家长太注重结果,使幼儿失去语言的兴趣,那么孩子就会慢慢的沉默下来。



3. 对宝宝的消极暗示

宝宝学说话就像春天里的花一样,有的花先开,有的花后开。莫要在迎春开放的时候焦虑玉兰花为什么不开放。



家长的焦急无疑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消极的暗示,我和其他的小朋友不一样,我不会说话。有的家孩子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将这种焦虑表现出来,有的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发育有问题要上医院去看一看。

这一些列的行动都无疑在给孩子增加压力。这种压力让孩子变得沉默不语。



二.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1. 和孩子多说话

没事就和孩子说说话,也许孩子并不懂得其中的意思,但是创建语言环境是王道。家长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声音要清晰,说话的语速可以缓慢一点。因为在家长说话的时候,孩子其实都在观察家长嘴的变化。

家长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句子要简单,同时也要耐心的多重复几遍,给孩子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在平时的时候,也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名称开始,以实物引导。



2. 多和宝宝做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模仿家长的语言

宝宝的说话最开始的时候是自言自语,只是简单的模仿家长的们的语言。为了增加宝宝语言的学习,家长可以多和孩子做游戏,比如在特定的情景中学习词汇的使用。

在游戏中,宝宝的兴趣很高,参与的积极性也高,所以不会出现被打积极性的问题。反而宝宝会因为学会了新的词汇而感到高兴,获得满足。



3. 尊重宝宝的发言,鼓励宝宝说话

很多时候宝宝有想要表达自己的愿望,这个时候,家长要多多鼓励孩子主动的说话。不要对宝宝有消极的暗示。宝宝说话比较急,比较磕巴的,我们家长耐心的等待一下,这样子就会好很多。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开口甜甜的叫爸妈,因此,请记住教宝宝说话,父母有3个“禁区”不能碰,以免孩子开口比别人晚。


倩倩建议爸爸妈妈可以准备一本《宝宝语言启蒙绘本》(共6册),书中色彩鲜艳,人物造型可爱,会很好的引起宝宝的阅读兴趣,书中内容非常的贴近生活以及宝宝感兴趣的内容,利于宝宝的学习理解。

另外还有一套《陪你长大》30册的启蒙绘本,分为语言启蒙、科学启蒙、艺术启蒙、健康、社会5个部分,将早教和绘本故事结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