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我看到了她落叶归根般的期盼

《呼兰河传》是萧红生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一部作品也是读者心目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部小说,足以撼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这几年以来,因为《呼兰河传》的经典不断的升温,对萧红的关注也不断的地深入。《呼兰河传》主要讲述的是萧红儿时的美好经历,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她脑海中不断浮现着儿时故乡的风景以及那些曾经熟悉的人。

她用自己的文笔,记载着呼兰河这座小城清晰的儿时印象,它们精确到一条条街道,一个个风俗习惯,一个个有个性的人,这些都承载着她儿时莫大的童趣。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她无论身处何处,都无法遗忘,而感觉无比温馨的呼兰河。


《呼兰河传》通篇讲述了“呼兰河”这个普通小城的记忆、故乡人物的记忆、故事与风俗的记忆中深刻的表达了作者对呼兰河挥之不去、无比的热爱这一片的土地。文章有许许多多的经典之处。但因我最喜欢的是文章中与祖父的章节,在此我很愿意与大伙分享一下这部让我感动不已的书籍。

《呼兰河传》令萧红难于忘怀的之处是有许许多多的地方与故事。但通篇读下来我认为最为核心的源于萧红与祖父的“后花园”。就是这一片普普通通的土地,因为有了祖父对她的爱,她的心也在此处深深的扎下了根,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岁月如何流逝,无论身处何处,终将回想着落叶归根。

《呼兰河传》书中的“后花园”无疑是萧红儿时快乐的净土。


萧红小时候他与父母的关系并不是很好,除了能感受到祖父对她的爱意外,她和家里的其他人不太亲密,可能就是这样的家庭环境,产生了对家人的疏离感,她的叛逆心也是在儿时就养成的。因为她的叛逆促使她一人离家出走,这样的出走,并不是因为她心中反对封建、或者反对家人,而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与向往。只是身逢乱世,安能独善其中?致使开始了她人生旅途的残酷命运。无论她身处何处?经历何种磨难?或者如何的无助与孤独,此时能支撑起她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那个“后花园”了,所以这个“后花园”对她而言绝对是落叶归根一词中的“根”了。

书中说,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 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正因为将“后花园”描述的越是美好,自己的人生经历越是悲苦,才更能体现出后花园就是她最好的精神葬礼。


在后花园里,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趁着祖父不注意给祖父头顶帽子带上了花朵,祖父不知道的情况下感慨今年的春年来的早,远处的花儿,距离自己这么远都能闻到花香,将儿时的萧红肆意大笑。回到家后,被祖母嘲笑“这么老的人了,头还带着花朵”又再一次使得萧红捧腹大笑许久不能停下。有一次家里的鸭子掉到井里淹死了,祖父知道后,便将杀掉这只鸭子,煮给萧红吃,萧红觉得可美味了。在某一天萧红又想着吃鸭子,便想着法子将鸭子赶到井里,祖父看到后,急忙阻止,便问为什么这样做?萧红说想吃鸭子了,鸭子掉到井了,我就又可以吃到鸭子了,祖父笑着说,不用赶了,祖父煮给你吃便是了。当然这种与祖父的时光中,小而具体的快乐有许许多多,书中将祖父描述的如此详细,其实就是萧红在不断强调着,自己不能离开祖父,表面上祖父是保护神一样的存在,实际上祖父其实是自己的精神依靠。


在祖母死后,萧红便闹着和祖父睡,还在这段时间学习了200多首的诗词,萧红学习了这么多首诗,在书中却只记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在书中出现了,儿时的萧红可能不懂它的意思,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他终于明白了 “祖父”的用意!此间种种,只能说明写书的时候,萧红是真的想回家了,想那个“后花园”的主人了。


通篇文章并没有过多华丽的修饰,却给我的心灵猛然一击,心中久久难以平静,人生苦短,却也不得不得在漫长岁月变化中,不断的失去,不断拾起回忆,最是在人生的终点,当回顾往事,才会知道自己最应该珍惜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