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音乐为什么还要用十二平均律呢?

用户3372946672845132


鄙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纯律最适合西洋管弦乐团中铜管乐器组的合奏,纯律演奏出来的和声效果是作为美好的,但纯律太注重于四度音程的协和,故不利于转调和大型作品的矛盾渲染,故只能大量运用于铜管乐队的演奏。

五度相生律是我们国人最为熟悉的律制,其前身就是用三分损益法指定的律制,所有的弦类乐器和木、竹制管乐器都是中五度相生律定音。五度相生律突出半音的倾向性,非常适合营造音乐作品中的音响矛盾,同时可大大加强作品中对于主音、主和弦的巩固和认可。在中国,五度相生律演奏出的作品是最能表现中国音乐文化的,特别是独奏乐器的演奏,非常能表现旋律的优美。但五度相生律的缺点也同样存在两点,五度相生律天生存在转调缺陷,在中国的旋宫转调理论中,黄钟(主音)不能还原是最大的问题,所以五度相生律的作品规模不能太大,否则无法用过多的转调去进行情绪的转变。另外一个缺点是,五度相生律的和声效果不如纯律那么和谐,这就造成了中国民乐团的规模也难以向西洋管弦乐团的那么大,否则就会产生和声的音响模糊。

十二平均律的确在独奏的旋律和合奏的和声色彩上都不是最美的。但是作为键盘乐器运用的十二平均律是最方便转调的律制,在当今音乐的大环境中,合作是完成大型音乐作品演奏的最重要基石。所以方便的转调和准确的音高(振动频率)是当今音乐界合作最看重的方面。

打个比方,我们民族乐器经常会与钢琴等键盘乐器进行合作,在排练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律制不同的情况,各自分开演奏都很好听,但是合在一起就不够协和。这种情况下,其他律制的乐器就只能向固定音高的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的音高上靠,才能逐渐解决这些问题。

综上所述,在越来越注重合作的世界音乐环境中,十二平均律仍然是最为实用的律制。





朱骏二胡艺术工作室


十二平均律的本质是协和,它满足了五度相生律的需要,能演绎(比较)完美的纯五度纯四度,也满足了纯律的需要,能演奏(比较)完美的三和弦。

一方面来讲,如果要避免曲子给人带来任何诡异或者压抑的感觉(不包括悲伤),你不能采用不满足上述三个律制的律制。即使是很多民族调式和中古调式,包括很多稀奇古怪的音阶都会让人觉得诡异,还有各种无调性。所以,超出十二平均律必然带来诡异的感觉。所以首先你不能怪别人用十二平均律。

另一方面,我们并没有受到限制。确实如你所说,很大一部分音乐都还遵循十二平均律。但现代严肃音乐,很多都不写十二平均律的东西了。因为协和不一定意味着好听,纯正和谐的音乐并不是音乐触发多巴胺分泌的唯一手段。

有悲伤、压抑、抑郁、黑暗、诡异、恐怖等色彩的音乐也可以好听。调性音乐,或许能带来一些诡异和悲伤。对于其他的东西就无能为力了。对于这些音乐,可以参考我的回答:有哪些优秀的,不和谐/诡异/恐怖/致郁/压抑/黑暗/掉SAN/送葬感/神秘/使人无力的音乐? - 冒烟尸体的回答 -

但为什么很多人还不喜欢这些音乐——因为多巴胺get不到啊,听了并不高兴啊。

人想高兴必须分泌多巴胺等物质,你听了之后不分泌,就不可能高兴,这是天理。

一方面,很多人耳朵被纯正和谐惯坏了,所以不能接受这些音乐啊。讲道理,一般人不太可能有每天听现代严肃音乐的氛围啊。

另一方面,基因也决定了这点。这样的音乐,由于它们悲伤、压抑、抑郁、黑暗、诡异、恐怖,所以有些人听了会生理不适。人类是趋利避害的,有的人避害倾向轻,所以可以欣赏,有的人身体对危险非常敏感,所以即使是听觉的刺激,也不能欣赏啊。比如我一个朋友,承认这些曲子好听,但不可能听第二遍,因为不舒服。

再者,你说“我们的技术已经很发达了”,其实并没有。

演奏古典音乐的时候,单音演奏可能会用五度相生律,管弦乐可能会用纯律。很多东西调律都会从这两种律制出发,倾向十二平均律来满足合奏需要,或者满足演奏“不太古典的”和弦的需要。

特别是,由于人脑的特性,键盘乐器低音区偏向纯律,中音区是严格十二平均律,高音区偏向五度相生律。

所以,演奏古典音乐调律都是很将就的,更别说现代音乐的各种律制了。

我们没办法让键盘乐器根据演奏需要实时转变调律,甚至发出任意频率。

合成器确实能发出所有频率并且制造键盘乐器的音色,但你不能钦定让电子乐器取代键盘乐器。

既然大家需要钢琴,那只有把钢琴做成能自动调律的,才能说“我们的技术已经很发达了”




音乐聆听人


盖大楼总是要有基础的,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12平均律就是音乐的根基。

理由:

第一,除了摩擦发声的弦乐和极少的乐器,乐器中大部分是以12音律的原理、音高制作的。如吉他的品,竖琴、钢琴的弦,管乐的按键位置,打击乐的音高等,这些乐器无法实现无律演奏。

第二,虽然现在能模仿任何乐器不同赫兹的声音,有的乐器也能实现无调式演奏,但绝大多数乐器还不行,还要靠音律来协调。特别是有的乐器还是固定调的,如竹笛、口琴等,连转调都要换乐器,更无法无律地自由发挥了。

第三,调式是由12律发展演变而来,按照5度循环的螺旋发展。之所以这样规定,除了12律的内在联系,还因为关系大小调听起来和谐、自然。如C调要转自然就到了G调,如果硬转到F调听起来就感到别扭,更不用说连调都没有随心所欲地转了。因此,还要靠音律来协调。

第四,如果没有12律将无法实现协奏、交响、组曲等的呈现。试想一下,十几、几十个乐器演奏时各自为政,会出来什么效果?因此,还是需要有个律尺来规范。

第五,无律演奏需要很高的个人素质。需要对音高有极高的辨识能力;需要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功底;需要有高超的音乐表现力和演奏水平。而且不是一个个体,是呈现作品的所有人。

第六,声乐是要定音高的,这离不开12平均律。试想,如果歌者、伴奏者都随心所欲,那将是一个多么混乱的场面。

第七,音乐创作是要记谱的,传承也是要靠乐谱的,呈现更是要有乐谱的。试想,没有调式、音高该如何记谱,如何呈现。

综上,虽然个别乐器能够实现无律呈现,但涉及到乐器结构、发音方式、乐队组合、声乐、记谱等综合考量时,是无法离开12平均律的。





金兑文文


十二平均律,亦称“十二等程律”,世界上通用的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十二平均律是指八度的音程(一倍频程)按频率比例地分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小二度。一个大二度则是两等份。 将一个八度分成12等份有着惊人的一些凑巧。它的纯五度音程的两个音的频率比(即2 的7/12 次方)与1.5 非常接近,人耳基 本上听不出“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的五度音程的差别。十二平均律在交响乐队和键盘乐器中得到广泛使用,钢琴即是根据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也就是十二平均律更严谨科学,我作为乐器工作者来说12平均律定音更标准。




郑州金孔雀葫芦丝竹笛


应"用户33⋯28"邀答!

现在音乐为什么还要用十二平均律呢?

这个问题也有学生问我,我说你还没有弄懂十二平均律的来历,它在音乐中的关系作用,你先别去深究不属于你现在学的知识,这是作曲家们研究的东西,一般人听不懂,不代表到网上抄点儿文章给你,你就懂啦!


为什么孙悟空怎么也没翻出如来佛的掌心?这十二平均律几千年前就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来了,在一根弦上第二个周期的振动频率是第一个周期的双倍,而五声也好七声也好,根据半音的固定频率就把1234567分出了十二个等分,通过计算和听音,每个周期相同的唱名极协和,所以才有了钢琴七大组88个键盘,千百年来人们也听惯了这十二平均律的音乐。

有人要上天堂,怎么去?有人要弘扬流行曲,可人们听不惯怪异旋律的喊叫,怎么样昙花一现吧!也有人要跳出十二平均律的框框作曲,怎么跳?



这根弦的周期频率固定了,你写的只是些不协和的噪音,因为打破了协和音程的规律就成噪音,这噪音的巧妙运用也成音乐,那我们中国人听不惯的那种鬼哭狼嚎的声音,你认为他真了不得啦?真跳出了十二平均律了吗?没有!

有人异想天开编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来展现音乐新时尚,脱离了协和音程,让人们感觉真的别具一格。这种方法在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第二章描写战争场面中,遍野横尸,使人毛骨悚然的不协合音响,高音2和3和弦、高音6和7和弦,

运用这种不和弦的音符包括用在《聊斋》中鬼魂登场时的配乐,但怎么变也离不开十二平均律,只是旋律音程中的传统协和度数被他乱用了,这有什么大惊小怪。

赵寒阳教授小时侯在公园练二胡,因为老师让他苦练基本功,都是些音程度数交错无规则的练习曲,周围人在夜晚不敢出门,说公园闹鬼。

你认为人家电子琴跨越了十二平均律?没有!相邻两音为小二度,弦乐器在这半音内可以通过吟揉绰注变化,你要想跳出十二平均律那只是从一个音域与另一个音域的音程跨接,因为这物理原理任何人是颠扑不破的!


谢谢你的阅读🙏!


许科云


现代乐派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乐派之后,直至今天的全部西方音乐创作,和律制是两码事。常见的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和纯律以前现在都在用。

律制是音乐精确定音的方式,五度相生律是从一个音向上纯五度得一律,再向上纯五度再得一律,如此继续下去,将得到音放入一个八度就组成一个音阶。一般的弦乐器,大都是按五度相生律定音的。例如小提琴、二胡、竖琴、杨琴等都是采用五度相生律。

这样定律有个问题,例如从f音开始向上,每次纯五度,得到所有12个半音。再到达f时,比正常音高增加了24音分,为此需要每升五度减去两音分,于是就产生了12平均律。

12平均律是把八度音平均分成12份,组成一个音阶,相邻两个音的频率比是相同的。这也说明12平均律的五度不是那么纯了,好处是转调很方便。

总之现代音乐中,弦乐器用五度相生律,钢琴之类的键盘乐器用十二平均律,是不同的音乐和乐器遵循不同的律制。





墨雅軒


现在音乐为什么还要用十二平均律呢?

回答以上所以出的问题分享我的真实观点和经验:

从这篇文章开始,我们先从最最基础的乐理开始讲。但后面也不一定全都讲乐理,具体看我心情吧。我讲的这些基本上都是跟吉他结合,而且尽量能让大家明白。不会说单独拿出一个乐理名词来,然后网上搜一下含义粘贴上去。

比如我举个栗子,十二平均律:将纯八度分为频率比均等的十二个半音的音律,叫做十二平均律。嗯,我是写了乐理了,告诉大家了。那然后呢,大家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吗?或是说,我知道这句话意思了,我该怎么去应用到吉他上?

好,我们一点点展开。可能会有些枯燥,但我们真的想学的话还是得认真看一下。

大家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声音包含了四要素: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在十二平均律这一块,我们先介绍高低。物体振动地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地越慢,声音越低。一个名叫斯图加特的物理学家会议决定了每分钟振动440次为A,即A=440Hz,然后他们把另外一些好听的音找出来,分别命名了CDEFGABC(高八度的C),还发现这么排还蛮有规律的,即CDEFGABC中,C-D,D-E,F-G,G-A,A-B为全音关系,E-F,B-C为半音关系。大家可以这么记,全全半全全全半。

那既然在这串音当中,半音为最小单位了。那C-D之间为全音的话,是不是可以切割成两个半音呢。好了,变化音出现了。即

(字写的丑,轻喷)。看到了吗,这些音总共分成了12份,我们伟大的十二平均律诞生啦!关于为什么要知道十二平均律以及它的应用咱们下次见。


慢跑的蜗牛VL


十二平均律的本质是协和,它满足了五度相生律的需要,能演绎(比较)完美的纯五度纯四度,也满足了纯律的需要,能演奏(比较)完美的三和弦。

一方面来讲,如果要避免曲子给人带来任何诡异或者压抑的感觉(不包括悲伤),你不能采用不满足上述三个律制的律制。即使是很多民族调式和中古调式,包括很多稀奇古怪的音阶都会让人觉得诡异,还有各种无调性。所以,超出十二平均律必然带来诡异的感觉。所以首先你不能怪别人用十二平均律。

另一方面,我们并没有受到限制。确实如你所说,很大一部分音乐都还遵循十二平均律。但现代严肃音乐,很多都不写十二平均律的东西了。因为协和不一定意味着好听,纯正和谐的音乐并不是音乐触发多巴胺分泌的唯一手段。

有悲伤、压抑、抑郁、黑暗、诡异、恐怖等色彩的音乐也可以好听。调性音乐,或许能带来一些诡异和悲伤。对于其他的东西就无能为力了。对于这些音乐,可以参考我的回答:有哪些优秀的,不和谐/诡异/恐怖/致郁/压抑/黑暗/掉SAN/送葬感/神秘/使人无力的音乐? - 冒烟尸体的回答 -

但为什么很多人还不喜欢这些音乐——因为多巴胺get不到啊,听了并不高兴啊。

人想高兴必须分泌多巴胺等物质,你听了之后不分泌,就不可能高兴,这是天理。

一方面,很多人耳朵被纯正和谐惯坏了,所以不能接受这些音乐啊。讲道理,一般人不太可能有每天听现代严肃音乐的氛围啊。

另一方面,基因也决定了这点。这样的音乐,由于它们悲伤、压抑、抑郁、黑暗、诡异、恐怖,所以有些人听了会生理不适。人类是趋利避害的,有的人避害倾向轻,所以可以欣赏,有的人身体对危险非常敏感,所以即使是听觉的刺激,也不能欣赏啊。比如我一个朋友,承认这些曲子好听,但不可能听第二遍,因为不舒服。

再者,你说“我们的技术已经很发达了”,其实并没有。

演奏古典音乐的时候,单音演奏可能会用五度相生律,管弦乐可能会用纯律。很多东西调律都会从这两种律制出发,倾向十二平均律来满足合奏需要,或者满足演奏“不太古典的”和弦的需要。

特别是,由于人脑的特性,键盘乐器低音区偏向纯律,中音区是严格十二平均律,高音区偏向五度相生律。

所以,演奏古典音乐调律都是很将就的,更别说现代音乐的各种律制了。

我们没办法让键盘乐器根据演奏需要实时转变调律,甚至发出任意频率。

合成器确实能发出所有频率并且制造键盘乐器的音色,但你不能钦定让电子乐器取代键盘乐器。

既然大家需要钢琴,那只有把钢琴做成能自动调律的,才能说“我们的技术已经很发达了”


s善财童子s


在乐音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以及相互关系就称之为音律,音律是,确定调式音高的基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确定乐音体系中各音的高度主要的有“纯律”、“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

通过振动数比来计算得出:根据五度相生律所订出的七个基本音级间的音高关系,虽然EF、BC之间也是半音,但是要比十二平均律中的半音小,其余相邻两音级之间虽然也是全音,但是要比十二平均律中的全音要大。

纯律是五度相生律构成的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以外,再加入第五分音来作为生律要素构成和弦形式,而产生的七个基本音级。根据纯律所订出的基本音级的音高关系,它的EF、BC之间的半音要比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的半音大,而全音有两种情况:CD、FG、AB为大全音,和五度相生律中的全音相等,但比十二平均律中的全音要大,DE、GA是小全音,比其它两种律制的全音都小。

世界上最早根据数学来制订十二平均律的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律学家(律圣之称)、历学家、音乐家朱载堉(1584年)。十二平均律是将八度分成十二个均等的半音,半音是十二平均律中最小的音高距离,两音之间的距离如果等于两个半音的就叫做全音,八度内包括十二个半音,也就是六个全音,在音列的基本音级中,除EF、BC是半音外,其余两音之间的距离都是全音。因此,十二平均律在音乐中转调是非常方便的。


大鱼Denver


一开始,听Sevish的微分音乐我感到很难受,有种阴云密布的压抑感,但不知为什么,一种好奇感驱使我听了下去。

现在,《Droplet》我很喜欢,听起来甚至已经没有了不对劲的感觉。

《It is》我也很着迷,那种异世界的感觉难以忘怀。

《Vidya》我暂时还没有接受,感觉仿佛一群丧尸在狂欢。想象一下在常规十二平均律下写的话一定是一首欢快的曲子,而放进了十平均律,一下子变得很恐怖。

接触了微分音乐才慢慢意识到,就是那种奇幻的异世界的感觉在吸引我。(真心觉得,科幻电影外星场面可以用微分音乐配乐)

当然,听几首微分再换回普通的古典乐,那种“回到人间”的感觉同样令人着迷。

我最喜欢先听完《It is》,再换回《Out of Africa》,我觉得两者开头绵长的弦乐音色(前者似乎是合成音色)很呼应,像是从外星原野回到地球的原野。整个这样的画面感,只有在微分音乐和十二平均律传统音乐的落差感里才能找到。

说了这么多,我是为了表达:微分音乐真的要很久才能适应(我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接受,我依然觉得这是“来自异星的声音”),所以即便有些微分作品真的有艺术价值,也难以推开,而这些美感也需要更多时间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