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农村寻根修祠堂、族谱,你觉得有必要吗?

微尘微视界


开门见山,我觉得是有必要的,但没必要的是为此事过度铺张浪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修祠堂、族谱,是一种认祖归宗、不忘本的表现,同时一个家族合修一个祠堂和族谱,也能凝聚家族人情关系,增加认同感。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几次大的历史变迁,那时候的通讯和交通不详现在这么方便,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分开之后很难再取得联系,机缘巧合之下又找到自己的宗族,大家一起修个祠堂、订个族谱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我爷爷也是早些年逃荒的时候和家人走散了,在外地安了家,40多年都过去了,可一直没有老家的消息,走散的时候还小,对老家的也没太多记忆,只记得家门口有个大石磨,上面有“刘氏”二字,后来无意中和过路的生意人谈起这个事,那人竟是从爷爷老家过来的,爷爷这才带我们一个家子人回了来家认祖归宗,重新修订了族谱,当时爷爷看到老家门口还在的石磨,竟哭得像个小孩似的,那时我才知道什么家谱的重要意义。

但有的地方,处于攀比的目的,把祠堂修得像宫殿一样,铺张浪费,这个我觉得就真么必要了,有这些钱还不如去给老家多修一条路有意义的多。

今日新农人——大黑牛


今日新农人


部分农村寻根修祠堂、族谱,你觉得有必要吗?我觉得农村人还能想到寻根修祠堂、族谱,是追根寻祖,不忘本的一种表现,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农村,之所以有人情味,就在这些方方面面。同族同宗,过年祭祖,清明节、中元节、寒食节上坟拜土,五服之内的同族(有些家族超过五服也一起动),家中有什么红白喜事,全体到场,有族里的管事人负责调度,真是从容有度,家族内每个人都平等对待,让每个族人有面儿,重要场合不丢丑。

阿兮也是农村出来的,虽然离开老家农村有三十年,可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还是放下一切往老家赶。农村有句老话儿:帮人就是帮己。农村骂人最狠的一句话就是:“等他老家没了,自己背出去!”屋芭开门的人家,死了真会没人抬。

农村的祠堂,现在还有的没几个了。至于族谱,因那段特殊年代的原因,破四旧被当做迷信付之一炬的很多。

阿兮曾为帮清朝时闯关东去东北的后裔找寻老家,才发现有好多村庄,族谱只显示几代,还是有心人默写出来的。被毁损的族谱,再也无人能说清,同族人各支的关系了。宗族宗亲,是血脉相连的一种凝结,这也是乡村团结传承的重要因素。

当然,也有冒着被批斗的危险,舍命藏出族谱的。那年去招远北栾家河村(中国传统村落之一),见到他们全村栾姓的大族谱,有三、四百年历史。据说当年红卫兵让烧毁,村会计搞了个假的李代桃僵,冒生命危险把老族谱藏了出来。

因怕被发现,老族谱(不是书本的,是过年挂的族谱,很宽,很大的一幅)藏在阴暗处,也稍有破损。这些都成为历史文化的物证。

八年前,阿兮为另一个外乡人找到老家,续上族谱,认祖归宗,靠的也是人家村里传了多少代的一部老族谱。

胶东这边,近年来有很多人去山西大槐树下认亲,靠的也是族谱的记载。知道自己的来处,才算活得明白。无敬畏,对一切都不在乎的人,越活越迷茫,不知来处,只剩归途。当悟到的时候再后悔,一切都晚了。


阿兮随笔


对于农村近几年兴起的寻根、修族谱、建祠堂,我个人觉得是一种氏族文化传承的延续,也是凝聚一个家族亲情、团结、和睦的有效方式的体现。

南方农村的氏族文化保护和延续比较完善,北方农村相对较差。特别是西北地区因战乱频繁、人口波动大等因素,而导致氏族传承完整性的缺失问题比较严重。

我甘肃老家的一个村子,有几千口人,八九个姓氏。小时候记得他们都说自家是从山西大槐树底下过来的,祖先在那边。这几年再回老家,看见这几大姓都修了族谱,个别姓还建立了祠堂。由于对乡土文化的喜好,拜读了几家族谱,才知好多家族并非都是山西那边来的,有唐宋时期的原住民,有因祖上来此做官而定居的江西人,江苏人,也有逃难而来的河南人,陕西人。其中也有经明代初中转而来的家族,典型的就是庆阳市一个叫六年张村和二年张村的家族,就是分别从明代洪武二年和六年迁徙至此。



氏族家谱的保护完善和延续,也反映了国泰民安,老百姓稳定安逸的生活的状态。试想,挣扎在饥饿贫困的年代,谁有心思,谁有财力,去做这些事呢?


氏族家谱的修续,个人觉得是个值得提倡的好事情,它不仅是详尽记录子孙后代的名录,也记录着一个氏族的诞生延续兴衰起伏,让子孙后代从中了解学习。至于祠堂,作为氏族文化符号的象征,确实应该因家族量力而行,不提倡也不反对。不足之处,敬请探讨。


庆阳酒说99


农村寻根修祠堂,写族谱,这是近十几年来发生的事情了,北斗七星刘氏家族,十多年前也曾由几位学识渊博的老前辈发动起来,也修过刘氏祠堂与族谱,我还记得当时收取了,每个人口20元的普查修订费,北斗七星当时家中人口共6个,出资了120元,当然,如果你不参与修订族谱,他们也不免为其难,不强迫你出资是吧,只是族谱上也没有你的份儿了。



大家别看一本小小的族谱,其实它错宗复杂,寻根问底,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调查研究,查阅历史资料,一一去排查。

北斗七星还记得我刘氏家族发源于江西,也知道近几代人的关系,我还经常口中念念族谱,以免忘记了,近十代族谱排例从上至下,也就是"彻,起,中,帮,仲,松,娟,尚,国,龙",北斗七星自己属"仲"字派,也就是说,仲字派上面的派份比我大,而仲字下面的派份比我小,平常遇到派份比我大的该叫佬佬的叫佬佬,该叫爷爷的就叫爷爷了,至于小辈们就叫他们名字了。

修谱,修建祠堂在现在法治中国社会来说,意义不是非常的大,因为大家一言一言都受法律约束,不会受到你家族戒律的传统禁锢了。

北斗七星认为,修谱它最多的意义在于促进家族团结,社会和谐,能使你知道家族的发源历史,认清同宗同族血亲,用现代医学来说,可以避免近亲结婚,对子孙后代负责,至于修建祠堂只能说是一种文化传承了,在现代社会,宗族祠堂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只有法院大堂才有权开庭审判他人的权力了。

[热爱生活,喜欢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北斗七星回答,不胜感激!]


北斗七星92070701


谨录创修于清道光年间的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碧峰镇洪泉村韦氏宗祠(遵义市文物保护单位)前墙面石碑铭刻的韦氏族规十条于此:

孝者,神圣仙佛、王候将相莫不由孝中来也,岂可不孝乎。凡我族中为有忤逆不孝者,必拘至祠中,罪大杖一千,罚钱三十串,罪小杖六百,罚二十千,决不姑宽;家贫能孝者,为父母年老不能养生送死,奖钱十千,以励尽孝之笃也;妇女以贞节为要,为有二十守节,终身不变,亦可谓贞之至也,必与之以请旌表,芳流百代;族中乏嗣者,准抱子承祧,或亲或疏,均亦可,决不许异姓以乱流派,若有故违,决不姑准;鳏寡孤独又无田地者,去世之时给钱十千,以作衣柩之用,得以沾先人之遗泽也;兄占弟媳,弟赘兄嫂,有礙伦常之大,决不准情;春秋二祭,必预定值年首人,或猪或羊与祭礼等物,预○办妥,若怠慢忽略而废祭祀者,罚钱二千,以警傚尤。于祭祀不到者,乃忘祖之徒,罚亦同前不贷;庶民以祖塚为先,溏大路官坟山必人人顧畜,砍伐亦不许,牛马贱踏、若有他人私窃,拿获来报者赏钱二千,决不失言;向后为开科取选,有寒窗苦读得步青云者,奖钱二十千。入武○者,赏钱十千。中举者,奖钱五十千。有可造之子弟,家贫不能送读,帮钱五千;祠基址、祭田、山林界畔,条粮附列垂后,其粮原存九分七厘,其界以上望下首从祠左大路石桥起,界由石桥跟沟直上抵石界字田角,石界字田角沿转跟沟斜上,又沿转直上抵石界字田角,石界字田角沿转斜上抵石崙坎石界字,至石界字沿转跟石崙坎横过沿转直出沿转跟土石坎,横过抵大路,大路曲转直过抵沟沿转跟沟直下交沟至沟曲转直上起首处交界。以上勿得代远稍紊。









青龙黔之虎


我觉得农村人还能想到寻根修祠堂、族谱,是追根寻祖,不忘本的一种表现,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我们老家去年就开始修自己的邹姓宗祠,由于年代久远,那时候修的老祠堂被各种历史因素出卖、租住了,所以现在我们邹姓人为了重新修祠堂,到处捐款!

农村,之所以有人情味,就在这些方方面面。农村有句老话儿:帮人就是帮己。因为这是祖宗的根所在,大家可以知道是从这个农村的祠堂花出来的,现在国家对传统文化慢慢重视了,以前还有的没几个了。所以这两年农村兴起了建祠堂。

至于族谱,因那段特殊年代的原因,破四旧被当做迷信付之一炬的很多,但我们这里依然还有族谱!

族谱是家族史,而家族史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很多族谱记载了史料上未能记载的历史事件,族谱是对中国历史的补充和佐证。史料都是当权者,统治者收录的,存在历过局限性和真实性,而族谱能真实反映和恢复历过本来面貌!族谱还有理顺和鉴别辈份和谱系,防止近亲联姻,告诉我们,我从哪里来,根在何处!如今,许多博物馆收藏了名门望族的宗谱。祠堂是家族的“根”,供奉祖宗牌位和族谱的地方


农村学哥


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开始重新兴建祠堂,南北方都有。从历史沿革问题和现存祠堂数量来看,祠堂在南方的兴盛程度是优于北方的,有名有较长历史年代的祠堂也是南方居多,早已不仅是家族荣耀的象征,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代表,有些已经成为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是有实际收入的知名景区。

祠堂文化在近几十年中起起落落,近年来补建祠堂之风开始逐步升温,相继有地方村落组织者,号召族人捐款重修祠堂,修补完善族谱,建设祠堂文化公共设施。

祠堂是家族象征,是具有凝聚族人力量的实体建筑,一个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人,被联系在一本族谱或者一个共同地方里。无论你们之间是否认识,见过几次面,这是个较为稳定的社会共同体。族人在祠堂团聚,祭拜祖先,共图发展,互相帮衬,形成家族教育意识。

重视重振家族祠堂,还有个问题就是这些年来的农村土地利用的问题。一个实体祠堂占地面积100到1000平米不等。多为旧老屋基地,或是原退耕还林的土地,在政府管理也存在模棱两可的区域划界。有待调查归类整理,在某些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利益存在的。

多方原因归结这是,近些年又开始盛行修建祠堂的原因。当然主要还是拥有传统文化根基存在,才能得到大众认可最终促成。


北京民俗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一些精神层面的需求开始增加,不仅仅只满足于物质上的富足与温饱,更讲究的是牌面,特别是现在农村生活日益完善的今天,在党和人民的关怀照耀下,新农村的发展理念一步一步深入实施,导致了农民追求当地文化需求越来越大,在经济条件宽裕的情况下,修建祠堂,修建庙宇,从新整理族谱,都是对过去祖先的一种敬畏之情,乡情,让从这个家族走出去的人们,不要忘根,忘本,但是很多人却把这些本来很美好很和谐的事情,利用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让本身整个事情变得味道都变了, 比如修建祠堂,庙宇,就是为了捞钱,从中谋取利益,或者修建族谱,搞家族理事会,姓氏理事会,都是为了整合,拉帮结派,想办法衍生出别的利益,为了拉拢一些达官贵人,所以为了传递好中华文明,我觉得可以修建这些东西,毕竟这是一种文化,但是请不要过分了,~~~~

希望的关注小编~~我是雪梨。触碰你心灵的良药~


触碰你心灵的良药


农村,之所以有人情味,就在这些方方面面。同族同宗,过年祭祖,清明节、中元节、寒食节上坟拜土,五服之内的同族(有些家族超过五服也一起动),家中有什么红白喜事,全体到场,有族里的管事人负责调度,真是从容有度,修祠堂、族谱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盛行的,从历史老看,一般都是与社会的富庶程度有关,修家谱是从宋朝才开始的,到了明朝最盛行,尤其是文教越发达的地方,修谱建祠也越多。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辈系人物,一代又一代分支分叉,辈分明确,一目了然。修家谱是为了寻根留本,知晓本姓氏的由来,了解宗族发展的历史,强化骨肉亲情,承前启后,上可知祖先,下可传儿孙,凝聚家族的向心力,感召力!修谱它最多的意义在于促进家族团结,社会和谐,能使你知道家族的发源历史,认清同宗同族血亲,用现代医学来说,可以避免近亲结婚,对子孙后代负责,至于修建祠堂只能说是一种文化传承了
其实中国人是一个寻根的民族,中国有祭祖的习惯,而当一个人发达了,我们都会说光宗耀祖,可以看出祖先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中华民族讲究血缘,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几千年虽说有矛盾,有分裂,但都是炎黄子孙这个事实永远不会改变,终究走向团结,这就是血缘的力量!

小滔在农村


修祠堂和续族谱都是体现家族凝结力的方式,愿望一致,做法不同。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辈系人物,一代又一代分支分叉,辈分明确,一目了然。修家谱是为了寻根留本,知晓本姓氏的由来,了解宗族发展的历史,强化骨肉亲情,承前启后,上可知祖先,下可传儿孙,凝聚家族的向心力,感召力,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如此一代代相传,永不遗忘。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外的游子云游四海不忘根,国与家,家和国,紧密相连。

至于修祠堂,小编不太认同。有一个网友说,他们村子修祠堂,,按人头出钱,女1500元男2000元,他们一家六口人就得一万块钱,这个网友觉得没意义。

来看看另一个朋友是怎样认为的:


建宗祠,花钱占地,劳民伤财,越来越奢侈豪华,这样的做法值得商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人开始追求精神寄托,而修祠堂,修祖坟这样的追求 不过是精神空虚罢了。还不如拿着这些钱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做慈善事业,资助贫苦者。

有的地方已经进行政府干预了:

修家谱一般反对者少,修宗祠的反对者就很多,不知道你们家族有没有修呢?小编家族在七八年前就有人操持修订了族谱,不过没有花费钱,完全手工抄写,白纸黑字,每个大户一家一本。有儿孙的拿到族谱就很高兴,没有儿孙“只有孙女,女儿”的就很沮丧,因为家生女不入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