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成語與南陽有關的,哪個你熟悉?持續更新中——先憂後樂

南陽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山河奇秀俊美,名勝古蹟繁多,她的每一塊土地都隱藏著一段神奇的歷史,積澱著文化的瑰寶,自然也就引發了許多歷史上的成語故事。

據《中國成語故事總集》所列的二千條成語故事中,有一百五十條左右與南陽有關,這些成語故事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其一為發生在南陽的成語故事;其二是由南陽人引發的成語故事;其三為南陽人著書中的成語故事。

“先憂後樂”,出自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公元1045年,范仲淹因參與慶曆新政天折而被貶至南陽鄧州任知州。

在鄧州,他創建了花洲書院,執經講學,以文會友,與民同樂。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他的摯友滕子京派人請他為重修岳陽樓作記,范仲淹欣然揮筆,一氣呵成,寫成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天下歷代文人志士所傳頌,並由此名句簡縮為“先憂後樂”。

其意思就是為官者(作者當時的身份)應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分愁擔憂,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現出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偉大的胸襟膽魄。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 年)。范仲淹,字希文。死後諡號:文正。為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諡文正,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寧變法”(即王安石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此外,千古名篇中的“百廢俱興”、“心曠神怡”等也成為千古流傳的成語。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遠非如此,但只要經常保持這種觀點,就能使我們認清事物的本質,不斷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