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唐太宗】



唐太宗是周朝以後最好的皇帝,他怎麼好法呢?他聰明有才智,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建基礎,所以唐朝是中國最興盛的時期。唐太宗之所以能統一天下,又能把國家治理得那麼好,就因為他能納諫如流,改過遷善,勇於認錯,勇於改過,所以是個有道的明君。

唐朝是在隋朝之後,因為隋煬帝荒淫無道,搞得中國民不聊生,老百姓都沒有飯吃,於是李淵就興起來了,想把國家治理好。當時也有其他人起來爭奪天下,可是天下是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所以唐高祖李淵把天下治理得差不多,也把其他的群雄都征服了。

唐太宗姓李,名世民,是唐高祖的第二個兒子,生來就很聰明、很英武,文才武略都有相當的造詣,在文學上的造詣也很深。他做皇帝之後,善於用人,知人善任,選賢與能,和外國也都講信修睦。文臣方面有房玄齡、杜如晦(注 1)和魏徵等,武將有李靖(注 2)、李績(注 3)等;由於太宗善於用人,納諫如流,提獎賢才不遺餘力,所以人材薈萃,政治清明,國勢強盛,史稱“貞觀之治”。


尤其魏徵這個人,看上去是很平凡的,毫無出類拔萃的樣子;可是他心堅如鐵、志硬如鋼,不怕殺頭,只知道忠心耿耿為國為民,忠君愛國,旁的什麼都不知道,因為這樣,他就常常披鱗。什麼叫披鱗呢?就是把龍鱗拔下來,意思是說皇帝有了過錯,他就忠言直諫,指出皇帝的過錯,不怕得罪皇帝,不怕死,這就叫做忠臣。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因為有這樣的臣佐,唐太宗才能有那麼大的成就,文武方面都非常有成就,治國安邦的方法也都非常好。所以在唐朝的時候,外國都知道唐朝,稱中國為“天朝”,稱中國的皇帝叫“天可汗”。

房玄齡、魏徵、李靖和李績這些人都是不怕死的,忠心耿耿,因此能把國家治理得那麼好;他們也都不自私、不貪汙,一心要治理好國家。宋朝將軍岳飛曾經說過:“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惜命,這絕對能把國家治理好。”關於魏徵,有一則“小白龍”的故事:

我們人間的事情由國家政府管理,可是人間政府管不了下雨、颳風、水漲潮、旱澇之類的事情,但是這也都有人管著,是由天神來管;基督教、天主教說是由天主管理,天主也就是中國所說的玉皇大帝。不錯,下多少雨,刮多少風,都有一定的,都是由玉皇大帝支配。


有一次,玉皇大帝叫一條小白龍去下三寸三的雨就夠了,可是它不知道是聽錯了,還是怎樣,就下了三尺三的雨;這一下下了這麼多雨,把很多莊稼都淹死了,很多人都要捱餓,甚至於餓死了,所以就間接害了很多人。

因為這樣,小白龍違背了玉皇大帝的命令,玉皇大帝就要把它殺了。可是殺這龍不是用神去殺,也不是用鬼或是用龍去殺,叫誰去殺呢?選到的這個監斬官,就是魏徵。魏徵為什麼其貌不揚呢?大約他也是龍之類轉世的,所以看起來其貌不揚,但是他有這種威神,有這種力量。他在朝中做監察御史,在天上也作官;雖然他是個人,但是他的靈魂在天上也有工作。在天上的工作是義務的,沒有什麼待遇;相信他當時在國家的工作,也不求什麼待遇,因為這樣的人不會志在當官發財,活著、死了他都不在乎。

那麼他在天上也有職務,也有天職;這回玉皇大帝派魏徵來殺小白龍,因為它下錯了雨。可是小白龍也有一點本事,知道玉皇大帝要派魏徵來斬它;大約魏徵也有斬龍劍,可以一劍就把龍殺了。於是就去向唐太宗求救,用它的神力託夢給唐太宗,請求唐太宗救它這條龍命。唐太宗問它:“你為什麼要被人殺呢?”它就依照原委,說玉皇大帝叫它下三寸三的雨,它卻下三尺三,加了十倍,所以就犯了天律,要被斬首。那麼斬首它的人是誰呢?就是太宗座下的一個大臣──監察御史魏徵。小白龍說:“您於某月某日某時和魏徵在一起,兩個人一起下棋,您不要離開他,他就沒有時間來斬我了,過了這個時辰,我就不會被殺了。”他要求唐太宗無論如何要答應它,太宗說:“這事情好辦!我可以在那一天那個時候和他在一起,不離開他,他就不能殺你了。”


這一天,唐太宗就把魏徵找來,和他下棋,心想:“這一下棋,無論如何你也沒有時間去殺龍了!”想不到正在下棋間,魏徵就睡著,充盹了。唐太宗想:“喔,你現在睡著了,無論如何也不能離開我了,我正好不要叫你,你就在這兒睡吧!”睡了一段時間,或者半個鐘頭,或者一刻鐘,他就醒來了,醒來還繼續下棋。唐太宗想不到,就在他睡著的時候,他的靈魂出去就把小白龍殺了。

小白龍也有一個靈魂,這靈魂冤魂不散,晚上又來找唐太宗,說:“你這個皇帝,你要還我的命!”唐太宗說:“怎麼要還你的命?我那天陪著他,沒有離開他;他也沒有離開我,怎麼把你殺了?”“唉!”它說:“就是在他睡覺那個時候,他的靈魂到天上來把我殺了。他就是那個時候可以到天上去工作的。”“那我怎麼知道?你不能和我要命啊!這不能怪我,我不知道他有這個本事。”“不行!反正你要還我這條命!”就這樣,小白龍每天晚間來皇宮裡鬧鬼,向唐太宗索命。

唐太宗不勝其煩,沒有辦法,就挑選大臣來護駕;挑了這個大臣,小白龍也照常來;挑了那個大臣,它也照常來。以後輪到秦瓊(注 4)和尉遲公敬德(注 5)兩人來護駕,他倆一來,就把小白龍嚇跑了,因為他們是它的剋星;從此每一天晚間都是由他們兩人來為皇帝保駕。時間一久,皇帝覺得這兩個人太辛苦了,也很對不起他們的,於是就把他們兩個人的像,畫到門上。小白龍晚上來到門口,一見這兩個天神樣的大將軍,就不敢進來了。因為這樣,所以門上就貼門神,老百姓家裡也都貼尉遲公和秦叔寶(秦瓊)的像,請他們兩個做門神,演變成了中國的一種民俗。這當然是一種民間的傳說,可是其中也有這個關係、這種情形。


魏徵對於國家的忠心是頂天立地,通天徹地的,所以他在人間做官,在天上也做官。唐太宗在位時,連天上的神都來為他護駕,所以他那時文治武功都那麼好。魏徵死的時候,唐太宗就感嘆地說了: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也。

就是說:如果用銅來做鏡子,對著鏡子照一照,就可以知道身上的衣服穿得整不整齊。以古來的史事,以古人做一面鏡子的話,就可以知道興衰治亂的道理,哪裡應興、哪裡應革,都可以知道。要是以人當鏡子,可以明白人的得失,什麼樣是應該的,什麼樣是不應該的;看到別人的好處,就向他學習,看到別人的壞處,就反省自己,避免犯同樣的過錯。我常常保持這三面鏡子,以防止自己的過失;現在魏徵去世,我已經失去一面鏡子了。

方才為什麼我叫周老師再為大家講一講,“唐太宗怎麼樣聽老婆的話”(注 6),你們大家聽來覺得很有趣,其實是真的;唐太宗之所以能夠有貞觀之治,就因為他能納諫如流,改過遷善,急於改過,急於認錯,不會執著自己皇帝的尊嚴。你看歷朝以來,納諫如流的皇帝都是明君;不納諫的皇帝,不聽臣下的忠言之語,都是暴君。國家要是有不怕死的忠臣,就是一種祥瑞,忠臣都是不怕死的,就是死了也沒有關係;奸臣就最怕死了,他要保護自己的生命,不管國家怎麼樣。


貞觀十九年,玄奘大師從印度取經回來,唐太宗命令他把老子《道德經》翻譯為外國語言。為什麼要他翻譯老子《道德經》呢?因為唐太宗覺得老子《道德經》是非常有哲理的,是中國的一種寶貝,最有價值的一部書,所以叫人把它翻譯成梵文;這是中國的經典翻譯成外國語言的一個開始,也是中國文化傳於國外的一個開始。

玄奘大師又奉了唐太宗的詔命,翻譯《大般若經》六百卷。在翻譯《大般若經》的時候,桃開六度──譯經場的桃樹在一年之中,桃花落了又開、落了又開,開了六次花,這是從古以來也沒有的。為什麼會那樣?那就是一種瑞相、感應,顯示《大般若經》在佛教裡是很重要的一部經典,很有感化人的力量。佛住世的時候也說過,末法時代《大般若經》在震旦國對弘揚佛法是特別重要的。所以我們近幾年來又把《大般若經》重新印過,這都是弘揚佛法的一部份。

唐朝的時候,佛法很盛行;在佛法最盛的時候,影響日本人也不遠千里飄洋過海,派僧人到中國來留學;前前後後,日本曾經派遣進貢的使臣和僧人有十八次那麼多。其中有一位僧人叫空海法師,回日後開啟了日本的真言宗,並仿中國的草書,創出日本文字“平假名”。當時外國都向中國納貢,認為中國是天朝、大唐;所以到今天外國還都知道唐人,現在到什麼地方都有個唐人街。你看這個唐朝的威望就這麼厲害,所以到處都有唐人街,而不說中國街。外國人還都知道中國叫唐,由這個就可知唐朝是盛極一時,比什麼時候都強盛,至於宋、明、清這些朝代,比起唐朝都差遠了。


贊曰

唐代聖君,貞觀之時:唐代有個聖明的君主,年號貞觀,也就是唐太宗。怎麼叫明君呢?就是他能虛心接受批評,改過遷善,納諫如流。

天下歸心,四海貢至:那時天下都很佩服他,外國都來進貢。

文略武功,將相賢士:他那時候的文化和武備,都非常值得人佩服,所用的文官武將,都是賢明有德之士。將是元帥、武官,相就是文官。

善於用人,國家大治:唐太宗善於用人,知人善任;因為他能善於用人,所以國家才能興盛起來。


又說偈曰

威震中外服四夷:唐太宗的威德,令中國和外國都很佩服。四夷就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國四邊的外族,都佩服唐朝。

德被遐邇望來齊:國內、國外都仰慕他的德行,都說唐朝治理得好,所以也都希望他的教化能到他們的國家去;唐朝也希望他們來進貢。“望來齊”有這兩個意思。

魏徵忠烈佐帝座:魏徵是個有神通的人,他也來輔佐唐太宗治理國家。

秦瓊英勇保山河:秦叔寶也非常英勇,力氣也很大,能保住唐朝的山河。

玄齡文功安社稷:社為土神,稷為穀神,這是國家祭祀的兩位神的名字;古來皇帝在春秋二季都要祭祀社稷之神,把社稷之神安了,國家因此得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也是文官的力量,而房玄齡的文功,足以安邦定國。

仁貴武勳化干戈:薛仁貴武藝超群(注7),所以說“化干戈”,把干戈化了,化干戈為玉帛;也就是本來有不佩服的,由他去平服了。

大唐盛世流芳遠:大唐國勢強盛,聲威遠播,外國都知道大唐國。

傳遍南北與東西:唐的聲望傳遍全世界,世界各地都知道大唐;所以我們是唐人,這都是借唐太宗這位皇帝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