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走水路东征魏兴,上庸和房陵的方案可行吗?

用户7980983149552


在公元241年蒋琬认为当年丞相诸葛亮多次北伐,因道路艰难而不能成。不如顺汉水东下进攻东三郡。于是蒋琬开始打造战船,准备从汉水顺江而下,袭击魏兴、上庸等地。当时蒋琬已经准备好了,因为突然生病,所以暂时没有行。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



魏兴、上庸、房陵等,即魏国东三郡。原本是属于汉中郡,即西城、上庸、房陵、锡等县。在公元219年五月曹操从汉中退军,刘备占据了汉中西部。接着派刘封、孟打攻打汉中东部。因为曹操已经退军,所以很顺利就打下来了。公元220年孟达因跟刘封不和转投魏国。曹丕派徐晃等人接应,以致于汉中东部归属魏国。当时刘备也没有派军去抢回来。我认为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汉中东部并不是蜀地门户,第二就是蜀汉争夺汉中已经力竭。魏国后来在此成立三个郡,人口数倍于蜀汉所据汉中部分。



蒋琬水路东征的这个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首来说东征有两大利,一是运粮方便,二是运兵方便。蜀汉用船运粮至东三郡,水运无论速度还是效率都比陆运要好的多。士兵也能乘船直达前线,能很多程度减少陆地行军的劳累。正如刘备东征荆州,打了一年都没缺粮。而且蜀汉一旦拿下东三郡,完全可以跟东吴合力进攻襄樊。蜀汉水军能顺汉水直达襄樊,并用水军切断南北联系。当初关羽北伐襄樊就是这样做的。而且公元241年东吴四路军北方。全琮攻淮南,诸葛恪攻六安,朱然攻樊城,诸葛瑾攻柤中。只知道朱然所部五万人,其余不详。



但是蜀汉群臣不赞同这个计划,认为如果打不下退军非常难。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刘禅于是派费祎、姜维等人前去汉中阻止蒋琬。两年后蒋琬又提出蚕食魏国拿下凉州的计划。并把蜀汉大军驻于涪城,因为涪城水陆四通。蒋琬的计划是让姜维率军到凉州诱羌、胡,他亲率主力后镇。但没多久蒋琬病重,计划又停止了。


小鸿哥


蒋琬是诸葛亮指定的第一继承人,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继承了诸葛亮大多数职务,同时也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理想,但蒋琬的能力不如诸葛亮,而且北伐的意愿也没有诸葛亮强,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蒋琬北伐还是后主刘禅下诏进行的,蒋琬对于北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实并不强。

公元238年,刘禅下诏令给执政的蒋琬,让他统率军队,进驻汉中,与东吴联合,形成犄角之势,共同北伐曹魏,实际上蒋琬这个时候并没有北伐的重大军事行动,只是偶尔派出姜维到西羌作战,同时蒋琬也一改诸葛亮北伐从汉中进军关中的传统路线,提出了一条北伐全新的方案:

蒋琬

在汉中打造大船,沿着汉水东进顺流而下,乘船从汉中进发,同时联合东吴军队,一起攻打曹魏的东三郡:魏新郡、上庸郡、新城郡。

这么做的好处是:后勤补给及运输问题解决了,当年诸葛亮出汉中由于秦岭道路难行,导致运输粮食困难,经常缺粮,如果沿汉水进攻就不会缺粮食,而且水路也好走

但这么做也有缺点:如果乘船沿汉水东进的话,如果打仗败了,退回来就很困难

曹魏东三郡

蜀汉朝廷也认为蒋琬的方法非常不靠谱,还特意派出费祎和姜维到汉中劝说蒋琬不要这样操作,一方面是因为费祎等人的劝说,另一方面是因为蒋琬经常生病,所以蒋琬的这一条从水路进攻曹魏的作战方法直到蒋琬去世也一直没有实现。

事实上,蒋琬的这套从汉中沿水路进攻曹魏的方法幸亏没有实现,不然蜀汉就有亡国的危险了,这是一套极其不成熟的方案。

魏蜀前线地图

汉水在当时也叫沔水,是一条发源于今天陕西省汉中市的米仓山,流经东三郡、襄阳郡、再到达荆州的江夏郡,在今天的武汉地区汇入长江,汉水也是长江的支流,也就是说流经今天的陕西南部、湖北北部,一直在武汉流入长江。

1、三面受敌

行军打仗一定要先了解地图,再来看一下当时曹魏东三郡及附近局势,东三郡的军事隶属于曹魏襄阳地区,治所在宛城,当时司马懿平定孟达的叛乱,就是从宛城8天时间急行军1200里,突然赶到宛城诛杀了孟达,东三郡的东边是曹操在荆州北边的军事重镇襄阳与樊城,当年关羽威震华夏也没能拿下的,东三郡的南边在当时是属于东吴的荆州管辖。

诸葛亮、刘禅

蒋琬如果沿水陆攻打曹魏的东三郡,蜀军的北边和东边都是曹魏,是敌人,蜀军的南边是东吴,东吴表面上是蜀汉的盟友,实际上背地里打蜀汉的主意多了,当年关羽北伐,就是东吴抢了蜀汉的荆州三郡,吴、蜀之间其实没有信任基础的,一旦战争开打,蜀军三面受敌,一面是专门出卖的盟友的东吴,还有一面就是汉中而来的水路,一旦水路被阻或者被截断,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而且连逃的地方都没有。

2、运输比不过曹魏

再说了,蜀汉攻打曹魏利用水路确实是方便了,包括运输兵员、物资和粮草都方便了,但蒋琬可曾想过,曹魏更方便啊,如果在东三郡交战,曹魏从宛城和襄阳无论运输物资还是派遣军队,都比蜀汉方便得多,水路运输再方便也比不上陆路运输快,而且在陆路运输不会受到影响,运输比不过曹魏,实力也不如曹魏,到头来还是失败。

蜀汉四相

3、战场不利

蜀军如果真是从汉中坐船而来,船走的慢,目标大,很容易被发现踪迹,一旦被发现踪迹,蜀军就很难打了,因为蜀军是从水上向陆地进攻,船走的慢,曹魏军队如果早在岸边建立阵地的话,蜀军是很难打赢登陆战的,因为一是无险可凭,曹魏从陆地攻打水中很容易,无论是步战还是骑兵,蜀军打山地战可以,打陆战估计要被魏军按着打;

二是蜀军如果没有登陆阵地,即使再庞大的船队也是无根之水,如果在汉水南岸建立阵地的话,那又是东吴的地盘。东吴会让蜀军在自己的地盘上作战吗?如果真是这样,恐怕蒋琬和关羽死的是一样的。

费祎

4、汉中空虚

如果蒋琬真的指挥军队从汉中沿汉水东进的话,那么汉中肯定空虚,如果曹魏从关中进犯汉中,蜀军如何应对?那样船队一旦顺江东下,如果要调转船头回撤的话,速度至少要减慢一倍,如果汉中真有危险,蜀军很难及时撤回来,如果曹魏攻进了汉中,那么水上的蜀军就会被打得全军覆没,真是这样的话,蜀汉亡国都有可能。

综上所述,蒋琬从汉中沿汉水东进攻打曹魏东三郡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幸亏没有实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蒋琬军事能力有限,虽然他有一定的治国能力,但在军事方面,甚至不如费祎,更加不如姜维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来回答:

形式上

居高临下,顺流而进,又是击敌防御薄弱处,十拿九稳,可是这些地方较为偏僻,在战略上来说也不属于战略要地,得到这些地方又不能与蜀汉的版图连成一片,没有获得多大的战略价值及经济价值,反而还要派兵驻守,有点得不偿失的感觉。

假如只是骚扰性进攻,占领抢夺后就走,一个对于曹魏方面实际没什么大的损失,另外一个损害了蜀汉的名声,以后伐中原就更难了。

另外,即使占领这些地区,这一带地形比较平稳,在曹魏强大骑兵的袭击下,蜀汉方面很难守住。多留兵就容易造成国内困顿,少了就容易被曹魏袭击,是两难的处境。

还有,这些地方靠近荆州,就算正常占领后,那下一步不是东出伐吴就是北伐,而上庸之地腹部空间较为狭小,不利于大集团兵力的展开,所以不适合作为北伐或者东出的行军基地,这里只能作为一个侧面威胁而已。

战略上

诸葛亮北伐的军事战略性肯定是正确的,那个年代的关中富饶且地势险固,如果占领关中后就可以对曹魏腹地有高屋建瓴之势,可惜在曹魏集团内部稳定,防守严密的情况下,从汉中向长安是相当难的,历史上没有几个人做到过。

蜀汉政权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能力还是综合国力方面,都相差甚远。

实际上

其实以当时的蜀汉形势,诸葛亮死后已无北伐胜利可能,东出伐吴胜算也渺茫,在战略上应该采取守势为主,然后派偏将带兵对曹魏边界进行骚扰战争为主。蒋琬、费祎基本都是这个策略。后来这两个人死后,姜维开始掌握军事大权,他没有看到国力上与曹魏的巨大差距,开始强行北伐,结果战果不多而搞得国内疲乏,又私自篡改汉中的防御部署,导致汉中被曹魏占领,不久蜀汉也灭亡了。

知不可为而强为之,勇哉,义哉,愚哉。


泛湖幽客


诸葛亮和姜维连年北伐,劳民伤财却收效甚微,不免让人开始质疑,他们的北伐策略是否合理。当初魏延就提出过反对意见,认为应该分兵两路,一路出兵祁山为正,一路暗渡子午谷为奇,奇正结合才是制胜之道。但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凶险,不予采纳。后来蒋琬也认为诸葛亮北伐秦川的策略有所不妥,便提出了东伐魏兴、上庸和房陵三郡的策略,结果由于朝中大臣的反对致使计划搁浅。之前已经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做过深入的探讨,本章将对蒋琬的“东伐战略”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其是否具有可行性。

东三郡的历史渊源

要想探讨蒋琬的“东伐战略”,首先就要弄清楚魏兴、上庸和房陵的地理位置及环境状况。

魏兴(也叫西城,位于现今山西省安康市)、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房陵(今湖北房县)被蜀汉称之为东三郡,此地四面环山,处于秦岭、巴山、巫山和武当山之间,是个标准的四塞之地,但汉水贯穿其境内,与众河流纵横交错,形成网状辐射,水运极为发达。东三郡西接汉中,东连荆襄,进退自如,在三国时期可是兵家必争之地。

当初刘表、曹操和刘备都曾参与过对东三郡的争夺战。东三郡本属汉中,刘表初入荆州时,听取蒯越的建议诱杀了房陵的宗贼首领,任命蒯祺为房陵太守,便把东三郡之一的房陵县改为郡,此后房陵郡便归荆州管辖。这个蒯祺就是荆州大族蒯良和蒯越的弟弟,也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姐夫,刘表让蒯祺接管房陵郡,可见它的战略地位绝不一般。赤壁之战后,曹操丢掉了荆州大部分城池,但是南阳郡和东三郡还在其手中,直到与刘备汉中大战后,曹操才失去了对东三郡的控制。刘备让宜都太守孟达从荆州攻打房陵,又令刘封从汉中顺流而下,拿下西城和上庸,自此东三郡又被刘备接管。此次战役中,孟达杀害了诸葛亮的姐夫房陵太守蒯祺,这也为后来孟达叛蜀降魏埋下隐患。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了襄阳之战,其目的就是打通汉中、东三郡和南阳郡之间的通道。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到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东三郡就是联系这两路北伐大军的纽带。可惜在即将大功告成之时,东吴偷袭了关羽的大后方荆州,结果功亏一篑。房陵的孟达和上庸的刘封在关羽战败时,并没有施以援手,孟达担心会被刘备治罪,再加上一直受到上庸刘封的欺凌,便率众投降了曹丕。曹丕派徐晃联合孟达袭击上庸的刘封,结果刘封败走,回到成都后被逼自尽,东三郡至此又落入到曹魏手中。曹丕称帝后,把东三郡合为新城郡,任孟达为新城太守。曹丕死后,孟达失去了靠山,诸葛亮想要策反孟达,就在孟达犹豫之际,被司马懿千里奔袭,一举歼灭。

公元230年,曹真率三路大军伐蜀,其中一路就是派司马懿由东三郡的上庸、魏兴沿沔水逆流而上进攻汉中,结果遇雨班师。

以上可以看出,东三郡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一直是各方势力角逐的战场。那我们的疑问也来了,这么重要的地方,为什么诸葛亮在数次北伐无果的情况下,也没考虑过东征这三郡呢?诸葛亮连策反孟达都能想到,怎么会想不到由汉中顺流而下进攻东三郡呢?姜维和费祎常年跟随诸葛亮外出打仗,不会不明白东三郡的重要性,为什么他们也要联合起来反对蒋琬的东征战略呢?

蒋琬顺利攻下东三郡是大概率事件

我们先看史料是如何记载的。

据《三国志蒋琬传》记载:

琬以为昔诸葛亮数闚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於是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喻指。

这里说的很清楚,蒋琬之所以选择东征,就是由于北伐路途艰难,运粮不便。而由汉中沿沔水顺流东下,无论运粮还是运兵都非常便利。况且东三郡地理位置尤为重要,占领了东三郡就能打通从汉中到南阳的通道,由此出兵可以直逼曹魏都城洛阳。这么看来蒋琬的东征战略似乎要优于诸葛亮的北伐战略。

陈寿在《三国志》里写明了朝中大臣反对的理由是“如不克捷,还路甚难”,确实逆水行舟不利于大军撤离,这个理由也算说得过去。在冷兵器时代,谁也不能保证每一场战争都能获胜,如果因为害怕失败而畏惧不前,那还怎么打仗。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还路甚难”,而在“如不克捷”的概率有多大,如果胜率很大就应该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如果胜率较小就应该浅尝辄止,避免陷入险境。因此,我们就要弄清楚蒋琬攻打东三郡的胜率到底大不大。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要看双方实力的对比和战略战术上的优略。汉中作为北伐的前线,这里集结了蜀汉全国的精锐,而曹魏的主力都集中在关中、襄阳、合肥一带,东三郡地狭民寡,物资匮乏,不足以大量屯兵驻守。蜀汉连年北伐都是从秦川出兵,一直没有东征的计划,长期以来,东三郡的防守一直比较松懈。蒋琬顺流而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举全国之力攻下东三郡是易如反掌。所以,朝中大臣们提到的“如不克捷,还路甚难”这个理由就有些牵强。朝中大臣每天都在成都舞文弄墨,对前线战时知之甚少,又没有什么实战经验,他们给的建议并不是决定性的。关键是姜维和费祎也反对蒋琬的计划,他们两个人可是诸葛亮数次北伐的左膀右臂,对敌我双方的形势必然是了如指掌,难道他们也看不出来,蒋琬出兵东三郡的胜率很大吗?

没有支撑点的东三郡形同鸡肋

其实东征三郡的战略并不是蒋琬首先提出的,当初刘备让刘封从汉中沿沔水进攻魏兴和上庸来策应孟达,走的就是这条路线。既然刘备当初可以进攻东三郡,为什么蒋琬现在就不能呢?这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荆州。

东三郡是连接荆襄的纽带,既然是纽带就需要有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是荆州和襄阳。刘表占领房陵郡的时候,荆州在自己手中。曹操占领东三郡的时候,襄阳在自己手中。刘备进攻东三郡的时候,关羽还没有丢荆州,攻打房陵的孟达也是从荆州出兵的。而此时襄阳和荆州都不在蜀汉手中,纵使蒋琬拿下东三郡,又如何北伐呢?如果由此进攻曹魏,孙权随时可以从荆州出兵断其后路,这时蜀汉大军将面临灭顶之灾,诸葛亮绝不会把自己的后勤补给路线,暴露在孙权的眼皮底下,当初东吴偷袭关羽的惨案可是历历在目啊!纽带虽然重要,但是失去了支撑点,也就失去了其战略价值。这就是诸葛亮宁可翻山越岭北伐,也不愿意顺流而下东征的原因。或许还会有人提出,蒋琬占领东三郡以后可以只防守,不北伐啊,多几个城池总没坏处吧!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对东三郡的地形不太了解。

东三郡四面环山,西高东低,上游由沔水连接汉中,地势险要,中下游水路纵横交错,水运非常发达,这就使得中下游一带不易防守,所以蜀汉的防御重点一直都在魏兴与汉中的上游一带。而且东三郡资源匮乏,并不能为蜀汉增加多少赋税。如果蒋琬拿下东三郡,将直接面对曹魏的反攻,留兵少了无法防守,留兵多了消耗不起。面对这样一个无法北伐,防守吃力,资源匮乏的地方,蒋琬拿下他又有什么意义呢?东三郡的战略价值在于其与荆州和襄阳这两个支撑点,如果没有这两个支撑点,即使东三郡在手也是一个鸡肋。从地理位置和交通来往上来看,东三郡与荆襄一带联系更加紧密,大部分东三郡官员的根基都在荆襄一带,没有荆襄在手,如何守得住东三郡?刘备、诸葛亮、费祎和姜维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自从关羽大意失荆州以后,刘备和诸葛亮一直没有进攻东三郡的打算,这也是费祎和姜维拼命阻止蒋琬东征的原因。

蒋琬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治理国家方面并非军事方面

纵观蒋琬的一生,从来没有参与过大规模的战争,诸葛亮数次北伐,都是姜维和费祎一直跟随左右,而蒋琬却常年留守在成都,缺少带兵作战的经验,这一点类似于刘邦的萧何。当初司马懿平定辽东,曹睿病逝,刘禅命蒋琬屯兵汉中伺机伐魏,可蒋琬在汉中驻守了六年,连一场战争也没有发动过,这主要是由于其军事才能不济的原因。刘邦平定天下后,把不会打仗的萧何封为首功,诸葛亮临终前把蜀汉交给了没有带兵经验的蒋琬,由此可见,只有出类拔萃的“相才”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龙舞


蒋琬水路东征可行,但难以言胜,原因在于:一顺流东征,即便占有,但上述地区十分荒僻,粮食后勤难有保障,无法养活大军。二、上述地区紧邻魏、吴,一旦占有,会面临两强同时虎视,等于增加树敌,不利吴蜀同盟。三、一旦失利,逆流难以顺利退军,而蜀汉最缺的就是人口,军队超出一万人的损失难以承受,刘备征吴失败教训是蜀汉数代人的梦魇。


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蜀为三国中最弱之国,凭藉山川之险固守则可,外征则不可。后勤部队无法继上.而且蜀兵源较少。大将稀缺。:即使依蒋碗水路出征,恐又是一场大败而亡国。


一斗楼


不行,水流问题,很简单,走水路由上往下,确实速度时间粮食运送,都可以。反魏国本身就蜀国强大几陪。部队机动性速度比较快。你过来了,他可以立马增援。打不过,你就回不去,回去你是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