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商南(陕西商南

另眼看商南

作者/徐志顺

商南是好人之乡,是“牛人”之乡。

商南“牛人”多。

不论你到菜市场买菜,到畜牧市场买猪贩狗,还是进山入村瞎逛荡,说不定你遇到的买菜大妈、劁猪骟狗大叔,就是个身怀绝技的“牛人”,还说不定是个“非遗”传承人呢。

商南人的共性,含蓄、深沉、低调。有本事,不轻易外露,看起来其貌不扬,肚子里有“货”。所以,你到了商南,千万不敢“耍得大”。你说你是歌唱家、音乐家、画家是吧,你是什么专家是吧,不是糊弄你,你先别牛,这“家”那“家”商南都有,啥“家”都不缺。毫不夸张地说,你瞅一瞅那正在耕地的牛,它也是满身的艺术细胞哩,耕地累了,昂首长叫一声,都有音乐的美感,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牛叫,你还以为是男高音歌唱家在“吊嗓子”呢。就连农夫扶着犁把,放一个响屁,它也掷地有声,不同凡响,接地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绝不像有些人直进直出,没声没味儿,没有节奏感。

移民之乡

商南是个移民之乡,民间“牛人”多。

商南人先祖来自四面八方。近一点的河南、湖北,稍远一点的山西、安徽、江西、湖南、四川、重庆,再远一点的甘肃、内蒙等,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在商南,往往“隔山不同腔调”“隔河两个习俗”,距离很近的两个村,语言、风俗、习惯都不相同。商南大多数地域是丘陵、山地和丹江河谷,没有很开阔的平原,只有小盆地、河湾以及沟岔缓坡地适合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下,只适合于共融共生、邻里相帮、和谐相处的小群体,难以形成影响广泛、盘根错节、历史悠久的大家族、大集团。一个村子里住着好几个姓,基本上是多姓分立,没有一姓独大。各家户之间,实力比较均衡,贫富差距不大,没有欺小凌弱的强权霸道,没有对宗族富豪的依赖,也没有装穷卖傻、贪占小便宜的自私和狭隘。他们更注重家庭的独立自主、个人的埋头苦干、艰苦奋斗。说到底就是不吃“霸王餐”,不吃“软饭”,个个“靠实力吃饭”、“靠本分吃饭”。这种“小区域”的“大融合”形成了他们“和气包容、本分实在、能背憨,独立自主、低调能干、不张扬”的性格。

“大山出鹰鹞,高手在民间”。

商南的先祖们在移居商南的时候,把他们所有的风俗习惯、历史传统、先进文化、手艺绝活都带来了,而且代代相传、不断演进。银匠、铜匠、铁匠,石匠、木匠、篾匠,什么质地的东西,在他们手里,都能捯饬成实用品、工艺品。就连秸秆、麦草,也有人能把它整成奇妙的艺术精品。可以说商南是个小地方,但包容了全国人文大荟萃,通过这个“小窗口”,你能看到全国文化的影子。

有一种烙画的绝活,有人能在筷子上烙出“一百单八将”,而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想当年,筷子买到人民大会堂。有人在药葫芦上烫出“封神演义”,看一串串葫芦,就是在读一部长篇小说。元宵节舞狮子、玩龙灯、搞灯会,那就是纸扎、剪纸、社火等民间艺术的盛会,各种绝活都会拿出来晒一晒,交流切磋,一比高下。

当年在县剧团有一位名震江湖的“口技姚”。他就是祖传的口技绝活。那时县剧团表演节目,他的口技是必上的,并且安排在黄金时段。他在表演时,就一个人,一把扇子,一张桌子。只要他一张嘴,要啥有啥:早晨一只鸟独鸣,然后引发百鸟齐鸣,又有两鸟因争风吃醋而打架,一鸟打赢,趾高气扬得意“呱呱呱”鸣叫,去享受爱情,一鸟大败, “叽……叽……叽……”绝望悲鸣,垂死挣扎。还模拟飞机启动升空,空中大战,枪炮齐鸣,一架飞机中弹,在一阵刺耳的怪叫声中坠落,猛然触地,发出强烈的爆炸声,一架凯旋而归……那时我看了他的表演,简直佩服得五体涂地,很想掰开他的嘴,看看里面是咋长的,是不是多一些窟窿拐角。当时我唯一的心愿就是能拜他为师。可惜他传内不传外……我没有弄明白他是怎样把声音弄出来的,我尝试了多少次,也只能发出“噗噗”的声音,“空中大战”实在是太刺激了!

“泥人程”是搞泥塑的“牛人”,在商南小有名气。他家里大大小小的泥人摆了一屋子,他平时就和这些泥人生活在一起。据说闯王寨的“闯王十八骑”就是他塑的。在今年防控疫情期间,他又得到灵感,塑了个“国之南山”,钟南山院士忧国忧民、负重前行,深邃而凝重的目光,惟妙惟肖。看一眼雕塑,仿佛走进了钟院士的内心世界,读懂了一本厚重的书。

商南有人爱唱豫剧、河南梆子,有人爱唱湖北、湖南的花鼓、小调,也有人爱唱安徽的黄梅戏,眉户戏、越剧、京剧等都有市场。在商南都能找到有代表性的能人、名角。如果搞一次全县文艺汇演,那简直不亚于央视举办的“春节大联欢”,唱的、吼的,蹦的、跳的,扭的、摇的,各种节目形式应有尽有,真是百花齐放,好戏连台。这些先祖们从故乡带过来的“老腔老调”,是他们的根,商南人不会忘记,也永远不能忘记。

文化之乡

商南是个文化之乡,文化“牛人”多。

秦时“商山四皓”的甪里先生在商南双巅隐居;唐代韩愈、杜牧等一批大文豪在商南赏风观景,吟诗作赋;宋代开国帝王赵匡胤在这里纵马挥剑,失马挡马,流传佳话;闯王李自成在这里娶妻生子,厉兵秣马,东山再起。商南文化根深叶茂,到处都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商南是个卧虎藏龙之地,不敢说遍地“卧虎”,但说不定啥时候就碰到一条“藏龙”。

有一次下乡,听说村子里有一位百岁老人,我们就去拜访。这是一位又聋又瞎的老人,穿着普普通通,住处和屋里摆设也普普通通,完全和普通人没有两样,但他却是一位抗日英雄,立过多次战功,参战证书和奖章、纪念章摆了一大行!

商南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红色牛人”也不少。有人给贺龙、徐向前元帅、徐海东大将牵过马,有人给李先念主席和程子华同志站过岗,有人救护过红军伤员,有人参加过商南起义、前坡岭战斗。

商南作词“牛人”当属谭学礼同志,创作几十首歌词,曾与著名歌曲家赵季平、著名歌唱家谭晶合作,把金丝峡唱得国内外都享有盛名。小说“牛人”姚家明同志,发表的小说、出版的书摞在一起有一米多高,粉丝大概有好几吨,好几家影视公司要把他的小说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他还挑三拣四的给人家论名气排队呢。胡中华老师担任省内外多家文学期刊主编和编辑,与全国多位散文大师联合出版散文集,听说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国外都很畅销。刘高峰老师书法堪称一绝,在香港世界贸易博览会上,主办方请他在开幕式上现场表演书法,他泼墨挥毫,将书法、太极、剑术融合一起,书法之中又有武功,文笔之中透着侠气,那气势让观众叹服,几位老外嘉宾争着高价购买他的作品,可他还是无偿赠送给主办方,体现了商南人共有的重义轻利的豪爽……

“陕军东征”是当代陕西的文化现象,由于地连三省,商南与周边省市县文化交流十分活跃,经常“东伐西讨”“南征北战”。商南文联组织“出征”,礼节性给对方介绍团队成员的来历和名头,吓得对方吃饭时咋都不敢坐上席。

商南人崇尚文化,热爱文化,很有“全民崇文”的味道。文化阵营日益强大,实力日益雄厚。就说这次抗击疫情期间,各种文化平台空前活跃,作家协会、书画协会、朗诵协会、民间文学协会各种协会各自发挥优势,大量的新作品不断涌现。我在各类平台上看着他们发表的作品,不敢说件件都是大作、佳作,但他们为抗击疫情宣传、献力的热情让我赞叹,似乎觉得现在的商南,到处是诗人,遍地是作家!

美女之乡

商南是个美女之乡,“美女牛人”多。

这一点毫不夸张。历史上“四大美女”的形象在商南都能找得到。你要是在机关或社区门前转悠,冷不丁就走出一个“小燕子”或“紫薇”,甚至是两人手牵手双双飞出。

金丝峡美女形象大使在参加全省大赛时,把所有的评委都征服了,观众鼓掌手都拍肿了,大赛结束第二天金丝峡门票销售暴涨,管委会不得不按照最高接纳量限制了售票。好些老外看着美女导游眼睛都直了。回到住处,别人问到金丝峡风景怎么样,他们用生疏的汉语说:“金丝峡,美女,好看!真好看!”大拇指伸直了都不知道往回收!

县剧团更是美女如云。改革开放初期,内地经济不发达,县剧团日子过不下去,剧团里一些有头脑的演员组织起来,创建了个“商南歌舞团”到深圳、广州去闯世界。开始很是吃不开,只能在市区以外的农村搭“地绷子”演出,看的人少,有时观众没有演员多,票价也卖不上去,几乎连吃饭、住宿都很成问题。后来遇到当地一位策划公司的李总,他说,你们剧团底子很好,美女个顶个,这么好的资源,你们没有利用好,就是缺乏包装。是的,商南人不善于包装,最缺乏的就是包装,甚至到现在这都是一个短板。当时他提出要与剧团合作。“商南歌舞团”正处于无路可走之时,见到这根救命稻草,哪能不抓。李总是个敢吹敢冒的大手笔,再则那时各方面管理也不是很严,注册公司拎个皮包就能注册,所以当时出现了大量的“皮包公司”。李总首先从名字上改起,叫“长江歌舞演艺公司”(后来又更名“华夏歌舞演艺公司”),气势上就压倒一切。对宣传广告更是在演员名字前加上了“×××的孪生姐姐”“×××的小师妹”“×××的关门弟子”……把名剧大佬,当红歌星和京剧、豫剧、粤剧等名角前辈都拉扯了进来,又增加了一些背景、乐器和特效装置,一下子“商南歌舞团”华丽转身,在深圳演出场场爆满,门票涨到好几百元,美女们上台一亮相,台下掌声、欢呼声不断,有一位演员长得特别像《红高粱》里的九儿,也是“台柱子”,每次谢幕三四次都下不了台,观众喊着“九儿!九儿!”震得剧场顶子上的灰尘都往下落。观众热情真是太高了,谁在现场都会激动地心脏往肚皮子上撞。那场面绝不亚于国际一流团队的演出。歌舞团美美地在深圳、广州火了一把,那时候,商南的美女就走出了商南,走向了全国……

创业之乡

商南是个创业之乡,创业“牛人”多。

商南人能吃苦,敢干事,说一不二,干事有头有尾,想干就能干,能干就干成。

茶叶产业“牛人”张淑珍,愣是四十年初心不改,致力“南茶北移”,创造了北纬33度全国最北端优质茶叶的传奇,改写了茶叶生产史。

旅游开发“牛人”团队,将一个原始峡谷、不名之地,开发建设成为国家“5A”景区,迎来世界各地游客,享誉全球。

有一群“牛人”,他们带着外出务工挣到的资金和经验,带着执着和回馈家乡的热情,回到商南,入驻“返乡创业园区”,办起了企业、工厂,当起了老板,放飞自己人生梦想。

有一群“牛人”,他们美化亮化了长新路、滨河路、育才路,修通了世纪大道、迎宾大道、北环大道,建起了水晶广场、火车站广场、文化广场,建成了滨河公园、鹿城公园、天鹿公园,把商南县城建设为杨柳依依、四季花香,灵秀之都、“水韵江南”,独具特色、别具风味的“天然氧吧之都”、“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旅游城市”,“国家文明城市”。

还有一群“牛人”,他们拦住了丹江水,建起了美丽的莲花湖;拆除了棚户区,建起了仿古风情街;在商南大地上建设出了一批国家级“美丽乡村”、“旅游名镇”、“特色小镇”。他们匠心打造一批“国字号”招牌,还有更大的“野心”,他们制定并实施了“一心三带五协同”发展战略,把商南融入世界大视野,推向国际大市场,带领商南人民朝着更加广阔的前景,按下“快进键”加速前进!

商南人——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