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外形结构重要还是气韵重要呢?(如人外貌身材和内在气质)?

刘智华


中国书法是一种最纯粹的线条艺术表现,从文字早期的甲骨刻字或是钟鼎铭文,是一种刻意用线条表达象形抑或会意的符号。甲骨的线条带有一种“巫”的神秘感,外形的结构还处于初创期,有一定的规则但未定型。发展到商周的铭文时,文字的线条表达了一种“神权”感。各个“开化”的“部落”有了各自的体系和规则,一路发展至战国,形成了“七国文字”,直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才第一次在文字结构上有了真正意义的体系与规则,那就是小篆。

目前认为的书法其实就是秦统一之后发展下来的“狭义”书法。但秦朝的统一文字篆书因其不利於书写及推广而被隶书所取代,隶书的发展才真正发生了汉字书法的演变和规则。《石门颂》是一篇极其重要的作品,它上乘篆书,下启后世之书法。

如刻意要说书法之结构,虽不能知晓自何人起,但钟繇是一个不可不提的人,后世的“二王”能脱颖而出皆得益于钟。传至盛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等等等……”唐人法度结构森严。后世宋人如“苏,黄,米,蔡”打破前人法度,追求意趣,强调个人主观表现,凸显了书法结构之下的韵味。(后世书家层出不穷,余不在置言。)

最后总结一下个人片面的看法与建议,如能对你有益便好。所谓书法之结构则如同武术之功架,功架之形貌势必通过训练则能相仿,如同公园之中众人皆操太极,望之形貌几乎皆同,然,实际之中,得法之人其气韵则大不同,书法亦是如此。如问之,结构重要还是气韵重要,结构是死的,如能把死的结构运用至活,那便是气韵生动了。

所以“气韵”是书法最终所追求的。



假顾问


学习书法,首先把形写准确重要,然后以形写神,只有先有形才能后有神。这里所说的神就是提问者所说的气韵。

准确无误的把形写准确,才能完全学到范本精华,如果学习中一味追求所谓的气韵,而忽略了形的准确性,那么这种字就是我们所说的江湖体无疑了。

因此书法的外形很重要,它来源于反复的临帖。而临帖不仅要精临,还要时时复习,以达到强化记忆和温故知新的目的。临帖不深,对帖的深意了解不透。只是浮光掠影。多次反复的临帖,就会逐渐领悟其中的精华。比如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临《张迁碑》达到几百遍,就是这个道理。

王澍《论书剩语》中说:"临古须是无我,一有我,只是己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意思就是临帖需要先把自己的思想归零,一旦老想加入自己的个性,即提问者所说的气韵,那么就会与古人的书法越来越远。

因此书法首先必须讲外形结构美,只有外形结构精准了,气韵自然就会出现,正所谓笔到意到。






校傲临风(书画)


一般情况下字形重要,看人看外表,说一个人字写得好,当然第一眼就看字形结构。如果想达到到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字形与气韵同样重要,甚至气运更重要一些。一个书写者字形写的好,又有相当的气韵,那就是高手了。



詹顺清书法


书法的外形结构与内在气韵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幅书法作品的气韵犹如一个人的风采,是藏于书法艺术形式中的内涵,也就是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笔画结构、墨色浓淡所表现出节奏韵味和作品的气味风度。气韵生动,姿态万千,章法参差错落,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神彩飞扬的艺术美的境界。

书法的外形属于结构范畴。历来书家都讲究形体美,形体或长或方,或园或扁,或肥或瘦,千姿百态。如颜书字形较肥大,欧书形体较瘦劲,柳书形体挺拔清劲。看一幅书法作品的形体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统一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画不雷同,肥瘦适当,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彩飞扬。

故外形美而气韵生,二者兼融才是最美的。




手机用户墨海听涛


书法的一切意境皆蕴藏在线条(包括计白当黑)之中,它首先是视觉艺术,靠形貌来承载,其内在气韵也是通过“外形结构”来诠释的。因此,不能轻看了书法的“外形结构”,关键是看你要把“外型结构”解构到哪一层。

书法的气韵神采以有形的“书迹”来体现,但它是高度抽象的东西,是超越外形结构本身的艺术升华,源于有形而高于有形。正如一个人,外形是躯干,内在是灵魂。

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在学习途径上是先抓有形、后养气韵。有形的往往易于仿摩,也是技法技巧中最可学的部分。当技能的累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研学的重心则须逐渐往气韵神采上倾斜,突出修炼“无形”的境味。

综上,书法中的外形结构与气韵神采都很重要,二者相生相随互为依托,故此,最一流的作品肯定是神形兼备的。从书法学习的角度看,初学重在抓其形,后学重在砺其气,不同的书学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心。从书法艺术的内在品质而言,气韵是超脱有形之外的抽象,它源自有形而高于有形,也是书法研学的至远命题与终极目标。

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书法没有了气韵如同没有了灵魂

书法气韵的艺术价值之所在

  “气”的本质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深入挖掘“气”与书法形态的微妙关系,从而为掌握书法结构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书法贯“气”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更显气韵之美。气韵贯通也称血脉连贯,是章法美的一个重要内容,唐代张怀瓘曾讲到:“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深明其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意思即是说书法中单独的每个字都是一气呵成,气韵自在其中,自成一体的基础上,气韵相互贯通成一行、多行。书法艺术是线条艺术的视觉表达,自然要求线条的节奏变化不断丰富,线条运动构成单字——成为韵律节奏变化的一个结点,它本身构成一定的空间节奏模式;而空间节奏,准确的说,指的是被汉字笔画分割的空间所形成的面积、形状的变化,这是由个人的审美趣味、书写技巧、心理状态等所决定的。众人皆知的书法名家王献之更是高人一等,能为“一笔书”,他将书法气韵贯通这一章法美发挥到了极致,笔意连绵为人所赞叹。把气韵想象成一条无形的线,每一个字就如同一颗珍珠,用线把珍珠连缀起来成为完整的艺术品。气韵虽然无形,但从古今名家的书迹中,显然可以感觉到它实实在在的存在。

  影响气韵的因素很多:笔法上的瞻仰起伏、轻重徐疾和行笔走向;字体结构的向背聚散、欹正疏密、大小参差;章法上的左右呼应,上下承接和虚实安排等等。正如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所言: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成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退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不外散。书写空间自然成为气韵的载体,然而,书法作品中被分割的空间并不会产生流动感,如果说某些形状的空间(如带有突出锐角的块面)有一定的运动趋势,作品中复杂的分割早已把各种运动趋势相互抵消,空间的运动只有依靠线条运动的暗示;单字分立的空间只是在线条运动的引领下做跳跃式的行进,虽然也有特殊的情趣,毕竟缺乏畅通无阻、激流勇进的气势。不过在长篇书法中,相邻单字内外部空间融为一体,再也不会让人产生坑坑洼洼的感觉,它变成了畅通的合川,空间的流动和线条自身的流动叠加在一起,滔滔汩汩,混忙一气。虽然此刻节奏变化还不很强烈,但已经为前方奔腾跌宕的河段做好了一切准备。

  书法的章法精髓——“气”在当下的文化背景下,形式更加自由、内容十分开放、涉及范围逐渐兼容。首先书法中的“气”在物质层面上可以理解为:书写中要屏住一口气,落笔犹如高山坠石,力度非凡,迅猛无比,形态肆意;接着是行笔,顺势而下,接落笔的余力驰骋于平原,形态要求饱满、丰富;之后的末尾收笔十分重要,力挺回峰、藏龙卧虎,势态严谨,特别是在写具体的某一个字时要一气呵成才有气度,更显完整性;例如在小篆中,圆鼓鼓的墨迹随笔尖流淌于宣纸的空间之中,随气息变化产生形体变化;更有甚者,在唐代草书张旭的《千字文》残卷中:某些极度夸张的笔画具有特殊的分割和引带作用,笔画密度悬殊,空间并置灵活多变,而且作者常常把一个字的左右部分距离拉开,处理成不同密度,这使得作品气象开阔、气韵十足,空间节奏层次丰富。







SUjun00111


有人问同样一幅书法作品,为什么不同的人评价不一样?是的,同样一幅书法作品,不同的人会给出不一样的评价,这主要是由于个人的审美不同取向造成的,而大部分人的审美取向来自于日常的经验,看的某一类作品多了,自然就会喜欢这一类的作品。

这个就像我们味蕾,它是有记忆的,我们小时候一直吃某一样食物,味蕾就会产生记忆,长大了就会觉得这样的饭菜是美味,所以才有妈妈做的饭是最好吃的说法。

所谓的众口难调也是这个意思,每一个的口味都不一样,一顿饭是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口味的。

欣赏书法作品也是一样的,每一个人看到的书法作品不一样,对于书法的认识也不同。我高中刚学习书法的时候,把写的字拿回宿舍给舍友看,被一位舍友狠狠的批了一顿,他认为我写的太细了,根本不叫书法,他经常跑去老年大学书法班玩,见到的都是那些大爷写的粗重的颜体,他就认为那样的才是好的,楷书就要写粗一点,写胖一点。

但是,由于他接触的书法作品也不多,只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不知道其实不管是粗还是细,并不是评价书法的标准,无论粗还是细,都有好的书法作品,颜体可以厚重,瘦金体可以瘦硬。从这个也可以知道,个人的经验未必是对的,这决定于你看到的作品的质量的好坏和数量。

不管我们每一个人的口味是否相同,但是书法总是有标准的,只有符合这个标准的审美才是好的,就像我们有自己的口味,真正的美食有它的共同的标准。

书法的标准是什么呢?书法的标准就是古代留下进来的经典的书法碑帖,如果你没有看过这些,仅仅在生活中看到一些现代人的书法作品,那么你的审美的经验就未必是对的,做出来的好坏的判断也是不准确的。

真正要懂得书法,懂得书法的欣赏,还是要去临帖,去练习,去看古代优秀的书法作品。


渺渺无蒍


不同的阶段在乎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对于学书的人来说,刚开始注重的当然是外型形,没有练到一定程度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气韵,也就谈不上重不重要了。

对于看客来说,不懂的人只是看好不好看,字形结构就是他们所关注的。懂的人看的是章法,气韵,个别字的变形可能是为了整体效果的统一。

所以外形结构和气韵同样重要性,不同的阶段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到了一定境界,你在乎的就不是好不好看,而是耐不耐看了。就好比刚刚认识一拨同事,开始会对外貌身材好的有好感,时间久了看的还是内在的涵养。



瀚墨堂墨升


书法,顾名思义,书为外形,法为气韵,两方面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体现书法的美,或亭亭玉立或粗犷奔放等等。初学者外形结构是必修之路,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外形不修,首先就失去书写的神,天才除外。后果就是字体笔画书写时意念不合,容易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书法不过如此的臆想,认为自成一法,得来容易。凡名家作者,书法运笔轨迹都有章可循,他们初学时,外形结构临摹不少,在书写时又善于运用思考,善于取长补短,加上名师指点,有顿悟的习性。书法,于中国汉字是形式美多些,真正的名家书法,均是在浩瀚的传统书画圈里刨根问底,对各种技法了然于心,最后再结合阅历、心境、感叹与众大家中,一笔惊人脱颖而出。

笔者有一位同学,学书已有20多年,现在每天练习楷书多几尺。有幸和他聊过几次,他有句话说的好:中国书法是万物生长的精华,是中国人抒情的诚心之举。我大概体会是书法艺术孕育与自然,发展在恒心。所以,初学者练习临摹外形结构就是对自然、对书写的敬畏,气韵的展现是对运笔手法一气呵成的精炼之笔。




欣欣大向荣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传承几千年,从甲骨,钟鼎,石鼓,大篆,小篆,汉简,魏碑,楷书,行书,草书等,都是在不断前进、演变。但不管如何演变,中国字的字体、结构等,始终贯穿在一根主线。象形文字的演变,形象思维的进化,字形美的再创造等,但是,“字”的本身永远没改变。一个十几亿人都会认识的字,书家要去表现出一个字的美感、内涵、情感、意境……是多么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