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养你好辛苦":父母的"吃苦"教育,正在给孩子带来痛苦

为人父母者,总在和孩子谈理想、谈抱负、谈未来,但却不愿意谈金钱。

如果非要说与金钱有关的教育,大多数父母采取的方式是"哭穷"或"诉苦":

不要浪费粮食,米也不便宜了

不要乱花钱,钱不是那么好挣的

现在的工作都不容易,我们养家养得好辛苦……

让一个孩子过早地感受到"穷困",的确会让孩子变得懂事,但是,越懂事的孩子就越可怜,除了留下对童年的"悲惨"回忆,对孩子的成长并无助益。

很多父母说,我给孩子说这些并不是想让他过得不好,是希望他品行好。

但是父母们,对孩子哭穷就能使孩子品行变好吗?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式是让他们快乐生活

生活的质量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物质只是次要条件,心灵的成长才更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出生在四川凉山一个小山村。

她的童年时代,物质很贫乏,但她的父母从来不对她和妹妹传递生活的艰辛。

金钱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读书的机会等等这样沉重的教育,她们也没有感受过。

她回忆说,那时的家里一贫如洗,有时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但她和妹妹的内心却感到很富足。

所以说,能决定孩子未来内心是否丰盛的,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

很多父母愿意给孩子买玩具、书籍和衣物,但却总是在拿钱出去的那一刻,给孩子反复强调挣钱多么辛苦、要爱惜东西、不可以随意破坏等等。

孩子在接过东西的那一瞬间,内心应该是匮乏和愧疚的吧。

有心理学家说过,童年亲子关系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

通俗地讲,父母就是孩子的程序员,在童年时期父母给孩子潜意识地植入了匮乏和沉重,孩子的未来如何能丰盛流动呢?

他只会带着匮乏感融入社会,潜意识地告诉自己:我配不上。

等到他能赚到钱时,也不敢轻松地享受,只要给自己花钱就有沉重的愧疚感。

但同时又因为"补偿性心理",内心会涌起一股不安全感,从而会囤积很多的小时候"爱而不得"的东西。

孩子的欲望都要被满足吗?

有人问,不能在孩子面前哭穷,孩子想要啥就张口,难道孩子的欲望都要百分百满足?

我想,这更取决于父母的能力和意愿。

有能力也愿意满足孩子,就轻松愉快地满足,不留遗憾。

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的,可以直接告诉孩子:

我暂时没这么多钱,或者我就是舍不得。

父母也是普通人,不需要在孩子面前时时保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

诚实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物质的满足,但他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因为自己"不配"。

未来,等家庭条件改善或者通过自己工作赚钱等方式,来换取想要的物质生活。

不要批判孩子的欲望,讲一大堆理由来阻止孩子提出要求,甚至会自欺欺人说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好。

孩子很简单,他心里想要什么,就会给你提出什么。

无论你觉得有无必要,是否予以满足,都请尊重孩子的欲望。

富养或穷养,是取决于父母的心态

马斯洛需求层次说:人类是一个需求层次满足后自然向更高层进阶,这再自然不过的常识。

正如我们自己,今天想买大房子,明天也想换辆车。

孩子也一样,不要因为孩子的"得寸进尺"而大为光火,孩子没有错,他只是在诚实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作为父母,诚意面对孩子的需求,不跟孩子的需求较劲,你会发现孩子的心是那么的纯净和容易满足。

一袋小小的巧克力,就能带给孩子很满足的快乐。

对孩子来说,快乐不在于价格几何,而在于父母的看见和不回避的回应。

巧克力吃了对胃口不好、对牙不好、对习惯不好……

是的,但是我们偶尔吃吃又何妨?

你以为你今天的阻拦会让孩子远离巧克力吗,不,只会让他更加向往。

他会在某个能吃上的时刻大吃特吃,会在自己有能力购买的时候大买特买。

但那时的快乐和想象中的美味已不再重要,那只是成年后对物质的"报复性补偿"

所以说,只要不违背原则,与其围堵不如疏通。

孩子尝过巧克力的味道了,也就不会那么向往了。

父母在童年满足了孩子的哪些方面,孩子未来就会在哪些方面淡然而不执着。

内心就会更平静地看待事与物,有足够的自由去体验更为高级的需求层次。

安全感被充分满足的孩子,将来才不会在婚恋中表现出自卑。

物质需要被父母及时回应的孩子,人生的追求就不会只停留在赚钱的层面。

一个各方面都被充分肯定的孩子,自然就能绽放一生。

所以,父母无论贫富,都能传递给孩子一个信号:你的欲望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