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娃已经相看“两厌”了?应对“神兽”晚归笼,特级校长们给您来支招

【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全国产经信息不错过】

最近,网上出现了几个段子,让一众老父亲、老母亲们拍手称是:“简直道出了心声!”

段子一:

有个朋友之前工作总是加班,常常抱怨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这次疫情期间,让他“休了个大长假”,我们以为他这算是彻底弥补了陪不了孩子的遗憾,没想到他连忙摇头发狠话说:“跟现在陪孩子写作业相比,更宁愿连续工作奋战三天三夜!”

段子二:

同样孩子是二年级的“小神兽”,一位男孩的妈发圈说:一天三顿饭,每顿吃完都留下一堆碗,每天都是在做饭、洗碗、做饭、洗碗的循环中,家里还有一位“胃亏肉”小患者,不能被随便应付,不然就抱怨家里只有“简餐”,身为老母亲,简直是扎在柴米油盐堆里……

看了上面的段子,“神兽”在家的情形是不是跃然纸上?

连日来延期开学的居家学习生活已经让很多“小神兽”们憋不住了,没有小伙伴们在身边相互督促、没有老师们的时刻关注,娃们都有些懈怠,爸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小神兽”们对爸爸妈妈们的“唠唠叨叨”也烦不胜烦

,那么面对懈怠了的孩子,该如何“收心”,老师们又该怎么做才能帮助日渐“散漫”的娃提前“归笼”?

别慌,双“特”战“疫”栏目特别邀请北京市特级校长撰文,助力您“约束”憋不住的“小神兽”们!

北京市特级校长

北京市丰台区芳古园小学校长

申瑞芝

从兴趣出发

有兴趣的事儿孩子总是乐此不疲。

有一所学校二年级的科学老师每周推荐一个实验,受到了学生极大的欢迎:

有数据为证,第一周的实验全年级有260多人,有220多人参加接龙并上传了照片和视频,而到第二周,实验就有260多人参加。

分析原因:第一,实验本身不难,易于操作,又是学生没有做过的,还蕴含了科学道理,大大激发了孩子亲自动手试一试的兴趣。

第二,老师运用了接龙小程序,全年级的学生都可以接龙,而且可以随时接龙,还可以在接龙后转发到班级群,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打开小程序看到别人传上去的视频或照片,更激发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欲望。

从成长需求出发

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他们的成长需求。

我们不能否认,也不可打压,而是需要激发。

有的孩子不喜欢语文、数学和英语,但不代表他就不好学。

他们好学什么?

我想这个假期孩子最大的收获就是玩儿转了各种电子产品: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比大人用得都熟练;各种网课、小程序、APP、电脑上的办公软件,可能比大人都精通;各种人工智能小产品,包括机器人,用起来甩上大人半条街。

这是不是坏事?如果能按时休息,不毁坏眼睛,每天限时,这也许不是件坏事,毕竟他们就是数字时代的“土著”,但务必要严格控制孩子的用眼时间,保证孩子的视力健康。

从个性特点出发

因材施教在先进技术的助推下越来越得以很好地实施。

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1000个学生就有1000张不同的课表,能不能成为现实?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在这个假期我们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疫情爆发以来,提供免费课程的机构和平台层出不穷,课程种类繁多,可以说想学什么有什么。

我们应想到参天大树的苗子和小草的苗子的育法应有不同。

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自身特点,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孩子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等,这些差异在低年级非常显著,相应地,布置的学习任务、提供的资源等也应是差异化的。

除此之外,为了让长时间“脱笼”的“小神兽”们能够在开学后适应开学生活,老师们也可以从现在开始,与家长们合作,一起让孩子“回到集体中”。

让孩子生活在“集体”里

班级主题分享时间引导学生回归集体

让学生有集体归属感,就要有一定的班级仪式做支撑,可以适当延续在校时期的班会模式,设定相对固定的班级同学分享时间,设计班级主题分享主题与环节。

围绕某个主题,在提前有准备的情况下,师生在线,互动交流,畅谈收获,让学生有回归集体的意识,利用这个短短的班会时间拉近彼此的距离。

班级主题分享内容指导学生实践能力

班级依据学生认知程度和新闻热点,确立主题研究内容,在做分享前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去收集材料,通过各种途径和平台去了解、吸收、积累,这个时候也可以请家长一同参与进来,既能提升自己,也能缓解家长与娃“相看两厌”的局面。

班级主题分享过程激发学生发展创造力

学生在展示的环节为了能够更好展示自己的成果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肯定有各自的方式和妙招,这无形中会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在说、画、写、演中激发自身的潜能,同时也让同学们互相更加全面了解小伙伴的优势,看到彼此与平时不一样的本领。

大家在没有书本知识压力下的分享可以获得更多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同时也可以在小伙伴的鼓励下,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及创造力。

班级主题分享形式促进家校协同发展力

在学生进行准备和分享的过程中,家长会因为自己的某些特长和知识储备启发帮助到孩子,孩子会更加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也会惊喜的发现孩子身上有平时看不到的优势和潜质,亲子的相处时间和模式也会随之改变。

北京市特级校长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校长

管杰

“居家档案袋”记录孩子成长

其实,像这样远离学校和课堂,在自己更加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在自己的父母辅助和管理下进行学习,是孩子们牙牙学语、启智发蒙时的“原生态”。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主学习不能再仅仅依靠天性、实施随性的“散养”。

在孩子居家自学期间,作为家长,应当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让孩子从家庭环境中能得到多元、全面、真实的评价,进而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激发学习的持久动力。

达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有很多,建立居家档案袋是其中比较容易操作、成果可视性也较强的一种。

所谓“档案袋”,也叫“成长记录袋”,是指收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品或者案例,全面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轨迹的文件夹。

当然在居家自学期间,我们的居家档案袋中放入的,将会是孩子在家中进行自主学习、体育锻炼、家务劳动、陶冶情操、手工创作、亲子活动等的相关记录。

这种全面而综合的评价,能够促进孩子的优势智力向其他智力转化,获得更优势发展。

简言之,这是一种能够让孩子能“亲眼看见自己每天的成长”,从而树立自信、激发动力的方法。

根据不同功能,档案袋也划分成不同类型。

根据疫情期间的实际情况,我们推荐大家综合使用以下两种:

其一,是“展示型档案袋”。

这类档案袋收集的,是学生依据兴趣,自己选出的最好或最喜欢的作品,以及他们对作品的自我评价与选择标准的说明。这类档案袋对于展示和激励自我、增强学习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是“过程性档案袋”。

这类档案袋收集的内容,是由家长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计划任务来确定。

孩子要负责选择和提交符合要求的相关作品和成果。使用这样的档案袋,需要各位家长给予孩子及时的反馈。

这类档案袋可以帮助孩子明确目标,并发展自我评估的能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类型的档案袋,要保证评价目的全面、指标多元,必要时可以与孩子一起商定,但绝不能只关注学业成绩或活动结果,而忽略孩子过程性的努力、其他领域的闪光点等。

在综合使用以上两种档案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同时收录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内容。

纸质版内容主要呈现计划、总结和文字、绘画作品,其形式可以由孩子自主设计(这也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

而电子版的内容则偏重于孩子完成各项活动的过程、方法记录。家长负责拍摄或拍照之后,和孩子一起整理。

这样既能起到督促作用,又能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问题也能够及时和孩子沟通交流,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记录孩子在特殊时期采取的种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状态及相应成果。

总之,如果咱们都能为孩子准备好这样的居家档案袋,孩子们就能记录下这个非常时期自己每天的进步与收获、反思与成长。

最后,附上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初一年级学生居家生活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希望能够给各位娃爸娃妈们借鉴!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停课不停学”居家生活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细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首都教育,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产经平台在疫情期间紧急设立全国疫情信息平台,如有发布需求,请联系霍老师,电话:18511001888;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