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評古今人物之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附高清傳世法帖

前言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江西吉安人。

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參與慶曆新政,官累至翰林學士,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後諡號“文忠”,所以世稱“歐陽文忠公”。

文壇領袖歐陽醉翁的一樁風流韻事

編撰《新唐書》、《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

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並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為蘇軾的老師,蘇子就曾給予高度評價,說歐陽修是宋代的韓愈。

說起歐陽修,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一個是《賣油翁》,另一個便是我們曾經上學的時候學習過的《醉翁亭記》。

這篇文章確實是歐陽修的代表作,當時歐陽修已經40歲,寫於安徽滁州。

最有名的就是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真可謂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表達了歐陽修襟懷坦蕩的處事態度。

然而實際上,歐陽修能在安徽寫此篇文章的背景,那可是因為一樁風流韻事,而貶至安徽,任滁州知州。

遙想當年歐陽修雄姿英發,24歲便高中進士。真可謂是年青得志,前途不可限量。

可是生活中,總有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就是因為歐陽修與其侄女的一段風流緋聞官司而遭貶謫至安徽。

可謂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但凡事有兩面,如果沒有這個風流韻事,歐陽修也不會遭貶謫,當然也就不會有這篇千古文章了。

對於文壇大家的歐陽修來說,這些沒影的事總會過去,他的人生也更不會受此羈累。

我想他在醉翁亭,心中想得肯定是“天空飄來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兒”。

六一居士的一個忘年之交

在當時的北宋政壇,面對內憂外患,軍政交困的這種局面。

朝廷政治暗流湧動,風起雲湧,無數文壇志士仁人,不禁憂心忡忡,心急如焚。

在這其中,就是歐陽修的范仲淹這一忘年之交。因為當時范仲淹比歐陽修年長18歲。

這兩人可以算是良師益友,志趣相投,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當范仲淹發起慶曆新政,進行政治改革失敗,而遭貶謫。

此時的朝廷對范仲淹可是一片罵聲。

唯獨歐陽修不計個人安危,義無反顧,挺身而出,敢於直言不諱,為范仲淹發聲。

舉世聞名的《高司諫書》橫空出世,

這雖然是文人學士之間的口水戰,只為力挺范仲淹。

但這卻表明了歐陽修的為官做人處事的態度和人生價值取向。

是一種治國平天下的追求,這就是范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家國情懷。

歐陽修也因為敢柬直言,身體力行,抨擊不公,這也使自己因此一再遭貶謫。

但他仍然是豁然達觀,沒有絲毫悲觀情緒。

在這一點上他和自己的學生蘇軾是相通的。

英雄相惜所見略同,可謂是真名士自風流。

結語

今天我們今人再看《醉翁亭記》,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稱為“翁”,是因為曾經滄海難為水,人年長之後久歷世事滄桑歲月的感悟。

曰為“醉”,實是人年老後,就是板橋的難得糊塗,揣著明白只是不言,裝糊塗罷了。

先生之風,高山仰止,影響千年。

歐陽修—《灼艾帖》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