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鬼子(57):中日决战太原,阎锡山战前就溜了

打鬼子:系列连载第57期,翻译当年日军的前线杂志,用珍贵的文字和画面讲述日本侵略中国14年的过程。很多材料为第一次展示,极为珍贵。

太原是山西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同蒲铁路和正太铁路交会于此。

阎锡山统治山西20多年,也苦心经营了太原20多年,使太原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钢铁、煤炭、机械、电力、纺织、面粉等轻重工业以及军火工业在内的工业重镇。其中的太原兵工厂拥有17个分厂,1.5万余人,能够生产轻重炮、迫击炮、步枪、机枪、冲锋枪以及数量巨大的各种炮弹、子弹的系统而又配套的军火企业。正因为太原在当时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阎锡山很不愿轻易将这里让给日本人。而能源缺乏的日军想要在中国长期作战,必须充分利用中国国内的资源,因此,山西便成了日军在华北地区的重要侵略目标。下图:日军从忻口娘子关逼太原的示意图。

中国军队弃守忻口以后,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和第5师团立即兵分三路,直逼太原。太原以东娘子关方向过来的日军第20师团和第109师团第31旅团,约6万兵力。下图:1937年10月10日,从雁门关逼近太原的日军汤浅部队。

下图:1937年10月18日,太行山脉,朝太原逼近的日军骑兵

下图:从保定出发,逼太原前线的日军坦克部队。

下图:太原城里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大门。

当时太原为第二战区,司令为阎锡山、副司令为黄绍竑、前敌总司令傅作义,同时兼任太原守备司令。

早在忻口弃守之前,阎锡山就决定将晋北、晋东两方面的守军撤至太原附近,再利用太原四周的永久性工事阻击日军,待增援部队到达后与日军决战。

但阎锡山“依城野战”的方案受到副司令黄绍竑等人的反对。黄绍竑认为忻口和娘子关两方面的部队溃不成军,很难形成战斗力。建议守城部队坚守太原,从娘子关撤下来的部队在寿阳、榆次的山地休整。日军如直攻太原,这些部队就从敌后袭击。城内部队也可为城外部队的支援,相互策应。黄的上述意见,得到孙连仲、卫立煌等众将领的赞同。下图:太原会战前敌总司令,兼太原守备司令傅作义。

但阎锡山依然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并对各地兵力作了部署。当晚,阎锡山便率一些亲信匆匆离开了太原,撤退到了交城县。黄绍竑以阎锡山不听他的建议为由,一怒之下离开山西到浙江去了。所以,日军还没有攻城,太原的败局已经定。

阎锡山在外地遥控指挥,副司令黄绍竑堵气走出,直面日军的重任几乎全落在了前敌总司令傅作义的身上。

傅作义指挥的守城部队按照预定计划,于11月4日以前全部撤到太原市区。

第35军是傅作义的嫡系部队,虽然训练有素,但忻口战役中伤亡惨重,减员过半,名为2个旅,实际战斗力还不如战前的2个团。下图:太会战中的中国守军。

傅作义把太原城守备区划分为四个地区:

第一、董其武第218旅负责守备北城墙以及北郊工业区。李思温第420团为该旅的左翼,李国栋第436团为右翼,新从绥远整补的许书庭第435团为预备队。另外,姚骊祥的新编第1团也归董其武指挥,布防于旱西门至大北门一带。

第二、孙兰峰第211旅负责守备东城墙、东北城外黄国梁坟阵地以及东南城外郝庄、双塔寺阵地。该旅守东城墙的部队,另有第421团(欠1个营)、第422团、第419团(欠1个营)在不同的阵地协助防守。下图:逼近太原城的日军第20师团坦克部队。


第三、杨维垣第213旅负责守备南城墙及城外满洲坟等地区。另有第425团、第426团(欠1个营)协同作战。

第四、陈庆华新编独立第1旅负责守备西城墙。

1937年11月5日,东、北两线追击的日军已逼近太原城郊,并派空军开始对太原市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轰炸。太原会战就此拉开帷幕。下图:日本空军提前几天对太原重点区域进行轰炸。


下图:在太原城外侦察的日军。

上述为太原会战上半部分,明天讲述太原会战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