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皇帝”石敬瑭的“乾爹”是誰?死後又為何被做成一道菜?

公元947年,45歲的耶律德光在撤離中原途中染上一種熱疾,走到欒城殺胡林時,口吐鮮血,一命嗚呼。

遼太祖耶律德光何許人也,我們或許不知道他,但一定知道他的"乾兒子"石敬瑭。

天顯十一年(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對後唐。 耶律德光遂親率5萬騎兵,在晉陽城下擊敗後唐軍,冊立石敬塘為後晉皇帝。

耶律德光成功利用中原內鬥得以染指中原,滅後唐後把燕雲十六州收入囊中,並以此為跳板南下中原。

石敬塘死後,他的侄子石重貴繼位,向耶律德光提出了"稱孫不稱臣"的要求,耶律德光大怒,以此為藉口又發兵南侵中原,很快就滅了後晉,成功入主中原。

但是契丹的暴政讓中原的百姓忍無可忍,各路軍閥明裡暗裡同契丹軍對抗,耶律德光陷入中原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耶律德光不得不退回北方。

遼太祖耶律德光雖然沒能坐中原皇帝,但對契丹的壯大和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

政治上借鑑漢制

遼太宗對於遼朝的貢獻較大的要數對政治制度的發展完善了。遼太宗將後晉的一整套漢族官制帶到了遼國,加上原來阿保機時期確立的官制,終於使遼的官制在部分漢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

北面官制,即遼朝契丹族的官制,官吏用契丹族,掌握遼朝的一切軍政事務,也是遼朝的最高權力機關。之所以稱為北面官,是因為契丹族有崇拜太陽的習俗,喜歡向東,而且以左為上。北面朝官中,南北樞密院是遼國的最高行政機構,分別掌管軍政和民政,北面朝官中還有北南樞密院中丞司,掌管糾察檢舉百官。

南面官制,在遼太宗得到十六州之後,進一步完善了漢族的官制,仿效唐朝的官制,設立三省六部等一整套治理機構。以此來招徠漢族人,管理漢族人的事務。南面官主要由漢人來擔任,契丹人也有在南面官中任職的,他們被稱為漢官,也穿漢服。南面官由於辦公的營帳在遼國王大帳的南面,所以稱為南面官。

在地方官制當中,遼朝也是兩套制度並存,就是部族制和州縣制,契丹人和其他遊牧民族用部族制,而漢人和渤海人則使用唐朝時用的州縣制。

經濟上注重農業發展

遼太宗很重視農業的發展,不但支持漢族人在漢族地區發展農業,在草原地區適合發展農業的地方,他也讓人開墾土地,發展生產。為保護農業生產,防止沒有重農習慣的契丹族人有意無意的破壞,遼太宗下令禁止隨從們隨意踐踏莊稼,行軍時也命令部隊繞開農田。農業的發達對遼國多種經濟的發展起了較大的促進作用,也增強了遼的國力。

命喪殺胡林

耶律德光最惋惜的是沒能在中原立穩腳跟,更悲催的是在返回途中還染上熱疾,太醫讓他遠離女色,他卻將太醫臭罵了一通:"你們都是不學無術,我得了熱病,正要女色洩火,怎麼能遠離女色呢!"

行至殺胡林病逝後,已獲報耶律德光病危的述律太后傳來懿旨:"生要見人,死要見屍。"這可難壞了伴駕的文武大臣,當時正是炎夏,保存屍體談何容易。

正在文武大臣和太醫們束手無策的時候,一位御廚出了個主意:乾脆把皇帝做成"羓"吧。

"羓"到底是什麼呢?

北方遊牧民族多喜食牛羊肉,有時候殺了一隻牛或羊後,一時又吃不掉,碰上夏天,牧民就把牛羊的內臟掏空,用鹽滷上,就成了不會腐爛的"羓",相當於中原地區的"臘肉"。

這個主意一出,雖然有把皇帝當牲畜處理的意思,但無奈之下,文武大臣和太醫們也只好照廚師的意見辦,不過既然是用皇帝屍體做成的"羓",就不是一般的"羓",而是"帝羓",耶律德光也成為歷史上唯一被做成一道菜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