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最大的“文物贩子”

在巴黎离凯旋门不远的的地方有个秀丽迷人的公园名字叫“蒙梭公园”。蒙梭公园的一角,有一座中国式的红楼,楼分五层,宝盖琉璃瓦,以木建筑为主,和周围的法国新古典式的洋楼房并肩而立,显得鹤立鸡群,格格不入,极为引人注目。门楼的前面有一块小牌子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Loo C.TetCompagnie”,一望即知是老式的中文拼音。這便是卢芹斋的卢吴公司。


巴黎红楼

陈重远先生在《琉璃厂》之一的《古玩话春秋》,中间提到专门倒卖古董到欧美的“卢吴公司”就是这位‘LOO'。卢芹斋的名字是以"C.T.LOO"知名于欧美古董界的。虽然他在1957年已经去世,但在欧美玩古董的圈子里,只要你提到C.T.LOO",则无人不知,无人
不晓。可以说卢芹斋中国近代史的古文物流入海外的经手人和见证人。



卢芹斋〔亦称钦斋〕1880年出生于浙江湖州卢家渡,祖上是连续16代拥有巨业的富裕家庭。全村的大部分人都姓卢,每年春节,族里的人都聚集在祠堂烧香、磕头、拜祖。宗族中有不少显官高位的家庭,也有做买卖的生意人和平头百姓。1851年,“太平天国”席卷江浙,特别是湖州。卢家几百年的基业毁于一旦,举家避难上海,兵乱过去后回到家乡,只剩下一片残瓦碎片。卢家从此一蹶不振。



十九世纪末,卢芹斋被家族送到法国寻找商业机会。谁也没想到这个远离故土,不到20岁的小伙子在短短几年内变成国际知名的大古董商。一个绝好的机会使他的天才显露出来。


1902年在大清帝国驻巴黎的大使馆,他结识了一位潇洒干练的年轻人张静江。张静江也是浙江人,出身豪门,仗义好侠。是孙中山的密友,后蒋介石与他结为兄弟。此时他正在使馆做商务工作。一次宴会,见到卢芹斋,两人一见如故。他建议芹斋做法中贸易,开一个古董行,他可以参股协助。卢芹斋虽然没经验,但豪气十足,决定试一试自己的身手。很快他就在8区的马德岚广场开了间进口公司,名叫“东英楼”。



很不走运,他的第一笔买卖就砸了,他不得不忍痛卖掉已经运来的一货仓古董。卢芹斋重新体味这买卖其中的奥妙,他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和品味很高的鉴赏水平。他知道怎样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他学得很快,对上手的东西极为敏感和识货,没过多久,他就成为古董界的买卖高手.从一定意义上讲,卢芹斋是西方中国古董的启蒙者和教师爷。



那时西方对中国的历史认识十分浅薄、粗鄙,甚至还没有像样的汉学家,他们只对那些一眼看上去就是贵重的古董感兴趣。而对那些年代久远的,看起来破破烂烂、表面上赃兮兮的古玉、古铜器的价值却不了解。



卢芹斋以精湛文物专业知识和天才的商业眼光逐渐征服了巴黎的品味。他经手的很多古董由死变活,由冷变热。卢芹斋在古董行的地位是呼风唤雨、一言九鼎。他逐渐和法国最有名的汉学家和古董收藏家如赛嘉澜、拉惕格、沙万、白佑等成为朋友。



1908年,他放弃了东英楼,创立了另一家公司叫来远楼。这时的卢芹斋买卖古董的数量,好像常人买卖家具、瓷器。那个时代的中国,清朝土崩瓦解,国宝四方流散,是古董市场最红火的时期。很多王宫贵族、八旗子弟失去生活来源,把祖先遗留的或从宫里偷的古董拿来典卖。上海城隍庙附近,是中国最大的古玩市场,庞大而又繁忙,其次才是北京琉璃厂,天津和香港。



卢芹斋和北京上海古董行的大买卖人结成了一个圈子,类似现在的商会,不久又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私人文物进出口公司卢吴公司。卢芹斋驻巴黎,英语好姚叔来的驻纽约,上海的吴启周、北京的祝续斋给他们进货,运往上海,在由吴启周往巴黎或纽约发出。这是一家最早、最大、时间最长的文物出口公司。每年他都坐火车经从西伯利亚回国看货、订货,并了解国内的最新行情。


每年看货时,圈子里的人带上手边最贵重的货,来到专订的一间雅致的茶楼,然后看货交易。谈价钱有有一套专门的手式、秘语。两人的手藏在长袖子里比划。看不准的货差异有时太大,还要一边比划一边问清了,一握手、一句话:一笔成千上万生意就成了。货就可以当场提走,钱到时付清,古董行里从来没有见要文字证约的,有谁爽言从此就不可能在这个圈子里立脚。



“卢吴公司”气大财粗,看上的货一般就没人和他争了,举凡彝鼎、铜器、古玉、瓷器字画、唐三彩无一不在交易范围。世面只要有稀世古货,就会转到这个圈子人手里。原因是很多大件货要价极贵,动辄上万的银圆,一般的买卖人根本无力问津。而这个时代欧洲正是繁荣的时期。东方热成为一种时髦,玩中国的古董成为有身份、有教养的象征。在中国显得昂贵的进货价钱,到了巴黎简直成为便宜的可笑,故此来远楼有丰厚的利润可赚。由于这是中国古董在欧洲的最大集散地,所以每年卢芹斋回来,马上就有人闻讯而来,来远楼的人进进出出,客似云来。


卢芹斋是个好学不倦的生意人。他是商人,可比一般的古董商人高出了很多。身上有种江南文人的书卷气,又没有一般书生的呆气。生意做得很活分,该让就让,有魄力,出手很大方。有时连买的人都不好意思。可该赚的时候也非常狠辣,有时一件古玩可以放几年、十几年不出手,只是悄悄的放出风声,待到时机一到,市面繁荣之时出手。造成哄抬的的场面,盈利是进价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



卢芹斋的一次"失手"是一块古玉。1912年著名的塞努奇博物馆主办了一次展览,这次展览后更多人的人开始喜欢上中国古董。其中有一位北方铁路公司的吉赛德开始委托卢芹斋替他收集古玉,有一次卢芹斋"看走了眼",把一块古玉以微不足道320法郎的价格卖给了医生,而那时在美国一件明窑瓷器都可以卖到12万法郎。那个医生由此每年都从来远楼进不少货,到了晚年,卢芹斋对这件"小事"还耿耿于怀,一见到这位医生就提起这事,医生每次听了都得意的哈哈大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卢芹斋明白美国已经成为古董市场的中心,他决定和上海人吴启周在纽约麦迪逊和第57街的街角,开一间美国最大的古董店。他的名气和人脉很快使他成为许多私人博物馆的供应商和顾问。他所参与买卖的都是价值连城中国古董。



他的客人是银行家、军火商、豪门巨子如摩根J.P.Morgan,SamuelPeters等等。比如从名叫查尔斯弗利尔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铺子--后脱胎变成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就是因收藏了北朝石棺床(上有古朴的使乐和联珠纹图案)才开始有了名气。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流出海外的一大半古董是经过卢芹斋的手的。



自1915年起卢吴公司向美国出口文物长达30年,国宝不计其数,赚了多少钱呢,卢芹斋本人的不详,仅仅作为小股东的祝续斋每年可分得银元十几万元,当年琉璃厂一间古玩铺的全年流水也没这么多!林语堂先生当年因研发中文打字机到处借钱,后在卢芹斋资助下,打字机的原型才艰难问世。



卢芹斋最为人诟病的一笔生意是倒卖昭陵六骏中“飒露紫”和“拳毛騧”。唐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打败群雄、建立唐王朝时所乘的六匹坐骑的写真石雕。它们一直列置在昭陵北阙三楹石室的东西壁间,是一组纪念性的高浮雕巨制。这六骏原是李世民生前最心爱的坐骑,在他统一中国的大业中立下赫赫战功,有的还救过他的性命。在营建昭陵时,李世民下令将它们刻石立碑,与他永远相伴。唐太宗还亲自作诗六首,颂其风采,并命大书法家欧阳询抄录,刻在此六骏石碑上。这六块石雕是中国艺术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早已驰名海内外。鲁迅先生赞它是"前无古人"。



1914年冬,卢芹斋首次来北美开拓生意时,遇到时任宾大博物馆的高登馆长,高登正为博物馆揭幕展作准备。1916年2月的揭幕展,高登专门邀请了世界上各大国的古董商包括卢芹斋参展,昭陵两骏当时在卢的手上。1918年3月,高登看到这两匹马,非常兴奋,高登先采用"借"的方式将这两块浮雕运到了博物馆。以借展的方式最终达到购买,这成为卢、高之间以后多年合作的常用手法。5月,两骏用火车专列从纽约运至费城,次日到达宾大博物馆。卢芹斋给两骏的开价是15万美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经协商,宾大博物馆成功地将购买两骏的价格降到了12万5千美元。1921年,最后一笔余款支付。至此,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就从中国古董商卢芹斋手中"合法"地拿走了这一世界级的中国国宝。昭陵两骏虽属被盗运,(卢芹斋说这两件骏马雕像是他向中国"中央当局"购得的,有证明)但是中间几经转手,美国宾大博物馆在购买两骏时的程序又是合法的,今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两骏回归的难度。



卢芹斋对自己在古董界的霸主地位竭力维护,不准任何人染指。有一年,河南彰德出土了商代的青铜兵器,有人想把这些东西出口到美国。卢芹斋闻讯在纽约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宴请美国的著名考古学家、鉴赏收藏家和美联社记者。在宴会上他宣布:河南出土了很多兵器,有人仿制作假或将破碎整修成器,要运抵美国务请各位注意。来人到了美国,自以为货真价实,但所示文物几经名人过目都表示冷漠,不感兴趣。几个月后,只好把这套国宝便宜的买出,凑足路费回国了。



到了1925年法国汉学家保尔白乐悠发表了卢芹斋所拥有的古玉目录。从这时起他开始在欧美两地穿梭奔波。法国与美国人的口味不同。法国人喜爱的是:康熙三彩,抹红、茄皮紫、孔雀绿等釉色的瓷器,青铜器,石雕,唐三彩和明清法花器。而美国人比较喜爱北宋钧窑瓷器、康熙郎窑红、三代青铜器、古玉、出土冥器、北魏浮雕、字画玉雕....且胃口非常大,是古就是宝。价钱出得很高,卢芹斋在美国赚到了更多的钱和知名度。比较而言他更喜欢欧洲多一些:这也许是因为欧洲的文化品味和耕耘较早,也许是因为这是他的发祥之地。年纪越大,回的越少,身在异乡还是思念故乡的山水风景,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有一天,他突然决定在巴黎的造一间完全中国式的房子。这个决定震惊了他周围的人,许多人劝说他难度太大,不要做这种不可能的事。事情难办之处是:1926年中国还是个积弱穷困的中国,很多人对中国人还是非常歧视的。比这更难办的是巴黎的市政规划非常严格,尤其是在富豪云集的8区。在凯旋门和蒙梭公园之间,很多地方都是有历史文物价值的楼房,建筑风格、外观至为重要,决不允许有违规的例子。


卢芹斋思考之后还是不妥协,决定完成自己的心愿!也不知他用了多少钱,用了何种神通,巴黎市政府又是如何灵活运转的....最后卢芹斋买下一个旧旅馆,完全拆除,在法国设计师的协助下,在伦勃朗和古塞尔街的交角---即现在的秘鲁广场于1926-1928年建间成了这个风格特异的中式楼房。这可能是巴黎市内最正宗的一个中国式的建筑!一栋完全中国式的阁楼出现在巴黎中心,也成了他展览自己收藏文物的中心。与此同时他在巴黎郊区建了一间厂房,专门制造仿古的家俱,这些家具古香古色,同时又根据现代人的习惯加以改良,价格适宜,很受欢迎。



新中国解放后,政府用仅有的一点外汇和黄金开始暗暗回笼流失海外的国宝文物。卢芹斋有许多属于天下孤品、珍品与精品,极有价值。而张大千以前曾长期在上海生活,由于买卖古书画的关系,他同吴启周、卢芹斋也很熟,私人的交情不错。



文化部长郑振铎曾写信给朋友:“......回港后,请和张大千多联系,凡在美国的名画,还有日本的,最好通过他的关系能够弄回来。这是一件大事。盼他能够努力一下也。《晋文公复国图》与卢芹斋之所藏,均盼能回国来。此事甚为重要,且须机密。”晚年的卢芹斋对于自己的一生是矛盾的。他承认自己使不少国宝流失海外,又为这些国宝避免了战乱得到了保护而感到幸运。



他为一本著名的文物目录做的序言中写道:这本目录是我所能收集到的最详细的近代中国雕塑作品目录。很不幸的是,我们必须承认很多可以接触到的文物,在运出中国时受到损伤和破碎....这些著名的佛教杰作--四百多年前的心血和灵感!--在这四十年的不幸的境遇中受到损害或毁于一旦。我的确感到非常的羞辱,因为我是使这些国宝流失的源头之一,我们唯一感到可以欣慰是:这些文物没有一件不是在公开的市场上与其他买家竞标得到的。卢芹斋入了法籍〔可能也同时入了美籍〕,娶了一位法国太太,参加法国的公民投票。1957年他死于欧洲,终年78岁。



今天的红楼里依然展览着卢芹斋的古玩和后来的漆器家具,很多都是非常出色的清朝精品..管理红楼的是他的后裔。2003年,巴黎市政府在清点旧建筑时,正式把这座楼列为文物遗产,亦即永久不能拆除,只能维修的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