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偷窥”了女性命运的神片太猛了


知道一个女人为了生孩子所面临的痛苦吗?

微博的一位博主曾在网上征集生育女性的真实体验,结果得到了上万生产后女性的反馈。

她们提到,除了生孩子时的十二级阵痛还有漏尿、恶露、痔疮、乳头皲裂、产后抑郁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痛苦,恐怕除了妈妈们自己,没有人能切身体会。

但可怕的是在现如今的中国,走在大街上去采访男人关于生孩子的看法。80%的男人都会认为女人生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每5000个女性怀孕就有一个因为生产这件事死去,女性生产其实都是拿命来搏。

纪录片《生门》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该片凭借妇产科80个女人惊心动魄的生孩子经历,获得中国首个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提名。

它没有回避生门战场上的“残酷”,也没有漏掉产房里的人间温情,医患之间带有幽默感的交流、手术成功后医生露出的腼腆的微笑,这些瞬间都被真实拍摄下来。

上映两年,不但豆瓣评分仍保持9.5,还被网友称为“第一恐育纪录片”。

看完的当天晚上,就压抑性地失眠了。


“我才33岁,能不能不切我的子宫”

第一个女人,是33岁的夏锦菊。


这已经是她人生中第三次剖腹产,但这次她的胎盘前置长在了前两次剖腹的疤痕上,穿透了子宫肌层,植入了膀胱。


这样的情形下去,胎盘被拿出后血一定会喷涌而出。


然而这个坚强的女人,却告诉医生:“你给我做手术,我放心。”


医生下了刀,用了15秒时间把孩子取了出来,然而产后大出血没能幸免。


她的出血量很快达到了2000毫升,这几乎是人体一半的血液含量。


医生迫不得已去产房外找到了她的家属,告诉他们必须切除夏锦菊的子宫,没有选择的余地。


看着屏幕上夏锦菊老父亲签字时颤抖的双手,谁也不免心头一酸。


而在产房内的夏锦菊听闻消息,心里的防线也垮了。她苦苦哀求:

“我可以再坚持一下,我才33岁,能不能不切子宫。”



血量告诉她不行,短短时间内她出血量达到了7000,相当于全身换血两次。再不切子宫,恐怕命都没了。


医生立马给她做了子宫切除手术,才保住了她的命。


故事的最后,夏锦菊的腹腔被塞满了纱布,送进了ICU。


这个女人一生,为了生孩子剖腹三次,这次更是用命来搏,而上天终究还是夺取了她的子宫。


事后她的老父亲坐在医院的长椅上,捂着脸哭了很久。


而她的丈夫却始终没有出现过,理由是:在广东工作太忙。


而夏锦菊清醒后第一时间就询问孩子情况,得知孩子一切都好,她才放下心来。



“即使他只来过世上10分钟,

也是我的孩子。”

相比之下,方萌就没那么幸运了。怀孕27周,因为妊娠高血压,必须选择引产。


哪一个女人会心甘情愿放弃自己的孩子。看着手中的打胎药,方萌绝望地看着老公,眼里止不住的泪水。


没有人知道此刻她的心里泛起了多大的波涛。


已经在她肚子里27周的宝宝,虽然没有足月,但已经有了人形。


吃下打胎药的方萌却没有一点动静,这代表她随时会有危险,医生当即决定开刀把孩子拿出来。


孩子被拿出来时,只有500克,还是个活生生的胎儿。方萌眼看着他十分钟内呼吸衰竭,开始呻吟。


她想仔细看看自己的宝宝,医生却说:不要给她看,她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个场面。


躺在手术台上的方萌,绝望地流泪了。她说:“即使他只来过世上十分钟,他也永远是我的孩子。”


“不受尊重的妈妈们”


而除了夏锦菊和方萌这类孕妇,还有一些准妈妈们连自己孩子的主都做不了,活脱脱像一部生育机器。


比如孕妇李双双,医院的优生科判定她的孩子有可能发育迟缓,不属于优生范畴。


这个孩子要不要留下?李双双本人还没发言,丈夫一家人就决定要引产。



医生见此情况忍不住说了句:


“你们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超过28周的胎儿,如果没有明显畸形或是死胎,国家规定是不能引产的。


引产是把孩子打死后拿出来,但现在孩子拿出来是活的。


他是一个生命,我们要给他一个机会,如果尽力之后孩子保不活,我们再放弃。


但李双双的丈夫一家却不同意,他们质问医生:“你们能保证孩子生下来是健康的?生下来有问题怎么办?”


他们认为腹中胎儿既然功能发育迟缓,生下来抢救说不定人财两空,所以坚持把这个已经30周的孩子引产掉。


而此刻躺在病床的李双双,却没有一点发言权。


她心疼孩子,在一旁默默哭泣,结果丈夫却不耐烦地说:“哭什么!有什么好哭的。”



他们一家人很执拗,但最后也许是迫于摄制组的压力或其他原因,答应签字让孩子接受最基础的治疗。


但更进一步的药物他们坚持不用,且从始至终没再问过李双双一句想法。


平心而论,我们不能去指责其丈夫一家引产的决定。但看着他们一家人对李双双的态度,确实没有应有的尊重。


作为孩子的母亲,她有决定救治孩子的权利,且原本家境殷实的她完全可以靠一己之力承担孩子救治费用。


但从始至终她都没有决定权,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


最后孩子还是夭折了,看着病床上心如死灰的李双双,谁知道她心里的痛呢?



而来自农村的产妇曾宪春,则是吃了守旧观念的亏。


在这次怀孕之前,她已经怀孕了五次,生产了两次。如今她的子宫壁像纸一样薄。


然而因为前两次都是女儿,她还是再次走上了怀孕的路。


曾宪春告诉记者:“没有儿子别人就笑话你”。


孩子顺利诞生,是个男孩。



产房外她的小姑子喜极而泣:“我哥之前只有两个闺女,一直想生男孩。家里面就我们兄妹俩。为了保这个孩子,一家人都很辛苦。”


谁都能看出来,他们一家没人关心曾宪春,都在开心自家有后了。


而如果这次不是儿子,恐怕曾宪春的丈夫一家还会让她接着生孩子吧。


阴影中的污垢


《生门》当初命名,就是把迎接生命的到来,看作一扇门。这扇门打开便是生,打不开便是死。


它用一个个血淋淋的真实画面,让许多网友都切身感受到了产妇生产的痛苦、处境和心路历程,还让很多妈妈们触景生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就像导演陈为军说的:都说生育是两个人的事,是老公,老婆的事,其实不是,真正面对一切的是女人,男人是更会算计的动物。


每一个看似无所不能的妈妈,一定是默默咬牙忍下了一些心酸疲惫的瞬间。


她跨越了十级阵痛,忍耐了产后的辛苦,她们不是超人,却做了超人做不到的事。


社长也希望更多人在看了片子后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她们。



而在这之后,在谴责那些认为“生孩子是女人天经地义”,“女性就是生育工具”的思想同时,我们就要去思考:


这小小的产房,像是棱镜般折射出的关于生育风险、重男轻女、医保缺位等社会问题。


我们该怎样让更多男性在进入婚姻前就了解到女人生育的艰辛,对自己的另一半有更多地体贴和照顾。


该怎样让女性接受更好的教育,摆脱传统观念,不再固执地非要生儿子,不再固执地认为子宫完整比命大。


该怎样普及孕育知识,养儿责任,让更多的生命在合适的时间到来,不让生命的诞生变成对家庭人性的考验。


当我们思考透彻这些阴影中的污垢,这个人间才能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