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战败国,相比于满清,沙俄为什么可以不赔钱、不割地?

闪击伯爵2


日俄战争爆发在1904年,对于清政府来讲,这是一场非常耻辱的战争,因为此战的主要战场就在我国的东北地区,自家的土地和城市成为日俄两国互相争夺的目标,而清政府却完全没有能力去阻止,想来也着实可悲可笑。

日俄战争持续一年之久,最终以日本的获胜而结束,而日本获胜的结果便是获得了东北地区的控制权。但也许大家不知道的是,当年日本战后也曾逼迫沙俄赔款,毕竟日本举国发动了这场战争,损失着实不小,而且从日本人当时的战争思维来看,向战败国索取巨额赔款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那么作为战败国面对战胜国索要赔款一事自然也无话可说,战场上打不赢谈判桌上便没有讨价还价的底气,当年甲午战争后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谈判即是如此,只能任人宰割。然而不同的是,战败后的沙俄除了交出东北控制权,对于日本提出的赔偿竟予以断然拒绝!而日本对于沙俄的拒绝竟然也出乎意料的作出了妥协,并没有继续索要,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日本会做出如此反应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

第一点,日俄战争,俄国太平洋舰队虽然几乎全军覆没,但日本也损失惨重,加之俄国态度强硬,不肯服软,日本无力继续再战。

其实日俄战争双方的损失都非常惨,甚至日本的人员伤亡比沙俄还多,沙俄战死五万人,而日本却战死八万人,当时沙俄总人口1.4亿多,现役陆军兵力100万,预备兵力370多万,而日本当时总人口只有4000多万,现役陆军兵力37万,预备兵力100多万,对比之下便可发现,论战争的动员能力,日本实在无法与沙俄相比。虽然当时战场靠近日本,论武器装备与部队的运输日本占据优势,但是如果战争一直持续下去,沙俄决心与日本进行持久战,那么日本必然会陷入战争的泥淖之中,对于一个新兴的列强来说,这是他们最不愿见到的。当时日俄战后谈判,日本要求沙俄赔偿时,沙俄予以拒绝并坚定的表示:若不同意和谈,战争还可以继续下去。

沙俄如此强硬的态度自然令日本毫无办法,而当时沙俄虽然海军损失惨重,但陆军却依旧强大,当时沙俄集结在东北的陆军依旧有70多万,而日本也有70多万,若继续打下去,日本的损失将更为惨重,明治维新训练出的新军很有可能会全部葬送在日俄战场上,而这一切都是日本政府所不愿看到的。

第二点,日本的经济实力也不允许日本将战争继续下去。

日俄战争对双方造成的损失不仅是人员及武器上的,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当时德法支持沙俄,英美支持日本,因此西方列强都在背后给予日俄双方以援助,尤其是日本,它从英美那里获取了4亿多美元的贷款,而当时日本的全年财政收入才1亿美元,如此巨大的财政赤字使得之前繁荣的日本迅速陷入经济危机之中,如果日本能从沙俄那里获取巨额赔款以填补战争所造成的财政危机也可以,但沙俄强硬的态度击破了日本的幻想,而英美借日本人之手打击沙俄的目的已经达成,后续对日本的贷款援助已经开始减少,所以日本更加不敢冒险再将战争继续下去,只能接受沙俄的议和。

事实上,这场战争对于日本,沙俄,还有清政府来说,都是失败的,真正获利的是英美,此战过后,沙俄实力受到极大削弱,内部分崩离析,沙皇统治出现危机,而日本不仅没有得到相应对等的赔偿,还背负了巨额债务,这更加引起日本国内民众的不满,直接导致日本桂太郎内阁的垮台,而英美则趁机向日本贩卖军火,狠狠的赚了一大笔。

其实,通过日俄战争后沙俄的表现也可以看出一点,那就是日本虽然在明治维新后实力大增,但依旧难以与老牌帝国作持久战,这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再往前十年的甲午战争,同样是海军全军覆没,沙俄可以凭借优势兵力继续选择强硬态度来对抗日本,而清政府却选择了屈服,假如当时清政府能像沙俄政府那样不妥协,甲午战争的结果一定不会如此屈辱。


咸鱼闲聊


沙俄即便战败实力犹存,日本也没有能力攻击沙俄本土。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别想拿到。

战前英国大力支持日本遏制俄国,但战争胜利后英国伙同美国向日本施压,最后俄国只是让出东北南部权益外加退出朝鲜。日本没有得到一分一毫的赔款,还欠下了英美等国的大批外债,这也使得日本从脱亚入欧向大东亚政策转变。

(一)头重脚轻盲目在东方扩张的沙俄

战争前夕俄国的总体实力要高于日本,但9九成的兵力部署在欧洲地。在远东只有不到十万陆军,太平洋分舰队拥有60余艘作战舰艇总吨位只有19.2万吨。

日本陆军有25万人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日本海军拥有80余艘作战舰艇,总吨位达到了26万吨,并且多数是从英国购买的新型舰只。

更为要命的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环贝加尔湖段没有修通,从俄国西部到中国东北有将近六星期的行程,后勤得不到保障。

八国联军侵华时俄国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占领东北。《辛丑条约》签定后俄军仍赖在东北不走,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成立以旅顺为中心的"远东总督区"。实际上把东北当成了俄罗斯领土 ,意图建立“黄俄罗斯”。

(二)日本人实际上充当的是英美的打手

为了遏制俄国在中国的扩张,英美两国鼓动日本同俄国开战。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因为国土狭小工业薄弱,不得不发行向英美等过发行外债购买武器物资。

战争结束后,日本空有战胜国之名,未能像甲午战争一样获得赔款,反而欠下巨额外债。

日俄朴茨茅斯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独有势力范围,并移交给日本旅顺租借地和南满铁路的控制权。此外,条约还规定将库页岛南部为日本领土。

结语:日本和沙俄的实力对比并不悬殊,英国和美国有意在日本和沙俄之间搞平衡,决定了日本无法从沙俄身上得到太多好处。但日本借此一战成为欧美各国承认的列强,独霸朝鲜接收了俄国在东北南部的权益。战后清政府放下甲午一战的仇恨,外交政策开始转向日本为日本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打下了基础。


来自边境之光


因为日本已经打得筋疲力尽,再继续挺进后勤跟不上了。

沙俄综合国力远强于日本,远东失败算不上伤筋动骨,他还能撑得住。而日本是在英国支持下发动对俄战争的,但英国人可不会做亏本生意,钱可以给,是借不是白送。鬼子为了打这仗,竭尽全力几乎把整个国家送进当铺,战后为了还债差点拖垮经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直到一战进入战争景气期才缓过气来。所以日本的胜利是“皮洛士的胜利”,最后接受不赔款条件并不奇怪――割地还是割的,不过是慷他人之慨,让中国买单。

其实甲午战争时,满清政府如果腰杆再硬一些,再坚持一段时间,日本经济也会撑不往的。虽然不见得能反败为胜,但争一个更好和谈条件还是可能的。

问题是,甲午战争主要发生在辽东和山东地区,日军已直逼近幾,对满清朝廷构成极大精神压力,满清统治者从来防家奴甚于外寇,生怕内部有人乘乱而起,当然不敢拼了。

沙皇也不是没有类似顾虑,当时民粹党人确实也趁机起事,制造了1905年革命,沙皇政府一度风雨飘摇,尼古拉一世甚至自杀以谢国人。但不同的是,远东毕竟远离俄国核心地带,得失不会严重威胁国家安全,他们比较有底气支撑。


真正鳄鱼不哭


两个战败国在都输的很惨:满清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以李鸿章的淮军为主力的大清陆军也损失殆尽,损失人数在4万左右;沙俄在日俄战争中,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全部报销,沙俄在远东的军队损失人数高达27万。

从损失的数据上看,俄国遭受到的打击不见得比满清小,凭什么最后满清要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沙俄却不用赔款,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就行了呢?

为什么,只因人家沙俄有实力呗。

沙俄虽然外强中干,但是毕竟人家底子是十分厚实的,是西方列强之一,日本就完完全全是一个暴发户。

当时沙俄虽然在中国东北与日军的交战过程中损失惨重,军队的伤亡十分巨大,如果日军还想继续打下去的话,俄军在东北还有一战之力。不过,此时的日俄两军都已经疲惫不堪了,无力在向对方发动攻击,双方最好的结果就是坐下来谈判分割一下中国东北的利益。

而满清在甲午战争中的情况则大不相同,清军在朝鲜、东北和山东连战连败,不仅军队已经损失殆尽,士兵的战斗意志也已经崩溃,根本打不下去了。而且,由于日军掌控了制海权,满清如果不接受日本的谈判条件,日军是有十足的把握登陆天津,继而占领北京的。正因如此,以满清的尿性就只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了,割地赔款一个都免不了。


浮沉的历史


当时的俄国可不是现在的俄国能够比的,那个面积真的是非常的大,就连一个小小的城镇,比日本那个岛国的面积大,却被日本人狠狠的蹂躏了一下,真的是丢了他们沙皇的脸。

但是说起来更丢人的,就是沙俄是和日本人在打仗的地方,就在中国的东北,清政府没有办法,都一声不吭,甚至有很多中国人在为俄国和日本人做的事,结果死了很多中国人,而战争的双方的损失是还比较少。

当时俄国人和日本人打仗就是为了争中国的地盘,而不是为了你死我活,即使俄国被打败了,也不是日本人能够相提并论的。

日本人在甲午海战之中打败了中国,并且夺取了很多的资源,尤其是战争的赔款,并且霸占了台湾,本来他还可以得到辽宁半岛的,但是因为俄国人联合了英国人,他们两个国家的压力给了日本很大的压迫,最终日本人妥协了,把辽宁还了回来。

虽然日本人是妥协了,但是在心里是非常不服气的,在心里已经是埋藏了仇恨的种子,于是日本人比明治维新之前还要更加的努力。虽然得到了大量的战争赔款,但并不是用来享乐,而是更加努力的为战争进行准备。甚至都向其他人借钱,花费了巨额的钱财去投入到军事上的付出,在这新一轮的备战之中,可以说是日本人又一次进行了赌博,上一次赌博打败了清政府,赢得了赔款,而这一次他想要更多的利益。



在1904年的那一年里,日本和俄国的矛盾已经是无法调和了,他们选择在中国的东北地区进行一场战争,这里要提到一句话,当时在甲午海战的时候,日本早就已经占领了朝鲜半岛,所以方便他们进行战争。

但是他们最主要的还是依靠海军,日本是一个岛国,而俄罗斯的西方舰队也是特别强大的,当时这本是采用偷袭的手段,宪法之人打了俄国一个措手不及,当时俄国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是想要找队友,但是日本人早就和英国人商量好了,并且先进了日本人和英国人结盟的条约。别的国家在英国人的威胁下不敢帮助俄国,俄国的面积是非常大的,俄国的沙皇只能够从自己俄国本土调到军队来运动。



而俄国人刚刚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非常累了,更重要的是没有办法和日本人进行,比较偶然得到的赔款,完全是给了他们沙皇去享乐,但是日本人的赔款都是用来建造军事方面,再加上日本人是早有准备,最终是导致了俄国人的大败,而这一次战争叫做马海战争。

其实俄国并不是有这么脆弱,最主要是国内发动了工人的起义,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俄国没有精力关注在远方来,首先是要安定内部,就像蒋介石的话一样,攘外必先安内,最终是和日本人谈判,俄国人暂时的放弃了一下。



但是日本人如果真的想要占领德国的话,必须要付出惨烈代价,而且又没有什么任何的好处,因为在当时俄国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在远东也没有什么非常好的资源,都是苦寒之地,或者就是有一些优良的港口,但是日本这帮人并不缺这些。

在当时日本人打败之后,肯定是要侵略中国的东北,将俄国人已经赶出了这个地方,对于他们来讲是最好的结果了,他们要趁机巩固他们的实力,不然等俄国人回过头来那就不好了。


最帅汪公说


这件事儿要扯明白吐槽机可得卖把力气了,首先还得明确一点,沙俄确实没有赔钱,但是有割地,只不过割让掉的土地是用《瑷珲条约》从清朝抢走的,里外里还他喵是咱们倒霉。至于不赔钱的原因,咱们得从日、美、俄三个国家进行分析,之所以带上美国是因为他们在这场中参与颇深,还是主要调解方。

日本的需求

其实对停战这件事儿日本是欢欣鼓舞的,因为这帮家伙已经打的快破产了,别看他们在远东击败了沙俄。可代价是约180万青壮在外面足足打了1年半,不能进行任何生产,花掉了足足17亿日洋(可不是现在的日元),最要命的是这些钱大部分是以国债的方式筹集而来,是得加上利息还的。

故此相比还有点战争潜力的沙俄,日本不是打不赢,而是靠不起了,在朴茨茅斯的谈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日本请求美国居中调解。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底气相当有限,在1905年6月30日日本内阁对谈判委员的训令上看,割地赔款压根就不是志在必得。

这份《日露講和談判全権委員ニ対スル訓令案》(对日俄讲和谈判全权委员的训令)所列的绝对必要条件有三个:

日本要整个朝鲜半岛归自己处置(俄国曾想过去分一杯羹)。

两国军队一起从东北地区撤军(打不动了)。

要辽东半岛的租赁权和哈尔滨到旅顺的铁路(后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都在这埋下种子)。

所谓的绝对必要条件就是谈判底线,这三样必须不打折扣的达到。除此之外日本还有四条相对必要条件:

赔钱。

要船,逃到中立国的沙俄军舰应该给日本(其中就包括十月革命的象征,阿芙乐尔号)。

要求割地,库页岛和周边岛屿全要。

日本渔民可以去俄国远东沿海打鱼。

最后内阁还安排了两条附加条件,所谓的附加条件就是明知道对方不会答应也拿出来试试,即使没实现也能恶心下对方:

限制俄国远东舰队在太平洋地区的航行。

撤销一些沙俄在远东地区的军港,改成商业港口。

日本这些条条框框的文字游戏大伙可能看着比较累,吐槽机总结一下就是前面三条必须实现,后面两条不必实现,中间那四条能实现一半就行。所以从谈判前的气势上看,日本的底气差了点,没敢想割地赔款全占上。

美国的策略

就整场日俄战争来说,美国是支持日本的,在战争期间美国总统老罗斯福甚至向沙俄喊话“日本在为我们二战”。当然,他们支持日本的方式也非常美国,买了一大堆日本国债,成了鬼子的债主。

但是无论美国怎么支持日本,人家的国家战略不会改变,当时美国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就是“铲强扶弱”,在那里不能存在绝对优势,只允许有相对平衡。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美国不可能让日本既拿到赔款又拿到土地,否则平衡就会打破。

所以谈判中负责调解传话的美国明确告诉日本人,想要谈和就别想拿到赔款,否则你们就接着打吧!当时日本内阁就慌了,连忙给前方发电报,别管割地赔款的事儿,先把停战的大前提定下来!

其实这是老罗斯福玩的一手朝三暮四的伎俩,随后他又告诉日本,沙俄那边表示可以割让半个库页岛。日本内阁赶紧感恩戴德的把这条加进了文字条款,于是整个《朴茨茅斯和约》的主体就完成了。日本三个绝对必要条件全部满足,四个相对必要条件满足一个半,给了南库页岛和允许日本打鱼。

沙俄的底气

对于沙俄这帮半单细胞生物来讲,搞这个谈判是挺憋屈的,他们的国内外环境恶劣的一塌糊涂,偏偏在这时候仗打输了。就军事实力来说他们还能继续战争,谈判开始之前已经有数量庞大的欧洲地区陆军在远东集结了。

可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必须面临一个选择,国家外部利益重要还是自己的王位重要,甚至可以更严重点说,他的脑袋重不重要?当时罗曼诺夫王朝糟糕的统治已经让国内遍地革命,那些军队可能会拿来救命的。

所以这帮家伙确实想谈和,却又不缺乏打下去的能力,于是在谈判中展现的姿态就强硬一些。说好听这叫无欲则刚,反正输了我认,太过分的要求也不行,要是说难听点这就是流氓精神,我是流氓我怕谁,大不了再打我一顿呗!

估计扯淡到这很多人会问吐槽机为啥不对比清朝,这玩意没法对比,毛子确实穷凶极恶,人家在战场把日本给靠到山穷水尽,获得相对宽松的条件很正常。咱们那阵子是叫人按地上随便摩擦,这咋比啊?就扯淡到这吧!

历史吐槽机


为什么?主政的人不同!

沙俄败了,日本还敢进攻俄罗斯不成。俄罗斯人心中怒火,在海上败了,要在陆地找回来呢?!

大清朝败了,西太后李中堂,吓得估计是大小便失禁了,赶快献上降表,割地赔款。

割地赔款,会降低西太后与李中堂的生活待遇吗?显然不会。割地是把包袱扔给后人,赔款的是民脂民膏,不过是从草民身上多压榨一些。西太后李中堂依然是快乐逍遥。

日本用尽全国之力,打造海军。甲午虽然是胜了,国内民生艰难,国库已经是无银、无粮了,伊藤博文愁的那是如坐针毡。

李鸿章及时送上降表,伊藤博文乐的:’李鸿章真英雄啊、知己啊、大日本兴起的神助攻’。


亮羽飞云99


站在日俄两方面思考问题,一,俄方面虽然败了,远东力量被消灭了,但没有伤及俄根本力量,沒有危及俄核心地区安全。二,俄综合实力仍强,地大物博,不怕继续打,俄仍可以脱垮日本,仍然不惧怕日本。三,俄统治者还比清统治者强硬,仗败了仍然告之日本不赔钱,不割地,要打继续奉陪。一脸不在乎,看你小日本能把我怎样。

站在日本方面,一,战争虽然胜利但是惨胜,特别是陆上战役损失惨重。二,日本国小资源少无力维持战争,日本国内人民反对,战争期间向英美等国大量借债。三,见好就收,俄承认朝鲜是日本势力范围,在我国东北利益上也做出让步。

综上所述俄国所以不赔钱,不割地。日俄战争实际上是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确立势力范围的战争,日本从此走上世界大国之列,西方列强开始正视日本,对中国来说危机感更强了,此时的日本已经成为威胁中国生存的最大外来力量。


周药师说药


末世满清,也算是屈辱到家了。原本是满清发源地的满洲地区,竟然成了日俄之间打仗的主战场。最后,日俄战争以日本惨胜,俄国失败结束。

不过,相比中日甲午战争,清廷又是割地,又是赔款而言,俄国战败之后,并没有赔款,甚至连割让的土地都很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还是要从甲午战争开始说起。

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惨败。清朝廷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日本取得台湾、澎湖,以及辽东半岛的所有权,并取得朝鲜的控制权。

台湾、澎湖相对而言,对俄国没有太大影响。但是,日本取得了辽东半岛的主权,侵害了俄国谋取远东不冻港的战略。于是,俄国联合德、法共同干预,迫使日本归还了辽东半岛。之后,俄国又和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达成了租借旅顺港的协议,并开始在东北地区大肆修建铁路,派兵驻防。同时,俄国还将触角伸向了朝鲜半岛。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俄国除了派兵加入联军之外,还派了20万大军大肆入侵满洲。义和团运动之后,俄国十余万军队留守东北地区,实际上控制了辽东。

辽东,以及朝鲜,原本是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取得的,而且是日本渴望已久的大陆政策的目的地。结果,被迫归还后,俄国又占领了这里,日本当然很愤怒。

于是,日本与英国结盟,又联合德国,要求俄国从东北撤军。而美、法也不希望俄国分割中国的领土,同样表示反对。俄国迫于压力,表面同意撤军,并没有实际完全执行。最终,日本在英国的支持下,与俄国在中国的东北打了一场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从1904年2月8日,日本未宣战进攻驻扎旅顺的俄国舰队开始,一直到1905年7月,桦太会战结束为止,双方大战了将近19个月。日本为此付出了17亿日元的军费,以及战死8万余人的代价,国内经济也陷入低迷状态。而俄国,也有近7万士兵死亡,近8万士兵被俘,其在远东太平洋方向的海军,损失殆尽。俄国国内民众对沙皇统治,也是越发不满,局势动荡。


最终,日俄双方在美国的调停下,于1905年8月10日开始,在美国朴茨茅斯开始停战谈判,并在9月5日达成了和平协议,即《朴资茅斯和约》。

和约中,俄国除了同意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包括一切附属物的主权割让给日本之外,并没有割让其他土地。特别是,日本虽然耗费了17亿元军费,但是,俄国却没有赔偿一分钱。

其实,在谈判之初,日本提出了让俄国赔款,以及更多的割地要求。当时,日本国民期望获得50亿日元的赔款,并取得库页岛全境。更有甚至,希望迫使俄国将伊尔库茨克以东的领土全部割让给日本。

因为《朴茨茅斯和约》中,俄国没有赔款,而且也仅仅只是割让了库页岛南部,导致日本国内群情激奋,多地发生暴动,其中非常著名的就是“日比谷纵火事件”。日本政府施行紧急戒严令,才算平息了暴动。

为什么日本政府甘愿冒着国内民众反对、暴动的风险,也要放弃要求俄国赔款、割地的条件,急着签订和议呢?应该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当时的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坚拒不同意赔款,也不同意割地。甚至日本提出归还北纬50度以北的库页岛,仅需要俄国支付12亿日元的补偿金,沙皇都不同意。最后,还是经过美、德的调停,沙皇才勉强同意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本,因为这个地方在桦太会战中,已经被日军占领。

二、俄国虽然战败,欧洲部分并未受损,虽然欧洲部分也是乱作一锅粥,可根基还在,陆军还在,日本没有能力彻底击败并占领俄国。

三、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消耗过大,已经处于全员总动员状态,继续战争就会导致社会崩溃。日本国内的征兵年龄,从32岁提高到了37岁,由此导致劳动力缺乏,经济衰退。再加上日军作战的17亿军费,其中一多半是靠发行债券借来的,日本政府已经无力继续支撑大规模作战。

四、日本已经得到了核心利益。日本通过战争,从俄国手中抢回了满洲,以及俄国在满洲的包括铁路、煤矿在内的部分基础设施。旅顺、大连的租借权也转让给了日本。双方还约定,在满洲地区的军队也要共同撤出。同时,日本还得到了朝鲜的完全控制权。日本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赔款和割地是次要目标。

五、日本政府认为协议中他们已经获得了额外收益,就是取得了在俄国远东沿岸的捕鱼权。

六、美、德等国,虽然曾经劝说尼古拉二世割让整个库页岛给日本,但是,他们也不希望日本获得太多的利益,过于强大,影响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希望日本做出让步,尽快签订和议。美国就曾劝说日本放弃赔款要求,这给了日本内阁极大的压力。

正是因为上述多个因素,日本最终放弃了赔款的要求,领土方面也仅仅只迫使俄国割让了库页岛南部。

相比而言,在当时体量比俄国更庞大的清朝,却是输得一塌糊涂。如果当时的慈禧能够跟尼古拉二世一样强硬,清朝应该也不至于那么惨。毕竟列强们更看中的是长远的贸易往来,而不是要将一个国家直接置于死地,所以,赔款和割地都是可以商量的,是完全有希望不给,或者少给的。


奕天读历史


因为俄国国土面积大,俄国说要钱没有,不服从新开练,德俄国只是满洲军损失大半,但是欧洲大军还没调动。有底气,可是日本撑不下持久战,陆军兵力已经损失过半,再打就要崩盘,所以见好就收,抢了南满把俄国人驱逐出了辽东,已经是筋疲力尽。无力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