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書法中的“花押”,也就讀懂了古人

在很多書畫作品的落款處,都會看到一個或幾個難以識別的字符,這些似字非字似畫非畫的“符”,就是“花押”。

一枚小小的花押,往往隱含著個人的觀點和態度,也為文人墨客的奇思妙想提供了施展的舞臺。

花押大概始於南北朝,最初由草書演變而來,因為比中規中矩的簽名、印章更具個人特點,也更難仿冒,常用於防偽,隨著歷代文人墨客的參與,賦予了花押更多的趣味性和藝術性。

在唐代,很多人喜歡在文末以龍飛鳳舞的草書體署名,為了避免大臣們過於放飛自我,唐太宗規定,正文的書體可以不限,署名必須用楷書。用草書署名之風,是從大臣韋陟開始,他寫出的“陟”字宛若五朵祥雲,自號五雲體,自此花押署名一發不可收拾,唐玄宗李隆基就熱衷在自己的書法作品中署花押字。

▲五雲體想象版


▲唐玄宗李隆基的花押

據說是李隆基三個字的合體?

這一時期,花押還傳入了日本,並保留在日本的文化中,直到今天,日本首相與內閣大臣們都有自己的花押字(印)。

宋代文化和經濟的繁榮發達,帶動了很多流行,其中就包括花押。花押在宋代的普及度很高,無論皇室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流行使用花押,因為花押的設計並不侷限於文字,可由各種圖案組成,不識字的人也可自行設計屬於自己的獨特花押。

花押滲入到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字畫、書信、紙幣,在政府公文、起訴的狀紙,與別人籤的合同中都用到了花押,花押在這時已經具備了法律效應。當然普通百姓使用更多的是“指”押,即按手印,或畫個圈代替個人簽名,也叫“畫押”。

當時京城還有專門設計花押的簽名館,凡考中進士的人都要去買個簽名,俗稱“買花押”,作為今後公文中的個人專屬簽名。

兩宋帝王幾乎都有自己獨特的花押,宋太祖趙匡胤即位籤的花押是“廣”字裡一個“5”,底下加上一橫。宋太宗即位前的花押是“仁”字上面加一橫,宋哲宗花押是上立下巾,宋寧宗的花押是“可”字去掉最後一筆的豎提。

把花押的藝術性發揮到極致的,當然是藝術細胞爆表的宋徽宗,他的“天下一人”花押(也有人認為是“天水”),一直是花押審美的榜樣。





▲宋徽宗的“天下一人”花押

宋徽宗的兒子趙構的花押,看上去像個“伍”字,實際是“人王”二字的合體,即便曾被金兵追殺,也終究是王者。

▲宋高宗趙構《賜岳飛批剳卷》上的花押

▲宋高宗趙構的花押

崇禎皇帝朱由檢的花押可謂極盡複雜,大概是自己也嫌籤起來太費事,他又命人刻了一枚玉印,直接以蓋代簽。

▲崇禎皇帝朱由檢的花押

▲崇禎皇帝朱由檢“九思”手跡上的花押

文徵明的家書是用“徵明”合體花押,左密右疏,看起來既像徵,又像明。

▲文徵明家書上的花押

▲文徵明兒子文彭家書上的花押

祝允明的花押也是“允明”二字橫向合體,且花押上下各有一橫畫。

▲祝允明家書上的花押

明亡後,朱耷為了紀念緬懷故國山河,設計了兩枚意味深長的花押,用來感懷亡國的心情“哭之笑之”和君亡的日子“三月十九”。

▲八大山人的花押

▲八大山人的花押

▲八大山人的花押

清代皇帝很少使用花押,但雍正卻一直在諭旨中書寫花押,雍正的花押多數寫在硃批或諭旨的結尾處、姓名旁,以及在奏摺行文中以旁批的形式出現。

一般人的花押通常都是一個,但雍正批示的奏摺上會出現兩、三個花押,最多的達到四個。還有一些奏摺,全折沒有硃批,只有花押,且花押的外觀形式多種多樣,堪稱花押達人。通過這些奏摺上的花押,可以看出雍正勤於政事,認真閱讀奏摺的工作態度了。

▲雍正的花押

▲雍正的花押(應思)

▲雍正的花押(應思)

清末書法家俞樾曾創作過很多字畫一體的花押,如篆字體組成的“大悲”,還有用於書信尺牘上的“曲園拜上”,極盡形象逼真,意態萌發之趣味。

▲俞樾的花押


雖然常年居於畫面的一隅,花押完全可以作為獨立的藝術個體,供人品讀賞玩。或許從單純的文字識別上看,這些花押會對文意認讀造成障礙,但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看,無疑是別有意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