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组网迎赛点 卫星“心脏”西安造

3月9日19时55分,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此次“吉星”发射成功后,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组网迎来赛点,系统距离完全建成仅剩1星之遥。

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息息相关。它不仅为卫星提供了导航分系统、天线分系统、转发器分系统等有效载荷产品,更为卫星提供了一颗强劲有力的“心脏”。

原子钟素来有“导航卫星的心脏”之说,在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上发挥着提供时间基准的作用,稳定度直接关乎着导航卫星的定位、测速和授时精度,是北斗三号卫星上十分关键的载荷产品。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中的原子钟有氢钟和铷钟两种,都是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研制的。其中铷钟在北斗二号卫星上已全面应用,氢钟则是在北斗三号卫星中才进行应用的,它的长期稳定性比铷钟高出了10倍。而在这此发射的“吉星”上,同时搭载了氢钟和铷钟,它的“心跳”会更加稳健有力。

据了解,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空间段由30颗组网卫星组成,包括MEO卫星(中轨道卫星)、GEO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IGSO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三种不同类型。其中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中功能最强、信号最多、承载最大、寿命最长的卫星,被称为“吉星”。本次发射的这颗卫星是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的第二颗“吉星”,同时也是一颗距地面3.6万公里的高轨道卫星,它将覆盖我国及周边地区,主要实现报文通信、导航服务、精密定位、星基增强等功能。

据西安分院北斗三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张立新介绍,北斗三号的“吉星”还配备了特有的RDSS(无线电测定业务)系统,一小时可以满足1000万用户的短报文发送需求,为应急快速救援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汶川地震的搜救中,北斗卫星的RDSS系统短报文功能就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除了为北斗三号卫星提供“心脏”外,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北斗三号团队还承担了30颗北斗三号卫星中20颗卫星的全部有效载荷以及全球短报文通信、搜救等增量载荷研制工作。在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组网的最后一颗卫星上也担起重任,提供卫星的全部有效载荷。届时,中国自主研制的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将具备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记者 水冰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