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防疫春管两不误

“惊蛰前,我们每天都组织果农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根据林果专家在微信群里的指导,对杏李进行拉枝、剪枝,全镇1万多亩种植三年以上杏李果树全部修剪到位。”3月9日,在淅川县老城镇马沟村杏李基地,该镇党委书记翟成敬指着漫山遍野的杏李介绍道。这是淅川县在疫情防控前提下,做好春管工作的缩影。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既“生态”又“生财”,近年来,该县按照‘快见效、可持续’的要求,短线发展短平快产业,中线发展生态林果,长线发展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水源地绿色脱贫之路。目前,该县已发展杏李、软籽石榴等生态林果33万余亩、香菇4000余万袋,全县贫困户80%以上的收入来自扶贫产业,优质的春季管护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至关重要。

但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7个乡镇与湖北省相连,交界线达100余公里,跨省大小道路近百条,村挨村、户挨户;淅川还是南水北调移民大县,外迁至荆门、钟祥移民多,日常交流频繁;同时,淅川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春节期间返乡人流多,疫情防控形势极其严峻。

对于亟待进行春耕春管、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农林产业,怎样在疫情防控前提下抓好生产?淅川县按照分时开工、分段下地、化整为零、严格防控的原则,改进服务方式,引导广大农户以户为单位,分散生产线,减少人员集聚,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帮助解决各种生产、销售等难题,推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改进服务方式。对于生态林果管护、迷迭香育苗、食用菌种植等重点扶贫产业的春管技术问题,该县通过建立专家微信群、公布专家咨询服务电话、线上指导等方式,扩大服务面,提升服务质量。仍有疑问的,采取“小群体、多批次”形式,组织农民技术员、林果“土专家”,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基础上,现场示范技术要领,为果农送上“科技大餐”。目前,全县已开展田间管理技术培训18次,培训村级技术员300余人,开展麦田除草8万亩、追肥2万亩、病虫害防治约20万亩。

畅通产销渠道。针对涉农企业供销难题,该县通过益农信息社、产业协会等渠道,积极收集公布原料供应、产品销售、物流运输等信息,扩宽种养殖业主供销渠道。对于乡村交通主干道、涉农企业、种养基地通道,确保畅通。对全县农资经营门店、种植养殖企业农资需求情况进行摸排,按照分片划区、服务便民、涉农物资运输优先的原则,有序抓好农资调运和配送。目前,已运输物资3000余吨,满足了春耕生产需要。(特约记者 康帆 杨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