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务工“不差钱”

2月13日,春风和煦。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当前气温回升,我们要尽快对果园拉枝、修剪,错过时机,就会降低杏李坐果率,影响今年产量。”在河南省淅川县老城镇马沟村杏李基地,技术员马大林手握“小喇叭”,正为5名果农现场培训。

“拉枝有啥作用?修剪有啥要求?”马沟村果农全志云问。

“通过拉枝,可以增加果树的采光量、调整树形、增加通风性、提高坐果量。”马大林提了提嗓门,“这果树修剪,要掌握‘疏放结合、去密留稀’的原则……”

一边现场示范,一边逐人解疑。果园里,人人佩戴口罩,间距不少于2米,每半天还要测量一次体温。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

“为了既‘生态’又‘生财’,我们环绕丹江口水库发展根系发达,可保持水土,具有较高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生态林果产业。”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介绍,目前,全县已发展杏李、软籽石榴、薄壳核桃、大樱桃等生态林果33万余亩。

2019年,老城镇3万亩杏李全部挂果,但贫困户之间收入差距较大,乡干部一番梳理后,发现了“症结”。

马沟村贫困户石致富,2018年底通过易地搬迁扶贫,全家5口人已迁居县城光明社区,老家种植的6亩多杏李无人管护,只卖2000多块;马沟村贫困户全志云,全家7口人均在省外务工,家里7亩多杏李因无人管护,几乎没有收入……

“因缺少技术、管护等因素造成林果减产现象,在老城镇相当普遍。”技术员马大林举了另一个例子,同为马沟村的石秀朝,也是三年前种植了3亩杏李,因为科学管护、精耕细作,2019年就卖了9000多块。

一同种的果园,管得好的亩效益大几千,管不好就不足千元。收成低了,果农的种植热情就不高,有的甚至宁愿抛荒……

思路决定出路。“我们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科学有序地恢复企业复工、农田管理、林果管护等各项生产,引导和鼓励在外务人员在县内就业。”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

防疫不可马虎,春管不能耽误。在老城镇,各村成立林果合作社,把过去外出务工的农民吸纳进来,统一培训后,在家门口上岗。

“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我们组建微信培训群,让果农在手机上看我们怎样操作,不懂得可以随时给我们打电话咨询。”技术员马大林介绍,老城镇24个行政村都建有农技微信群,各类林果管护资料和教学视频都会及时在群里共享。对于不会使用微信的果农,合作社通过电话沟通、上门服务为其答疑解惑;如果还不懂,就每次组织3至5个果农,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地带到果园内实地培训,直到完全掌握为止。

“果园‘托管’给合作社,技术、劳力、管护和销售由合作社统一负责,农户门口务工得薪金,待杏李统一销售后还能分红。既不误疫情防控,也不耽搁春季生产。”马大林给果农们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平均栽植56棵树,只要土、肥、水管理到位,进入盛果期每棵树可挂果150至300斤。按照当前地头收购价每斤2元算起,1亩杏李果园可以净收入1.6万至3.3万元。

“1亩杏李果园,何止是10亩耕田!”贫困户全志云笑着说,当“疫情期”遇上“春管期”,在家门口务工也“不差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