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危急时刻,此人挺身而出,以全能表现成为英雄,荣立特等功

1952年10月1日,天刚蒙蒙亮,上甘岭前线响起一片炮声,志愿军炮兵第七师二十一团三营八连接到紧急命令,立即向537.7高地目标射击,阻击敌人。

八连的炮手们精神抖擞,把成群的炮弹向敌人头上砸去。不久,敌人报复的炮火,猛烈地和志愿军对射起来。

在激烈的炮战中,八连的二炮被打塌了,三炮和四炮也发生了故障,全连的射击任务都落在炮一班了。

特别让炮一班班长张瑞臣痛心的是,教他学会一炮手动作的战友陈荫生在二炮工事里牺牲了,他咬牙切齿,要为牺牲的战友报仇。

炮一班原有十几个人,有几个去挖坑道,只剩下张瑞臣、炮长宗玉美和两个新炮手,而其中的一个还被瓦斯熏倒。

战斗已进入最危急的时刻,但在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要完成射击任务极其困难,怎么办呢?

炮长宗玉美正在此事愁眉紧锁,张瑞臣马上挺身而出,要求一个人担任瞄准和装填手的动作。炮长看了看他那红肿的腿迟疑了一下,也只好批准了他。

张瑞臣接受了射击口令后,迅速向瞄准镜座瞄准,右手打方向盘,左手转动标尺,大炮便像开足马力的电表上的磁针,移向目标。

他做完了一炮手的动作,又做装填手的动作,搬起40公斤重的大炮弹送上炮膛,装上药筒;另一个炮手也作完了他的动作。

在他们的密切配合下,每分钟五、六发的大炮弹不断向敌人打去,观测所的步行机不时地喊着:“打得好呀!命中目标!”

这一天敌人使用了两个营的兵力,向志愿军前沿阵地连续冲击了14次,都被志愿军的步、炮协同予以击退。

张瑞臣像一个铁打的人,排长和指导员都让他下去休息,他央求领导让他留下。

射击35发炮弹的命令来了,他既是装填手又是拉火的二炮手,迅速发射完了,他才觉得手湿腻腻的。仔细一看,原来手被炮膛烫伤了,鲜血直流。

可是射击35发炮弹的命令又来了,张瑞臣顾不上包扎,一口气打完35发,才去包扎伤口。

由于射击距离近,几乎接近高射界射击,炮身仰度大,每装一颗炮弹,必须用跪着的姿势,膝盖跪在泥里,胳臂猛一使劲,才能把40公斤重的炮弹抵上膛。

有一次炮长下达发射20发的口令,当张瑞臣把最后一颗炮弹装上炮膛时,右手忽然松了劲,炮弹失去依托,“咕”的一声,滑了下来,惊得他一身冷汗。

张瑞臣毫不迟疑伸出拳头迎上去,忍着剐心的疼痛,把炮弹推到刻弹板,他右手滴着鲜血,关节被炮弹撞伤了,露出白晰晰的骨头。

然而此时张瑞臣脸上漾着笑意,因为这是一发瞬发炮弹,要是滑落下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就这样,张瑞臣坚持战斗了两天两夜,从他手中发射出炮弹300多发,打死打伤敌人394名。

夜深了,张瑞臣才觉得浑身酸痛,肚子咕咯地叫。他这才想起两昼夜未合眼,一天半没吃饭。

10月25日,战斗沉寂了些,班里的人去执行任务,张瑞臣一个人留下来在排发令所值班。

突然,敌人打来了2颗烟幕弹,接着来了四架敌机,机枪、炸弹、汽油弹一齐轰来,一炮工事被黑烟滚滚包围,洞口的一件棉衣被烧着了,药筒就要燃烧,情况万分危急!

张瑞臣拔腿就往硝烟弥漫的工事里跑去,不顾火烧着了裤子,径直跑到火炮前取下了瞄准镜,揣在怀里。

他担心工事里的200多发炮弹被火引爆,就去灭火,可一时找不到工具,他就用双手抓土砸、用脚踩……

他连砸带滚,手被烧起血泡,裤子也被烧着了,终于把火扑灭,保住了火炮弹药。

张瑞臣正擦着头上的汗珠,排发令所又传来了“取XX号目标,装填……”的准备射击口令。他立即拿出了瞄准镜装上,很快做完了七个炮手的动作,向着排长喊“好,放!”炮弹轰隆隆地向敌人打去。

战友们回来了,大家高兴地嚷着:“好样的张瑞臣!你真是个全能手,你一个人就能把炮打响,了不起!”

在上甘岭战役的最危急时刻,张瑞臣挺身而出,以全能表现成为战斗英雄,光荣地立了特等功,并获得了“二级英雄”的光荣称号。

1954年6月,张瑞臣作为志愿军青年代表归国出席了中华全国青年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到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在大会上受到表彰,被誉为“青年英雄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