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是一样的武器装备吗,如果不是,它们有什么区别?

近10


最简单的区别方法:

火箭筒使用的火箭弹不需要炮筒也可以直接使用,而无后坐力炮的炮弹则必须要有炮筒的束缚才能使用!为什么?因为火箭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炮弹,它的全名叫“火箭助推榴弹”,是自己带有动力装置的,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于炮弹上的火箭发动机,炮筒对它的作用仅仅是固定和收束尾焰,基本上不用承受膛压,例如大家熟知的107火箭弹,不用任何的发射器具,直接摆着地上就能使用,如下图所示:

▲107火箭弹无器具发射

但是无后坐力炮则不同,炮弹没有炮筒的束缚是射不出去的,其实仅看名字我们也能知道,无后坐力炮就是火炮的一种(低膛压炮),它使用的弹药是炮弹,跟所有的炮弹发射原理一样,战斗部的动能主要来源于发射药爆炸产生的能量,至于一些带火箭发动机的炮弹,那是火箭助推增程炮弹(很常见的,155榴弹炮也能使用增程弹),发动机是在炮弹脱离炮筒之后才会点火的,主要的动力来源还是发射药爆炸,所以,

无后坐力炮想要发射就必须要有炮筒的束缚,因为炮筒要承受发射时产生的膛压!下图为无后坐力炮发射原理图:

这就是区分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的方法,其实还有一种说法也可以用来分辨这两种武器,那就是从发射器具,即炮筒去区分,前面说到了,火箭炮(筒)的炮筒基本上是不承受膛压的,仅仅起到固定和束流的作用,所以,火箭炮(筒)的炮筒通常是由轻便、廉价的材料制成,比如玻璃纤维等;而无后坐力炮的炮筒则需要承受发射药爆炸时的膛压,所以,其炮筒的材料是金属的,要坚固耐用,可以多次发射,并且炮筒内壁是由膛线的,如下图所示,就是一款卡尔·古斯塔夫M3E1型无后坐力炮,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炮筒内部的膛线!

▲卡尔·古斯塔夫M3E1型无后坐力炮

最后再说一下,现在的单兵便携式火箭筒,炮弹上的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其实是很短的,只有零点几秒,也就是说炮弹还没有出膛的时候,火箭发动机的燃料就消耗光了,出膛后的火箭弹已经没有动力了,基本上是靠惯性在飞行,很少再出现火箭发动机一直工作的情况,这是为了保护射手会被尾焰烧伤,像下图的是二战时期德国的Panzerschreck火箭筒,看到那个挡板没有,不是防弹的,是用来挡火箭弹出膛后的尾焰的,因为老式的火箭筒发动机是一直工作的,出膛瞬间很容易误伤射手!

▲德国Panzerschreck火箭筒

因此,今天的火箭筒发动机工作时间都很短,炮弹还没出膛燃料就耗尽不再工作了,至于异端RPG-7,这玩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火箭筒,虽然它的炮弹带有火箭发动机,但是这个发动机是在离膛25米后才会启动的,战斗部出膛时的能量来自于弹体尾部的抛射药爆炸时的做功,有点类似于无后坐力炮的发射原理,因此,我们虽然习惯把RPG-7称呼与火箭筒,但是这货是跨界的,结合了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的特点!


哨兵ZH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答, 通过弹药分辨即可。

火箭筒发射的是火箭弹。

火箭弹本质就是一枚火箭,在发射中火箭会持续运作提供向后的推理,保证火箭弹飞行目标。当然也有在发射时,迅速加速完的火箭弹。

无坐力炮发射的是炮弹。

同所有炮弹一样,炮弹一旦出膛只是靠惯性飞行。无坐力炮并不是真的没有后坐力,只是比较小而已。

所以无坐力炮是1门炮,火箭筒则是发射火箭弹,不是一回事。

其实苏联人给RPG取的名字非常贴切,就是火箭助推榴弹。

从外形上来看,火箭筒的发射筒,只是起到固定火箭弹的作用,所以通常很轻便,大部分区区几公斤而已。有的发射筒甚至可以一次性使用,发射后丢弃。

而无坐力炮的炮管需要承受膛压,一般比较厚重。以我军82无坐力炮为例,火炮就有25公斤的重量。

另外,无坐力炮有炮闩,再填装的时候需要打开炮闩,火箭筒则没有。

就精度上来说,无坐力炮的炮弹初速快,有的还有膛线,炮击精度比较高。

相反,火箭弹发射以后,比较容易受到横风的影响。尤其是远距离发射火箭弹,受到影响更大。

56式40火箭筒经历过1962年中印战争的考验,证明它是一款非常实用的武器。

中印战争的解放军老兵回忆:在无风情况下,56式40火箭筒炮击非常准确。有经验的射手100米内可以大中胸靶大小的目标,曾经有9发火箭弹消灭印军10个地堡的战例。56式40火箭筒发射超口径榴弹,威力不小!地堡被它击中后,往往被炸得碎石、残肢、机枪零件满天飞。轻便的火箭筒比无后坐力炮机动性好,野战中能跟上步兵猛打猛冲,及时进行火力支援。

如某连火箭筒班班长黄绪林,冲击时在50米距离上击毁拦阻我步兵的机枪一挺,后又击毁正准备逃跑的106.7毫米迫击炮一门,牵引车一辆。

随后的1969年中苏珍宝岛战斗中,56式40火箭筒就表现出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威力不足。珍宝岛战斗中,56式40火箭筒对付不了苏军的T62主战坦克。

看看这一段记载:于洪东(一等战功英雄)指挥着两架40火箭筒和两挺机枪也开了火,子弹打在苏军“乌龟壳”的 钢板护甲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后面有一辆装甲车被40火箭筒命中,冒起了黑烟。突然,于洪东身旁的贾玉明喊道:“排长,敌人坦克从后面冲过来了。”于洪东回头一看,果然,4辆苏军坦克和2辆装甲车,绕过了岛南端,从我国内河的岛西江叉上包抄过来。于洪东心里一阵暗喜,来得好,反坦克雷场该发挥威力了。随即命令战士周锡金说:“用40火箭筒,敲它两炮,把他们引过来。”周锡金熟练地装上射弹,瞄准第一辆坦克的侧甲板,击发了扳机。“嗵!”地一声,火箭弹准确地命中了坦克的腰部,但没有钻透,只震得苏军坦克巍巍一颤。

鉴于这些问题,苏军很快装备了改进版的RPG7火箭筒,在60年代全部淘汰了老式的RPG2火箭筒。我军也很快仿制,这也就是今天我军著名69式40火箭筒。

西方认为,RPG7的性能强于RPG2三倍以上,相当了得。

美国统计,到今天共110个国家拥有500多万具RPG火箭筒(还有大量没有记录的黑RPG),至于火箭弹药数量更是不计其数。这500多万中间,就有中国生产的一部分。

至于我军的无坐力炮,在中印战争和中越战争也发挥巨大作用。

无坐力炮最大的优势是射程大大超过火箭筒,而且准确度很高,非常适合打击敌人距离较远的坚固工事。

82无坐力炮的神炮手,曾连发14炮接连摧毁越军12个火力点。


萨沙


火箭筒的发射装置身管不需要耐膛压。无后坐力炮需要身管能够承受膛压。

无后坐力炮有膛线,精度比火箭弹好得多

火箭筒点两次火(发射一次半空中一次)

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共同点

后面绝对不能站人。


壮士打算几成熟。

都是为了避免弹体射出发射管/炮口时后喷尾焰把炮手烤熟,都是让发射药/推进剂快速燃尽,保证在离开发射装置后炮弹已经熄灭凭借惯性飞行。但是火箭弹还要二次点火,增加射程。

使用的都是破甲弹,高爆杀伤榴弹。

(利用炸药的锥型中空装药的聚能原理,在装药爆炸后形成金属射流穿透装甲)这种炮弹对于初速的没有要求,所以很适合火箭筒或者无后坐力炮

无后坐力炮的变化在二战前就基本定型,一般无后坐力炮都有膛线采用平衡抛射武器方式发射弹药,

无后坐力炮原理图如上。

说白了就是发射之后的后坐力,和火药向后喷射的后坐力相互抵消。

20-25米击发二级装药,再以纯火箭的方式瞬间加速到时速达到400m/s以上,但二次点火和第一次一样都是瞬间的无法持续。

一直着的不是火箭弹就是导弹。比如某107 。

火箭弹的话,那根管子其实是用来保护射手的,就是不要管子,火箭弹自己就能走 所以,火箭弹的管子一个比一个轻,(反正压力不大,怎么来都行。)

经典火箭弹刨面图。

话说rpg可是典型的混合版,因为rpg7发射管受力也不小来着,那个阶段相当于无后坐力炮了,不过现在分的已经不是很细了基本上都快成怎么顺口怎么来了



火箭炮的话,火箭是完全依靠自身动力飞行的不像火箭桶的就点两次火。

这才是真正的火箭弹。


啸鹰评


火箭炮和无后坐力炮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只是利用一个管子进行瞄准,后者使用管子进行加速罢了。火箭炮的火箭弹多是有火箭发动机进行推动的,炮管只是发射的载体,所以火箭筒对材质的要求不高,甚至是防火的塑料结构都可以作为火箭筒的使用材料,以致于火箭筒的重量都非常轻,非常容易进行携带,所以才会有很多一次性使用的火箭筒。而无后座力炮就有所不同,于后坐力炮炮弹本身不具备提供飞行动能的能力,只是使用炮弹尾部装药和一支可以给炮弹加速的炮管用来帮助炮弹获得足够的动能。

考虑到需要经受到发射药的爆炸,所以无后坐力的炮管一般都是使用特种钢材制造,所以因为结构重量较重所以一般都被安装在吉普车和悍马车这样的平台上。而由于无后坐力炮管密封性并不是很高,所以无后坐力炮一般都是像榴弹发射器一样通过撞击进行点火,而且由于无后坐力炮炮弹发射药威力较大,所以无后坐力炮也经常被用来作为反器材和反掩体武器使用,而且可以多次重复再装填的能力使得无后坐力炮的射击速度往往可以达到迫击炮的水平。

而真要对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炮的性能评个高下,只能说使用用途上的不同在性能上也各有千秋。首先,火箭炮由于火箭弹是使用火箭发动机推进,所以初速较高且后续飞行弹道比较平稳,这使得火箭炮往往可以在弹头上加装破甲战斗部用来对坦克进行打击。而相反的,无后座力炮的炮弹虽然同样可以通过炮管进行加速,然而受制于炮管直径以及弹头种类的问题,所以无后坐力对目标的穿甲能力只能用“惨淡”来形容,即使是102MM口径的无后坐力炮命中了坦克,所能造成的损伤也仅仅在坦克上抹上一层黑漆罢了。


浩汉防务论坛


现如今火箭筒和无后座力炮差别越来越小!

先看看火箭筒,早期的火箭筒在发射时主要起定向作用,本身不承受高膛压,火箭弹,顾名思义,弹药是有火箭发动机的,也就是说,即使没有了发射筒,将火箭弹单独点火,火箭弹也能够飞走,只不过打不准罢了。如美国的巴祖卡

而早期的无后座力炮,顾名思义,就是个便携式的,由传统意义上的炮演变而来,炮弹是利用火药在炮身产生的高膛压推出去的,出膛以后不在有后续的推力,就是一个和传统炮弹一样的战斗部。如德国的铁拳

但是,到了五六十年代,两者开始走结合路线,比如我国的78式82毫米无后座力炮和69式40毫米火箭筒,都是先利用炸药产生的高膛压把弹推出,然后火箭増程发动机点火工作,给弹一个持续的推力,以产生更大的速度,并增加射程。



所以到这个时候,无后座力炮能打火箭弹,火箭筒也打火箭弹,就说不太清火箭筒和无后座力炮的区别了,而且两者也都没有后坐力。

所以就目前来看,火箭筒的区别和无后座力炮不多,有以下几个:

1.装填方式。无后座力炮为后填装,火箭筒为前插入式

2.口径。火箭筒一般口径较小,而无后座炮一般口径较大

另外,有的人说使用方式不同,火箭筒主要是肩抗式,无后座力炮一般是脚架,这是不对的,比如瑞典的古尔卡斯塔夫无后座力炮

看看人家里面还有膛线,能不叫炮吗😊所以,不同之处也就以上两点啦


战马一号


发射方式不同;(1)火箭筒发射方式:火箭筒种类非常多,也很杂,但基本原理基本相同,火箭筒主要发射弹药是一种火箭弹,火箭弹是依靠自身所携带的燃料做为飞行动力源,火箭弹有一个火箭发动机。早期的火箭筒发射的火箭弹没有火箭发动机,例如,苏联时期的RPG-2型火箭筒使用的火箭弹就没有火箭发动机,利用尾管中的发射药把火箭弹推送出发射筒,因此,射程有限,并且速度慢,穿甲能力弱,后来这种方式就不在采用了。



火箭筒诞生于二战时期,比无后坐力炮要晚,主要打击坦克、装甲目标,也可以打击碉堡、工事以及军事器材。火箭弹种类很多,破甲弹、榴弹、温压弹等等。火箭筒只所以不使用穿甲弹是初速度低,无法获得高速穿甲能力。火箭筒现在还在使用,并且更加单兵化,不过材料、弹药结构种类已经发生了改变。火箭筒二战时期的使用是1942年美国研制的“巴祖卡”(Bazooka)火箭筒,它使用真正意义的火箭弹。另一个是1943年德军装备的“铁拳”(Panzerfaust)火箭筒,属于无后坐力炮发射方式的火箭筒,火箭弹上没有火箭发动机,依靠火药抛射飞行方式。




(2)无后坐力炮发射方式;无后坐力炮是发射时炮身无后坐的火炮。无后坐力炮诞生于一战时期,可见它比火箭筒诞生时间早,火箭筒为什么早期发射方式和无后坐力炮有相同之处,就是参照无后坐力炮改进而来。无后坐力炮无后座力的原理是:无后坐力炮炮弹是和火炮炮弹一样的,弹头+发射药筒,采用从尾部装弹,区别是炮弹发射药筒上有很多的火药燃烧气体泄压孔,炮管尾部有一个发射火药泄压空腔,有炮闩,和向后喷射的泄压口,也需要炮闩闭锁。发射时,击发发射药底部起爆药,引燃发射药,火药燃烧气体压力使弹头脱离弹壳沿炮管前进,同时多余的火药通过泄压腔尾部的喷口向后喷射,等于是两头出气。这两个方向的火药气体压力相互抵消,达到抵消后坐力的作用。


无后坐力炮的后坐力抵消并不是通过尾部喷出多余火药,而是利用从尾部喷出的火药气体压力来平衡推动弹头前进的反作用力,实现受力平衡,减少后坐力,无后坐力炮的后座力比火箭筒要小很多。无后坐力炮的炮弹有多种,除了传统的发射药筒式,还有无壳式发射药。无后坐力炮曾经在一二战中使用,特别是二战以及七十年代前,曾经广泛使用,作用很大。无后坐力炮打击目标范围是优于火箭筒的,也就是说无后坐力炮作用更大。但无后坐力炮的缺点也多,主要就是灵活性,和发射方式上。七十年代后,无后坐力炮就开始走下坡路,现在基本上没有了,抢她饭碗的就是火箭筒和反坦克导弹。

结构不同;火箭筒首先它是一个筒,而且是一个两头没底没盖的直筒,火箭筒没有火炮武器的基本结构。火箭筒没有炮闩,不需要炮闩闭锁,能够使用超口径弹药,因此可以从头部装弹,现在的火箭筒向一次性使用方向发展,发射筒也是弹药储备筒,口径也和发射筒吻合,也有从尾部装弹的多次使用型,但都使用弹药火箭发动机做为动力。无后坐力炮首先它是一门火炮,它有火炮所具备的基本结构。无后坐力炮有炮闩,需要打开炮闩从尾部装弹,需要炮闩闭锁,有壳弹药还需要开启炮闩退壳。无后座力炮做为一门火炮具备多次使用性能。无后座力炮弹药发射时要在炮膛内形成高压,所以炮管有强度要求重量大。




使用的灵活性;这是导致无后坐力炮消失的原因,无后坐力炮重量高于单兵火箭筒,携带也不方便,发射时屁股后面喷射击巨大的火药气体。这两款武器使用目的是一样的,打坦克,打炸碉堡等等,随着导弹武器的使用,加上坦克的装甲技术发展,两款武器都面临被淘汰,不过火箭筒却向携带方便,一次性,多功能方向发展,成为一款新型单兵火箭武器系列,而老式的火箭筒也广泛使用,并且创造出了打直升机的奇迹。再看看无后座力炮,基本找不到它的身影了,主要是太笨重,没有改进余地,做为一款火炮,想一个人使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远不如火箭筒更适合单兵作战需要,下面再看看无后坐力炮的发射原理。

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


兔哥42928


火箭炮和无后坐力炮当然不是一样武器,先不说它们的发射方式有什么区别,就它俩的所用的炮弹就不同,单兵火箭筒所使用的火箭弹其实是属于空心装药破甲弹,这是一种化学能到穿甲弹,而无后坐力炮发射的则是普通的榴弹,属于普通的动能炮弹。无论是射程、用途、威力都要大于单兵火箭筒,但是对于装甲目标的穿透能力的话,其实还是单兵火箭筒更强一点,毕竟空心中药破甲弹就是专门用于打击装甲目标的。

正在携带RP-43型火箭弹
的德军士兵
使用各种炮弹的
无后坐力炮

从体积上看,无后坐力炮是明显大于单兵火箭筒,而对于火炮来说,只要是体积越大那、射程威力肯定越强,并且无后座力炮是属于身管火炮,其射击精度要比单兵火箭弹要准,毕竟发射要就比火箭弹多嘛。其实现在的RPG是具有一定的无后坐力炮的性质,因为它是结合德国"铁拳"反坦克火箭弹和RP-43型88毫米火箭筒的相关技术而制成,其中"铁拳"的发射工作性质就相当于一款无后座力炮。现在的RPG就是先用炸药先将炮弹抛射出来,然后火箭弹的发动机才点火起飞。



而无后坐力炮其实是在炮膛内部进行点火发射将弹丸推出来,当然像早期的美国的巴祖卡火箭筒和德国的RP-43型也是在炮管内点火发射。其实无后坐力炮就是一门低膛压火炮,炮弹的射击初速一般不超过音速。在威力适合威胁上服务处理不好可能会大一些,但是由于体积、重量较大,所以对于现在强调机动的陆军来说并不是很中意,因为造价便携性不如火箭弹、而同火力范围内迫击炮则也可以替代它,所以现在无后坐力炮开始慢慢退出大众视野,但在军队中仍然有着一定的地位,毕竟火力更强。


无后坐力炮是有膛线的
而且也是后膛装填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无论是外形上还是在发射模式上,看起来都是非常相似的,但实际上两者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两者的发射原理存在很大的不同点。
火箭弹是依靠火箭弹弹体本身配备的火箭发动机提供飞行动力的,它是主动飞出火箭发射筒。火箭弹是本身配备固体发动机,击发后固体发动机点火工作,它的工作时间非常短,在火箭弹发射出筒前时就会停止工作,防止固体发动机的尾喷火焰烧伤射手。例如中国的PF89式80毫米单兵火箭弹就使用铵铜-1速燃装药,发射药燃速高达56m/s,在击发后的5-12ms内就全部燃烧完毕,所以在火箭弹离开发射筒时发动机就已经停止工作,不会影响到射手安全。
火箭弹发射筒存在的主要作用意义就是帮助火箭弹完成定向发射,提高它的命中精度,同时收束火箭弹固体发动机的尾喷气流。即使没有发射筒,火箭弹还是一样能够发射。例如大家都可能看过大名鼎鼎的中国107毫米火箭弹简易发射的画面,此时不需要专门的火箭筒,只需要用物体支撑107毫米火箭弹直接对准目标,然后使用107毫米火箭弹尾部的电线进行通电即可完成点火发射,当然此时它的打击精度会非常“感人”。
火箭发射筒属于一种一次性使用的武器装备,用完一次就可以丢掉。为了避免浪费,降低制造成本,火箭发射筒在制造中广泛使用非金属材料,大部分结构是由玻璃纤维制成的,很多零部件也是塑料制品,总体制造成本很低,在作战时可以作为临时重火力配备给步兵,不占编制,打完就扔,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而无后坐力炮则明显不一样,无后坐力炮的炮弹是依靠它的发射药在无后坐力炮发射筒内燃烧产生压力把炮弹打出发射筒的。它配备的发射药会在发射筒内瞬间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火药燃气,一方面推动弹头发射前进,另外一方面则向发射筒后部喷出,以抵消推动弹头前进的那部分火药燃气的后坐力,它在发射时后坐力非常小,故而得名无后坐力炮。
所以,尽管无后坐力炮的发射筒看起来和火箭弹发射筒非常类似,但是它其实是需要承载膛压的,而且需要重复使用,它的制造材料要求高得多,造价也明显更高,使用后自然不能一丢了之,需要一直携带。
无后坐力炮的优点就是采用线膛炮管,得益于发射方式不同,它的射击精度比较好。例如美军装备的“卡尔古斯塔夫”M3无后坐力炮反响不错,据悉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进行作战时,能够在800米距离上击中建筑物门窗,比火箭弹更远,精度也更高。

科罗廖夫


无后座力炮属于炮,是依靠发射时发射药产生的动能推进其飞行,和普通火炮的炮弹是一样的。而火箭筒则是具有自己的发动机的,为其太飞行过程中提供动力。飞行过程中有没有自身动力,这是两者的根本性区别。

无后座力炮,原理就是火炮的原理,炮弹本身的发射药在膛内燃烧产生能量,推动炮弹前进,飞出炮膛,并利用这个力继续飞行。而不像传统火炮用管退方式吸收发射时的后坐力,无后坐力炮直接利用尾部的喷口让这股燃气喷出,从而达到消除后坐力的目的,因此射击时不像传统火炮那样有太大的晃动。

但是火箭炮,火箭筒等使用火箭弹的武器就不同了,火箭弹自身是具有火箭发动机的,无论是出膛还是飞行过程中,都是有持续的自身动力支持的,而无后座力炮则没有自身动力。至于火箭炮的管子,更多的是定向和包装作用,并不影响其使用,但是无后座力炮没有了发射管是不能使用的。像很多人津津乐道的107毫米火箭弹,就可以在脱离发射器的情况下单独使用,接上引信击发就能使用。

不过也有一些特殊的武器。比如常见的RPG火箭筒(特指RPG7,而不是其他型号),实际上其发射时属于无后座力炮,通过燃烧发射药将其击发,尾部喷口消除后坐力,但是弹药发射后火箭发动机开始工作,此时又属于火箭了。


用户5770541302


题主不必烦恼,专业人士前来解答,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关注原创文章,分享专业知识。大家千万不要让那些复制粘贴而来的回答给忽悠了,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上同属一类!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来讲火箭筒,顾名思义,所谓火箭筒自然就是以火箭弹为弹药的发射装置,而火箭弹的飞行动力就来自于本身所携带的火箭发动机,火箭筒的发射过程本质上就是火箭弹的点火过程,火箭弹内的火箭发动机被点燃以后以燃烧燃料的形式驱动弹体向前飞行。

而无后坐力炮之所以能实现发射时“无后坐力”的原因便在于炮弹同样使用了火箭发动机,很多“专家”在解释所谓“与火箭筒的区别”时重点阐述了无后坐力炮的“发射药产生的气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从火炮的后方溢出,从而产生一个接近于推动弹丸前进动量的反向动量”,而事实上他们不知道的却是所谓“发射药”并不是传统身管火炮所使用的发射火药,而是火箭发动机所使用的燃料,没有火箭发动机的无后坐力炮弹是无法向前飞行的。

既然所使用的弹药都是以火箭发动机来驱动的,那么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就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下面我们就来介绍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的发射原理。

▼下图为肩抗发射无后坐力炮的叙利亚武装分子,地上正摆着一枚火箭增程破甲弹,该弹的使用说明这位射手正在进行反装甲射击。

火箭筒所发射的火箭弹依靠火箭发动机来提供飞行动力

我们就以大家最熟悉的“40火”来例举说明吧,所谓“40火”指的是40mm火箭筒,即69式40毫米火箭筒,40毫米火箭弹的动力装置包括尾管发射药和主发动机两部分,火箭筒的采取的是针刺式击发机构,尾部6个小孔是主发动机的喷孔,火箭弹在发动机喷口下部有一点火孔,装有起爆药,同时弹体上有一定位卡榫,火箭筒前端口部有一定位缺口,装弹时将火箭弹的定位卡榫卡入筒身的定位缺口,即可使用击发机构的击针对准点火孔。

击发时射手扣动扳机,火箭筒内的击锤驱动击针撞击火箭弹的点火孔引燃起爆药,起爆药一方面通过弹体发动机中间的导火孔传递到尾管,使尾管内的发射药瞬间爆燃,火箭弹在起爆药爆燃中获得约为117米/秒的初速飞离发射筒,当弹体飞离火箭弹离筒约0.1秒(距离发射位置约11.7米)后弹体内的延时引信为主发动机点火,火箭弹在主发动机的推动下加速至294米/秒直至命中目标。

所以可以认为40毫米火箭筒的弹药属于“二级推进”的火箭,发射药时所使用的起爆药可以视为火箭弹的“一级发动机”;发射后二次点火的火箭发动机则是火箭弹的“二级发动机”,也是主发动机,主发动机只工作1.5-2秒,在这段时间内火箭发动机足以将火箭弹加速至设定速度,剩下的时间火箭弹则以最后得到的速度中所获得的的靠惯性飞行,这个“最后速度”也可以视为火箭弹的初速。

▼下图为安装了曾程火箭发动机的40毫米重型火箭弹。

无后坐力炮所发射的无后坐力炮弹依靠火箭发动机在炮膛内产生的初速飞行

无后坐力炮是发射时利用后喷物质的动量抵消后坐力使炮身不后坐的火炮,所谓的“后喷物质”便是炮弹中的火箭发动机在点火时所喷射的火焰,而不是传统身管火炮发射药爆燃时的火焰。

无后坐力炮炮弹的发射原理与40火“二级推进”的火箭弹原理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无后坐力炮的炮弹即能采用“二级推进”的方式发射,也能使用“一级推进”的方式发射。

所谓的“一级推进”是指炮弹在发射时只使用弹体内最基本的发射药,当炮弹在无后座力炮中被击发时,弹内安装的火箭推进剂被点燃推动弹体向前飞行。

以国产79式82毫米无后座力炮为例:因使用“一级推进”的无后座力炮弹火箭推进剂装药量比采用“二级推进”的40毫米火箭弹要少,工作时间约为0.8~1秒,所以无后座力炮弹的飞行速度要低的多,仅为202米/秒(破甲弹),直线射程也只有300米。

为了提高炮弹初速和直瞄射程,在弹体外增加了一个附加发射药包,炮弹在击发时火箭发动机推进剂爆燃后点燃附加药包,药包爆燃时在炮膛内产生一个膛压值,使炮弹在离膛后初速提高到252米/秒,直瞄射程也提高到500米,如果弹种为曲射的榴弹,最大射程甚至能达到2000米!可以当迫击炮使用了,这就是无后座力炮的“二级推进”。

▼下图为82毫米无后坐力炮所使用的破甲弹剖面图,其中“基本药”指的是弹体自带的火箭发动机推进剂,“发射药”指的是附加药包。

火箭弹与传统身管火炮炮弹的区别

火箭弹的学名叫做“火箭助推弹药”,弹药依靠弹体中火箭发动机在燃烧推进剂时向后喷射的高温火焰来获得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形成推力驱动弹体向前飞行。

而传统身管火炮的炮弹依靠发射药燃烧时产生高温燃气,在密闭的炮膛中形成高膛压,炮弹在这股压力的作用力推动下向前飞行。

火箭弹的火箭发动机在工作时是一个持续燃烧推进剂的过程,比如上述中例举的69式40毫米火箭筒,它所使用的火箭弹火箭发动机在飞行过程中持续工作时间为1.5~2秒,这就意味着火箭弹的飞行动力是由火箭发动机在飞行过程中持续提供的。

79式82毫米无后座力炮的炮弹同样如此,尽管附加药包能在爆燃时给予炮弹一定的初速,但是主要动力仍然是来自于弹体中的火箭发动机。

传统身管火炮的炮弹就不一样了,弹体本身是没有动力装置的,炮弹的飞行动力完全依赖在炮膛中发射药爆燃时给予的膛压和在炮管中的加速度,一旦离开炮口,炮弹就不再拥有任何形式的动力,本质上是以惯性的形式飞行。

当惯性力矩耗尽时炮弹的飞行状态就开始从直线飞行转换为曲线飞行,直至击中目标或者坠地。

▼下图为正在装填炮弹的传统身管火炮典型代表——美制M777超轻型155mm榴弹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火箭筒与无后座力炮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同属使用火箭助推弹药的武器,因此它们是一样的武器,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火箭筒和无后座力炮在发射弹药时不产生膛压或者只产生极小值的膛压,因此弹药飞行速度相对于传统身管火炮所发射的炮弹而言显得非常慢,即便是同样使用火箭助推为动力的大型火箭和导弹,在突破音速之前也有一个相对漫长的加速过程。

也就是说火箭筒与无后座力炮所发射的火箭弹在火箭发动机的推动下速度越来越快,直到火箭发动机推进剂燃烧殆尽后速度才开始下将;而传统身管火炮所发射的炮弹没有动力装置,离开炮口后速度就开始越来越慢了,因此火箭筒和无后座力炮这类使用火箭助推弹药的武器与传统身管火炮才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下图为我国研发的转膛式的82毫米无后坐力炮,如果不是使用火箭助推弹药,无后坐力炮是万万不能实现“转膛”发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