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超市地上打滚,我要那个玩具,妈妈:不准

我们这边的疫情差不多都控制住了,也能稍微的出来晒晒天阳,我侄子两岁多,每次跑到外面院子里面,就对着小卖部直走了过去,伸手就是拿,拿完还要往兜里装,特别是钟情于糖果,不给他买就是哭。

相信很多的小孩子都有过这个阶段吧,什么话都听不进去,就是要买,看见什么就是要买,什么都不管不顾。

其实孩子在2岁之前对认识世界还只存在于最基础的,还只是懂得需求,所以认知还不够完善,我们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小孩子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有的孩子同样的跟小时候一样遇见自己想买的东西,哭着闹着都必须要拿到手,有些孩子却能够说得通了,或者能够辨别自己什么东西是自己必须的,什么东西是不买也可以的,这个时候也就是孩子的分水岭了。

所以在孩子未懂事之前,大概2岁之前父母是可以理解他的“购买欲”的,但是在2岁之后父母这个时候就可以带孩子接触真实世界,然后锻炼孩子的自制力,教给孩子一些买东西的方法,给孩子通过实践来领悟真知。



父母的教育缺口

一、没有从小树立孩子的消费观念。父母会拒绝购买无非就是这5种原因:1、孩子喜欢的食品、用的笔,穿的衣服等,其实这些也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日用东西。父母觉得不好的不给购买2、孩子喜欢的一些玩具类的,对孩子来说有价值的东西。父母觉得作用不大的,不买3、贵重的玩具。父母觉得价格贵,消费不起,不买4、父母觉得孩子只是当时觉得好看,喜欢之后又不玩的,没有实际价值的。5、家庭承受不起的东西,不买。当孩子看上某一样东西父母都还没有跟孩子沟通,就直接拒绝了孩子,并没有跟孩子说明原因,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孩子购买东西的时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比如在孩子想要购买一个价格很贵的,已经超出了家庭支出的承担范围的玩具,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直接跟孩子直接说的,告诉他这个东西太贵了,我们的资金不够,可以说等到下次,存好了钱再来购买,或者说让孩子用一个别价格相对适宜的物品作为替代。



二、未真正了解孩子的购买理由。很多时候在超市都会看到很多的小朋友哭闹着要买什么东西,并且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觉得大庭广众的孩子哭很丢脸,然后就直接把东西带上给孩子买起了,所以孩子特别的喜欢跟家长去超市,因为他知道只要他喜欢的,用哭闹就可以了,这个时候他就形成习惯了。

在这里我就想问一下父母们,在孩子的购买当中,你们有尝试过问一下孩子购买的原因吗?我想绝大多数都是没有问过的吧。

这也就是父母们对于孩子“购买欲”中好与坏,有无价值并没有一个判断,就更别说传授给孩子消费观念了。

三、用以物质来代替爱。现在很多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的,所以每次也就是往家里寄自己觉得孩子需要的东西,还有就是孩子打电话中说到的喜欢的想买的东西,这样我们就觉得是对孩子的好了,是我们对孩子的爱。当然这也没错,这确实是爱,可是这种用物质来代替的爱真的好吗?



可以用得上的生活小措施

一、缓兵之计。在生活上假如我们遇见了孩子哭闹着要买东西,不妨试试,跟他说:“我们再看看别的店子还有没有”“今天带的钱少了,下次再来买”“下个月你生日再给你买”等等,不要说觉得孩子没买就会大哭什么的,其实我们跟孩子沟通一下孩子是能够理解的,并且他们大多数也是能够接受的。



二、转移注意力。当孩子选上了一件跟家里玩具类似的,然后家里玩具还在闲置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的有利于他们智力开发玩具代替,已转移注意力,或者不希望孩子在购买玩具了,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孩子平常喜欢吃的菜品来代替,比如孩子特别喜欢吃可乐鸡翅,那么我们可以跟他说“我们去挑选鸡翅吧,今天做你最爱吃的可乐鸡翅”,当我们聊到了一件孩子喜欢的事,或者食品,就能一下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然如果孩子几个星期之后孩子还是对之前的玩具心心念念,那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事宜的日子作为奖励送给孩子,而不是他想要我们就给。

三、奖惩得当。生活中孩子难免会犯错误,正常的孩子都会犯错误,但是犯错误不要紧,重要的是懂得改正错误。所以我们可以跟孩子来一个奖罚分明的措施,规范孩子行为,也让孩子知道买东西不是要就行了,是付出行动之后获得的。



总结:父母们给孩子说话的权利,跟多的了解孩子心里想法,不要想着掌控孩子的一切,让孩子懂得努力争取才能获得,孩子才会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