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愿所有善意都不被辜负,愿所有恶意都能被感化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你能想到,一个人心底的恶意能“存”多久?你能想到,一个人心存恶意的源头又是什么?如果没有答案,不妨读一读东野圭吾的的推理小说《恶意》,在那里的答案,或许能刷新你对“恶意”的认知。

喜欢东野圭吾的小说源于十几年前的《白夜行》,后来陆续读了他的《放学后》、《嫌疑人X的现身》、《解忧杂货铺》、《新参者》……

东野圭吾就是这样,丝丝入扣的把人性的善与恶镶嵌进了推理中,有时是千回百转后的缱绻柔情,有时又是水落石出时的彻骨寒意……,但无论哪一种都裹挟着人间的善恶美丑,洞察人心又考验人性。《恶意》应该属于后者,他以畅销作家被杀为导火索,引爆了阴暗角落人心之恶,他用满满的恶意颠覆了我对人性的认知。

有一种恶意叫:纵使你对我仁义之至,我亦能报之以恨,为了恨你,我宁愿万劫不复!

关于小说

《恶意》是东野圭吾“加贺系列”推理小说之一,创作于1996年。

《恶意》讲述了刑警加贺恭一郎如何解开“畅销作家日高邦彦被杀案”的层层迷团,揭露野野口修杀人真相的故事。

东野圭吾用手记的形式展开叙述,精巧的以警察“加贺恭一郎”和嫌疑人“野野口修”的双线结构讲述了整个案情。跌宕的剧情,吸引我穿越迷雾笼罩着的文字迷宫;精巧的转折,又让我见证了东野圭吾绝妙的推理。在一波三折中,我不断修正立场,不断推翻猜测,直至故事“沉默”结尾,刷新了我对人性之恶的认知,恶意背后彻骨的冰冷直指人心。

《恶意》从何而起

“既然你沉默不语,我可以将它解释为默认吗?”加贺对野野口修说。这沉默就是对加贺“完美”推理的最好印证。

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可能只是“恶意”的假象。

我对小说中作家日高邦彦的印象不好。在我看来,他是虚伪的、冷酷的、残忍的……,这种感觉源于故事开头:日高用毒丸子杀死了那只总是骚扰他居所的猫。就如书中所写:当作者想让读者了解某个人物的时候,直接说明陈述的效果,远不如配上适当的动作和台词,让读者自己建构人物的形象,这就是“性格描写吧”。

我想说,东野圭吾的厉害之处在于,成功的借野野口修“虚构的手记”将读者引入歧途,当然这也同样成功的误导了警方。就此,日高邦彦的冷酷形象在书中以及书外“立”了起来。好在有加贺这位“领路人”让我最终得知真相,尽管他也曾一度被带跑偏。

随着野野口修的手记和自白书,我们看到了日高邦彦的“真面目”。他恶意杀猫,他以“手持证据”协迫野野口修做影子作家,他精神暴力前妻,隐瞒妻子意外身亡的真相,他面对作品纠纷逃避责任,他面对朋友精于算计……,他冷酷无情、卑鄙龌龊、自恋虚伪……,你甚至能脑补出他阴险的、毛骨悚然的笑。

可这一切是真的吗?如果案情就此结束,那就是真的。可故事到此才过一半,我盯着剩下一半的书页不禁想:“证据确凿、真凶伏法,这难道不是结束”。

加贺就是加贺,他岂能让故事就此结束。更确切的说,是东野圭吾不甘让故事如此简单无澜。水未落,石未出,只有真凶又有何意义?

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在东野圭吾的笔下,加贺恭一郎外表普通却思维缜密,他追求真相也通达人性,他不会人云亦云,他不会只为找出真凶,他要的是“真相”,最后的、真正的真相。正是他执着与良善,才做得到在《新参者》里解密温暖,在《恶意》中揭露冰冷。他用近乎“完美”的推理让真相浮出水面,那真相赤裸裸的冰冷,却又带着温度。

《恶意》的转折让人唏嘘

加贺对野野口修说: 我刚刚陈述你的犯罪动机时,说到你是为了隐瞒初中时代的可憎过去,才杀了日高。对此你没有否认,我也一直认为是这样。但我认为,这只不过是让你决定杀人的导火线。

读到此处,恶意的真相终于浮出了水面。野野口修精心策划了这起意外杀人事件,他甚至“拟好”了被捕后的陈词和符合他标准的作案动机。

野野口修选择的作案动机是:影子作家被迫杀人。为此,他将自己包装成受制于人的影子作家,这样即便自己被捕,也能以“畅销作品原作者”之名获得“美誉”,博得同情。而日高邦彦,自然会成为遭人唾弃的伪君子。野野口修的恶意,不仅是要毁了日高邦彦这个人,他还要毁了关于他的一切,包括他留给世人的形象。

基于此,野野口修然捏造了与日高初美(日高前妻)的不伦关系,以便让“被逼做影子作家”合理化。为了给每个疑点披上“真相”的外衣,野野口修不惜花数月功夫大量复制日高邦彦作品的手抄稿,直至手指生茧;也不惜在寒夜冒险潜入日高家,费尽功夫拍一卷假录像带;他还伺机窃取其前妻的围裙与照片,伪造礼物、日常用品和旅游申请;他甚至趁日高邦彦举家搬迁国外之机,将提前制作的假录像带和小刀藏于托运的行李当中,捏造出日高转移“威胁证据”的假象……,当然“杀猫事件”也是他所为。

这一切,为了什么?我想,除了“恶意”再无其他答案了。

一份恶意,心存十几年;一份恶意,源于“看他不爽”!看着这个真正的作案动机,一股寒意不禁从背后升腾。一个儿时帮助他的伙伴,一个成年提携他的朋友,一个即便遭遇诉讼依然没想过出卖他的恩人,为何却换来如此之深的恶意?

这恶意是对日高邦彦的,没错,但细细品味,这更像是对自己的。他终其一身都活在家庭和自己营造的世界里,他心有梦想也渴望成功,但自卑、自恋、胆怯、虚伪、嫉妒……,让他不得不嫌弃自己,那种对自己深深的厌恶终最化成指向他人满满的恶意。

“我不好,也不能看你好,即使你对我好……”这是他心里的底色,所以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对于野野口修来说,他不敢直视太阳,更无法直面人心,追根究底,他是无法面对自己。

《恶意》的结尾让人难以释怀

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那一刻,野野口修的恶意终于解封,他带着连自己都无法觉察的仇恨,设计了这个看似缜密的“意外杀人”事件。

加贺对野野口修说:

在你心里深藏着对日高的恶意,这仇恨深得连你自己都无法解释,而它正是造成这次案件的缘由。

这股恶意到底从何而起呢?我非常仔细地调査你们二人的过去,然而发现没有任何理由足以让你怨恨日高。他是个非常好的少年,又是你的恩人。您和尾正載曾经联手欺负他、他却反过来救了你。

但我知道这样的恩德反而招致了怨很,因为在他面前,你不可能没有自卑感。

然后你长大成人了,又不得不陷进忌妒日高的泥淖。这世上你最不想输给他的人,竟然率先一步成为作家。我试着想象你获知他夺得新人奖时的心境,不禁全身汗毛都竖立起来。

即使如此,你还是去拜访了日高,因为你一心想成为作家。你相信和日高保持联系将助你早日实现梦想,于是,你暂时镇封住心底隐藏的恶意。

然而,你的人生是那么坎坷。是运气不好,还是才能不够?我不得而知。总之你不但没能成功,还得了癌症。

我相信你心里的封印是在意识到死亡的那一刻解开的,你无法忍受就这么抱着对日高的恶意离开人世,而引燃这股恶意的,是日高握有你过去秘密的这一事实。

故事的结尾,日高邦彦得到了“平反”,但也正是这样的“平反”才更让人难以释怀,是善与恶的强烈对比,让人不寒而栗。我们总是习惯“恶有恶报”,我们更愿接受“杀人是无辜弱者最后的反抗”这一事实,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觉得符合人性。可事实与我们的预期截然相反,他用无边的恶意挑战着人性的善,最终他用毁灭别人,也毁灭自己方式让我们领教了人性的恶。

加贺说对野野口修说:

从你和你母亲过去的言行,我感到你们好像对日高和当时的邻居存有某种偏见。

但我敢说,无论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不是历史和地域的错。

偏见来自哪里?不是来自经历或历史,也不是来自地域和种族,它来自人心。何为人心?在我看来人心是对自己和万物的接纳程度。你越是接纳自己,越能接纳万物;越是无法接纳自己,便越无法接纳万物。那些所谓的爱恨正是无法接纳的产物,他们终将化作纠缠于内心的挣扎,与自己对抗、与他人对抗、与万物对抗。对抗的的结果,可能伤了自己,可能伤了他人,也可能两败俱伤。

所以,那些让你无法释怀的爱恨,都不是真的爱和恨,那是自我的审定中,无法自拔的执念,归根到底,是不放过自己,也“连累”了别人。

释然与放下亦在人心。不放过自己,即便见识过波澜壮阔,也可能会心存恶意,逃不出狭隘;若放下自己,即便身处困顿逆境,亦能心怀慈悲,徜徉于广阔。(如何放下?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不妨读一读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史贺古健所著的《被讨厌的勇气》)

纵然你横眉冷对,我亦报之微笑。既然太阳与人心不能直视,那就让太阳直射人心,扫去阴暗,唤醒被“恶意”困住的人们。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我想只有人心最知道吧。既然如此,那就唯愿所有善意都不被辜负,所有恶意都能被感化吧!尽管我知道,不一定能,但至少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