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身一變,“黃河灘”粉條俏銷黃河兩岸

記者 郭衛東

寒冬臘月,記者走進鄄城縣董口鎮魚骨村。在距離黃河不足20餘米的地方,記者見到幾個村民正趁著晴好天氣晾曬粉條。掛在竹竿上晶瑩剔透的粉條“簾子”煞是好看,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著陣陣清香,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鄉村風景線。

正在忙碌的負責人馮再國告訴記者,這些粉條是他們用紅薯加工製作而成的,久煮不爛,清香可口。因為種植紅薯的基地緊靠黃河邊,所以他給粉條起了一個很接地氣的名字——“黃河灘”牌粉條。

紅薯“巧”變身

“頭幾年我只種紅薯,賣起來麻煩還不賺錢,貯存不當還容易壞掉。”馮再國說。

2017年,馮再國種植的80多畝紅薯遇到了“滯銷”。眼看著辛苦種植的紅薯賣不出去,馮再國很是著急。

“我去河南賣紅薯的時候,看到有做紅薯粉條的,我想家裡貯存的那麼多紅薯也做成粉條就好了。”馮再國說。紅薯粉條不僅銷量好,而且比紅薯的價格翻了好幾倍,馮再國當即在河南尋找了一位做粉條的師傅,讓他幫忙加工粉條。

“紅薯粉條製作過程很麻煩,要先將紅薯打粉,再通過傳統的工藝‘漏粉條’,漏出來後還要經過煮、洗、凍、曬等幾十道工序才能製作完成。”馮再國說。

很快,馮再國家中堆積如山的紅薯,變成了飄著“薯”香味的粉條。紅薯變粉條,馮再國的苦惱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俏包裝”的粉條銷路好

“粉條是做出來了,可是怎麼去賣啊?咱這可都是貨真價實的純紅薯粉條。”馮再國說。

正當馮再國為如何銷售犯愁的時候,幫扶魚骨村的鄄城縣公安局宣傳科科長楊兆福給他出了一個好主意。楊兆福在魚骨村對口幫扶了5家貧困戶,其中有一戶為馮再國幫忙加工粉條,在走訪貧困戶的過程中,楊兆福得知了馮再國遇到的麻煩。

“楊科長很熱心,當時就來找我了,他建議我把粉條分成三個包裝等級,一個用禮品盒裝,一個用編制袋裝,一個散裝,客戶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購買。”馮再國說。

楊兆福又幫著馮再國設計包裝,聯繫客戶。沒多久,粉條便全部銷售一空,其中好多客戶把來年的訂單都提前預定了。嚐到甜頭的馮再國,第二年在村裡流轉了200多畝土地,並全部種上了紅薯。

“春種紅薯秋打粉,寒冬臘月下粉條。”這句諺語恰好正是馮再國做粉條的過程寫照。因為全靠手工,不用機械,只有天寒地凍的時候才能做粉條,從紅薯下來,到加工只有農曆春節前一個多月最適合做。

“一個月的時間把紅薯做成粉條,年前就能全部銷售完。”馮再國告訴記者,目前“黃河灘”牌粉條俏銷菏澤、濟南及河南濮陽等地。

致富路上一起行

眼看著2020年的春節就要來臨了,馮再國的粉條加工點又忙活了起來。不久前,魚骨村的村民全部搬遷到了新建的黃河社區,擺脫了臨河而居的日子。但是楊兆福在走訪貧困戶的時候,仍舊會跨越黃河大堤,行駛過浮橋,到魚骨村舊址馮再國加工粉條的地方看一看。

馮再國加工粉條的時候需要20多名工人,種紅薯的時候更是需要80多人,每次招工他總是優先錄用村裡的貧困戶,助力貧困戶早日脫貧,這也正是楊兆福當初幫助他的初心。

“我這裡一天能掙60塊錢,還不累。前段時間,俺家搬到新樓上了,我都60歲了不僅能掙錢,還住上了樓。”魚骨村村民呂桂雲一邊晾曬著粉條一邊告訴記者。呂桂雲曾經是村裡的貧困戶,現在已經成功脫貧。

正當記者採訪結束的時候,來自河南的韓改榮帶著同村人到馮再國這裡買粉條。她告訴記者,自從買過這裡的粉條,每逢春節前夕她都會來買一些。

“這個粉條好吃,快過年了,我想著早點過來,別到時候買不上。”韓改榮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