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为何没有死,而周云逸为何惨死?

木剑温不胜


根据电视剧里面,周云逸和海瑞所做的事相似,命运却不同,皆因为他们二人所占的位置不同,嘉靖帝对待他们的方式也就不同。

嘉靖帝认为是裕王在背后给周云逸撑腰,所以必须要敲打一下裕王。

嘉靖帝这个人非常的迷信,沉迷于道家的学说,在历史上,嘉靖帝生了好几个儿子,活下来的只有三个。他把这三个里面最大的封为太子,结果这个太子没等到继位就死了,有个道士就对嘉靖帝说“二龙不得相会”,要不然恐怕有凶险,所以嘉靖帝不再封太子,也不再见自己的儿子。没过多久,剩下的两个儿子里那个小的也死了,所以天下人,包括文武百官都知道,将来这个皇位肯定是裕王的。

这时候这个事就犯了嘉靖帝的忌讳。嘉靖帝从嘉靖十八年开始就不再上朝,自己躲在深宫里修仙炼丹,但是他仍然把权力紧紧抓在自己手里,任何对他有威胁的人,都有可能被他咬死,而他本人又是一个特别贪财的人,嘉靖朝收上来的国税,一般会被两大开支给瓜分掉,一个是国防,北边有鞑靼,南边有倭寇,这个钱是不能省的,另外一个就是工部,工部这些钱拿来干什么?给嘉靖修宫殿,每年费钱无数。

而此时裕王手下的几个倒严的人,徐阶高拱张居正将工部给嘉靖帝修宫殿导致亏损和严党贪墨的事搜集起来,让周云逸捅到嘉靖帝那里,目的是为了倒严。这时候嘉靖帝不干了,他认为这件事是裕王在背后搞鬼,冲着他来的,因为无论是攻击修宫殿也好,倒严也好,这些都不符合嘉靖帝的利益。嘉靖帝为了敛财,为了修宫殿,本身就需要严党的人去办,更重要的是,嘉靖帝觉得这是裕王在挑战他的权力。

其实历史上的裕王是个非常平庸的人,他的父亲不愿意见他,猜忌他,搞得他整天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据说有一次严世蕃故意刁难他,不发放朝廷给他的例银,他还要派人拿一千两银子去贿赂严世蕃,才能拿到例钱,他是懦弱到这个程度的人。严世蕃有一次问他,是不是对家大人(严嵩)有什么意见,吓得他半死,他以为是嘉靖帝对他有了看法。幸亏他的老师高拱和陈以勤壮着胆子反驳了严世蕃。

周云逸这次干冒风险顶撞嘉靖帝,嘉靖帝怎么看都像在针对自己,而只有裕王才有这个资格指使人去从这个角度撞自己,所以嘉靖帝就派冯保狠狠地修理了周云逸,结果冯保立功心切,意会到主子的心意,将周云逸打死了。

打周云逸,就是打裕王,就是保自己的财路,而且还同时警告了倒严的徐高张不要忙着站队。说到底是权力的拉锯。

但是海瑞上疏,嘉靖帝却没有杀他,为什么?因为海瑞针对的不止是嘉靖帝本人,像裕王,倒台的严党,徐高张等倒严的官僚体系都在他的射程内。周云逸背后是裕王和徐高张,但是海瑞背后是天下的读书人和天下苍生。

前面说过,打死周云逸,是权力的拉锯,是嘉靖携严党斗裕王和倒严的人,是权力的平衡,但是如果嘉靖仍然用这种方式对待海瑞,那他将要面对的是明代的所有臣民和天下的读书人。嘉靖曾经对裕王说,不要得罪读书人,因为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会动摇他朱明的皇权。

电视剧里,因为海瑞上了那万言书,朝里很多官员都站在嘉靖那里要斗海瑞,这时候,朱家的皇权和官僚体系是一体的,因为海瑞这道奏疏是站在他们所有人的对立面,海瑞代表的是天下读书人和天下的百姓,如果这两股势力真得斗个你死我活,那么结局是非常的危险,因为它向所有人展示了皇家和百姓面前有一道巨大的鸿沟,如果老百姓和读书人清楚得意识到这一点的话,这个社会将会散架。

所以嘉靖帝在电视剧的结尾,把海瑞叫到宫殿里,跟他讨论,皇家,官员,跟老百姓到底是个什么关系。也是在向裕王传授做一个皇帝,怎么样去面对自己的臣子和自己的百姓。

作为一个皇帝,至少表面上要站在百姓那一边。

嘉靖帝问吕方,胡宗宪像什么?吕方回答说,像一个媳妇,既要讨好皇帝,也要讨好严党。电视剧里这种比喻还有几次,在嘉靖眼里,明朝的官员就要这样,既要讨好朝廷,也要讨好百姓,讨好百姓,这些官员才能源源不断地骗取百姓的钱财输送给朝廷,输送给皇家。

皇家却要假装跟百姓站在一起,一切的罪恶都是官员导致的,这样才能拢住民心。可是百姓并不知道,真正作恶的不止是官僚,更大的恶人是皇家。

海瑞就干了这么一件事,把真正的恶人,官僚和皇家揭露给天下人看。但是嘉靖帝又不能杀海瑞,杀海瑞,等于向天下人证实了海瑞说的是对的。

所以嘉靖帝忍着心里的恶,跟海瑞讨论百姓,官员,皇帝之间的关系,虽然他心里可能已经杀了海瑞几百几万次了。他要留着海瑞给裕王用,让天下人知道,皇家是跟海瑞站在一起的,也就是跟天下百姓是站在一起的。

说句题外话,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明朝的皇家,各种藩王。明朝的藩王和藩王的后代繁衍能力极为强大,有的藩王竟然有七十几个孙子,而这样的藩王在全国不计其数,他们的子孙,有的继承了亲王的位子,有的继承了郡王的位子,没有王位的就继承辅国将军,镇国将军等各种将军,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吃干饭的越来越多,拖垮了明朝。

根据一位历史学家说,明代的一个省的藩王需要的供给,是该省每年赋税的两倍还多,国家哪里还收的上来税收养兵备边?

明成祖的时候,北京周围养了将近八十多万大军,到嘉靖朝,鞑靼侵犯古北口,围到北京城,嘉靖帝号召各地的将军来勤王,竟然只来了五六万人。如果不是鞑靼人只是喜欢抢掠,恐怕嘉靖帝要重蹈明英宗的覆辙做一回俘虏了。


西堤君


大明王朝中,周云逸和海瑞都是拼死力谏,这两人是忠臣直臣的代表,他们都没有顾及嘉靖皇帝的颜面,甚至他们都做出了有伤圣德的举动,为何两人最后的结局大相径庭呢?用简单的话说:“此一时,彼一时也”。往深处想,周云逸的死有诸多原因,太监、皇帝还有内阁,周云逸掺杂进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中,确实很难保全性命。

此时非彼时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海瑞上《治安疏》。此时,朝中严党倒台,东南沿海戚继光、俞大猷大捷,大明王朝迎来了许久未见的生机。海瑞痛陈积弊,力数皇帝过失。嘉靖皇帝先是雷霆大怒,“不要放跑了他”,海瑞被下狱问罪。事后嘉靖转念一想。海瑞说的有几番道理,嘉靖之后每日参阅海瑞的奏疏,对海瑞的忠谏愈发理解。之后,嘉靖驾崩,将海瑞留给了新君,裕王朱载垕继位,大赦天下,海瑞也被无罪释放。

海瑞之所以能全身而退,首先,源自于嘉靖皇帝在大限将至时的反省自查,嘉靖于当年十二月驾崩,此时海瑞尚在诏狱,如果嘉靖有心赐死海瑞,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其次,海瑞上治安疏时,早已决定为国而死,他买好了棺材,遣散了家奴,没有牵连任何人,更不属于任何党派。 海瑞不会沦为党争的棋子和牺牲品。此时非彼时,周云逸恰好相反。

周云逸成了冯保的棋子,是嘉靖玩弄权术的牺牲品

面对久旱无雪,钦天监周云逸上奏嘉靖皇帝,久旱无雪全因大明朝贪墨横行、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这是天象示警。这些话咋看说的是贪官污吏,实际上矛头直指嘉靖皇帝和内阁。毕竟大明的最高统治者是嘉靖,而负责政令实施的却又是内阁,更是严党。嘉靖听了,大为光火。令梃杖周云逸二十。冯保作为掌刑太监,却将周云逸打死了。首先,这是冯保揣摩圣意的结果,冯保是吕芳的义子,久居吕芳身边,耳濡目染,对嘉靖的性格有所了解。冯保看到周云逸得罪了皇帝,又得罪了严党,周云逸被杖责而死,既可以邀功于皇帝,又可以献媚于严党,这不是一石二鸟吗,于是冯保下了重手,区区二十梃杖,周云逸就被打死了。

其次,这也是嘉靖的默许导致。嘉靖深晓帝王之术,如果有意宽恕周云逸,必会暗中授意吕芳等人,随便打几下做做样子就行了,嘉靖没有表示,冯保也就心领神会了,所以周云逸也就一命呜呼了。皇帝为何这样对周云逸呢?因为周云逸不仅刺痛了嘉靖的心,也中伤了严党。此时,天象异变,稳定人心最重要。严党此时更不能处置,嘉靖还要靠严嵩等人搞钱呢。嘉靖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稳定严党,稳定人心。默许了冯保重刑伺候周云逸的行为,如果不是嘉靖默许,冯保是没有机会活命的。

我们从全盘来看,海瑞和周云逸的结局不同,盖因为时移势易。周云逸死在严党最疯狂之时,海瑞活在了严党覆没,天下基本安定之后。这是剧本的开头,也是剧本的结束,也是一出好戏。

(我是风雪梦不逝,欢迎分享关注吐槽)


风雪梦不逝


我个人认为周逸群主要是身份与海瑞的身份都不一样!首先,周逸群是钦天监的官员,而且对朝廷内阁不怎么清楚,有人借刀杀人使用了周逸群的嘴巴攻击了严党,但是就像疯狗一样乱咬一气,没有组织,没有后台,只有他一个人出来攻击严党以及其他势力,所以就被无形的力量给干掉了,也不是说皇帝要干死他周逸群,是黑暗势力要弄死他,表面上是冯保弄死了他其实冯保背后后台也许就是大太监吕方的意思。

所以周逸群只有一腔热血被朝中的势力推手无情的杀害了,也许周逸群死的太无辜了!

我们再来说说大名鼎鼎的海瑞,大家都清楚海瑞是嘉靖一朝里,乃至明朝历史中唯一一个大清官,而且官也做的比较大,为啥海瑞每次上书大骂嘉靖,昏晕无道,天天不理朝政,只知道练丹

什么都不管不问,反正是骂过很多次嘉靖皇帝,但是嘉靖顶多很生气,就是不杀他,这说明什么?说明海瑞在嘉靖皇帝眼里始终是一个清官的典范,朝廷中的一枝独秀,虽然话不好听,但是都是忠言逆耳。嘉靖是能听进入的,在剧情里海瑞被关入打牢里,这又是什么意思?嘉靖皇帝是让海瑞反省自己!嘉靖皇帝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海瑞就是朝廷里的标杆,忠臣的典范,只可树立标杆,典范,就是不能实干。

说到底周逸群是个无名小卒,但是海瑞可是声名远播的大清官,两个人不能相提并论!




北风之神529


周云逸惨死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冯保——他掌刑打死了周云逸。为什么冯保有那样的胆子?因为那个时候的他不懂朝局,嚣张跋扈,错误理解了嘉靖的意思。为了急着往上爬,他腊月二十九下毒手打死周云逸,紧接着又自己一个人跑去报祥瑞。用他干爹吕芳的话来说就是“要找死,也不是你这么个找法”。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嘉靖应该没有想让人打死周云逸的。毕竟吕芳是司礼监掌印大太监,跟随嘉靖多年,自然明白嘉靖皇帝的意思。后面嘉靖皇帝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他表示了对周云逸之死的遗憾,甚至让吕芳追究掌刑太监的责任,并让内廷出钱抚养周云逸的家人。毕竟嘉靖那么爱钱,从内廷掏钱这一点,足见他是真是觉得自己手底下的人做错事情了。

话虽如此,但是毕竟嘉靖还是廷杖了周云逸,可以说也是有责任的。很多人可能会问海瑞上《治安疏》为何没有事?海瑞上书和周云逸上书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海瑞无党无私,上书纯粹是为了嘉靖皇帝,是为了尽忠。周云逸上书完全是裕王徐阶这些人借着“天意”之名攻击严党。从这一点讲,周云逸已经介入党争了,会让嘉靖怀疑他的动机。这犯了嘉靖皇帝的大忌,所以嘉靖要廷杖周云逸以警告裕王这些人。

海瑞上书的时候,嘉靖也是异常震怒的。因为他觉得可能是有人要逼宫,想让他退位,这是他万万不能接受的。后来,负责监视百官的黄锦替海瑞解释,这确实是海瑞一个人的做法,与旁人无关。赵贞吉也站了出来,以及徐阶这些大臣的表现,使得嘉靖相信了海瑞无党无私。毕竟海瑞这个人平时无党无私,嘉靖只要冷静下来,自然能够明白海瑞背后是没有人指使的。只要嘉靖相信了这一点,其实海瑞基本上就没有危险。

最后,嘉靖发现海瑞的《治安疏》说得有道理,自己在宫里反反复复看了好久。至于如何处罚海瑞,嘉靖也不知道怎么做,于是就一直关着,直到自己驾崩。隆庆皇帝继位以后,海瑞便被放了出来。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明代的海瑞被人称作天下第一清官,他写给嘉靖皇帝的《治安疏》号称天下第一疏,古往今来,可以说独此一份。在《治安疏》中,他把嘉靖皇帝这个将严嵩、徐阶、张居正等一干高手玩的团团转的独裁者描述为:“嘉靖嘉靖,家家干净!”可奇怪的是,嘉靖皇帝这个视人命如草芥的独夫民贼最后竟然没有杀他。其实海瑞能活下来,有自己的命数在里面。

海瑞上《治安疏》的时候,嘉靖刚刚清算了严嵩集团,失去严嵩这把刀,一方面损害了自己的威信,另一方面又因为严嵩倒台之后权利真空出现,不得不重用以徐阶为代表的清流的人,这些人的崛起又进一步动摇了嘉靖的绝对权力。海瑞作为反严嵩集团的重要人物,徐阶等人于公于私都要帮海瑞。当然,光靠徐阶是靠不住的,毕竟是政客,如果看到嘉靖一定要杀海瑞,他们会尽快划分界限,所以海瑞还必须靠他自己。

海瑞清贫是出了名的,但他不是书呆子,他不仅是清官,还非常能干,所以他的名声很大,很多人都对他很欣赏。当嘉靖皇帝对海瑞动了杀心时,宦官黄锦站出来说了一段话:海瑞这个人很有名,听说他上书之前买了一口棺材,希望皇上杀了他,这样他就可以名留青史!嘉靖皇帝一听,尼玛,想利用我,别杀了,关起来!海瑞因此逃过一劫。这也算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吧,严嵩倒台的时候北京城可是有人放鞭炮庆祝的!


慕良论史


这个问题很简单,周是直接暗讽朝廷触怒天威和严党,他基本上是一个人在战斗,严党此时地位还很牢固。海瑞则不一样,他背后有人,而且是很硬的后台,那就是裕王和徐高张等清流,海瑞是他们的打手,还是很厉害的打手,因为海瑞是这个体制内唯一一个敢说自己没问题的,所以他每次遇到强手就搬出大明律法,而且说这些都是嘉靖和朝廷命我怎么样怎么样,那些贪官问题一暴露,你不惩罚他就等于给皇上泼脏水,海瑞自己很懂。从裕王生出子嗣开始,倒严就只是时间问题,海瑞搞事情时,严党已经开始松动了,海瑞负责在前线搞事情,裕王他们负责看嘉靖脸色并善后,嘉靖也明白,严党是不行了,因为裕王此时已经是不二的接班人了,而严党一开始就站在了裕王的对立面,所以嘉靖也是争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方面倒严迫在眉睫,一方面他又指着严党搞银子以弥补亏空,应对东南局势。说白了,海瑞能活着,一是后面有人,二是嘉靖默许。至于最后,海瑞直接怼嘉靖,没死,主要是海瑞名气太大,杀了他等于惹一身臭,没意义,加上自己不行了,他需要给裕王留下这把镇国利器,用来对付不听话的文官集团


laogao1992


个人观点,勿喷!周云逸的死是个意外,并非嘉靖本意,是冯保的错误,所以这个问题没意义。非要回答,就一点动机不同,周云逸是为倒严而上疏,属于党派之争,而此时严嵩对嘉靖的作用还很大,盖宫殿需要钱,打仗需要钱……国库没钱,只有严嵩能弄来钱。而海瑞是为了百姓,上疏参皇上,此时嘉靖的思想发生了大的变化,不在服用仙丹,而是服用李时珍开的药,这时嘉靖不可能杀海瑞的,杀海瑞会留下骂名,嘉靖单独审讯海瑞,我认为是为了考验海瑞,准备给浴王留一把整治官吏的利剑,并且在嘉靖听到海瑞的妻儿惨死时还上了三炷香算是彻底放心了,无牵无挂整治官吏……


价格捕手


因为周云逸那会朝局还离不开严嵩和严党,嘉靖只好教训周云逸,以敲打背后的人,到海瑞那是不除严嵩和严党已经不行了,严党误国影响根基,所以一个是替死鬼,一个只是工具而已,假如两人换下先后顺序,海瑞估计也要挂,杀海瑞以安抚严嵩为国筹钱


一念167856783


这种也是问题? 时局政局不一样!结局当然不同!


骚包叶


首先是职责不同。海瑞是文官集团箴言也是本分。擎天官属于皇权历来都是皇帝的喉舌,周云逸背叛皇帝而投靠未来的皇帝成了裕王的政治工具。背叛在历来的社会所不耻的,所以必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