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偷”走中國植物,外國人花了12年

133位攝影師,230多位植物學專家,耗時3年,足跡遍佈中國93個地區。

這串數字背後,是中國大規模拍攝植物紀錄片的首次嘗試。

這部《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一經播出,就在豆瓣拿到了9.1的高分。

植物世界看上去風平浪靜,事實上絕非如此。

它們的生活並不歲月靜好,其中兇殘的資源爭奪戰,不亞於動物之間的以命相搏。

在高原、雨林、沙漠、草原,為爭奪一隅之地,每片葉子都要投入戰鬥。

網友笑哭:這還是我認識的植物嗎, 為什麼我好像在追劇?

有些植物學會了尋求其他物種的幫助,也有些攀附在其他物種身上,爭奪生存資源。

有些被人類馴化、與人類共生,有些因為厭惡人類無窮盡的索取,開始借用基因突變,躲避人類的採摘。

還有許多植物,從中國啟程,影響了全世界。

1茶園裡的碟中諜

1610年,一種特殊的植物被荷蘭商人帶到了歐洲。

這種紅褐色的植物來自中國。

神秘的東方與神奇的植物,兩者的結合引起了西方的關注,尤其贏得了英國皇室的喜愛。

在皇室的帶動下,整個英國都認識了這來自武夷山的植物:茶葉。

不同於貴族階層,英國的底層工人們離不開茶葉的原因,並非是茶的高貴稀有,而是茶可以殺菌消毒、提神醒腦,給予他們能量和撫慰。

殺菌消毒的功能是茶葉為了抗擊真菌侵蝕,奮力進化出來的。

這種能力變成了它們風靡世界的原因,哪怕是在硝煙滾滾的戰場上,都令人難以捨棄。

在那個時期,就連英國的坦克裡都想方設法安裝了熱水機,配上了糖和牛奶,讓士兵能隨時喝到熱茶。

茶葉流行後,問題又來了。

英國社會各階層對茶葉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從中國進口茶葉的昂貴价格,讓他們望而卻步。

他們迫切需要更廉價的茶。

19世紀四十年代,英國植物間諜羅伯特·福瓊受命前往中國,蒐集優質茶種。

他裝扮成中國人的模樣,多次秘密潛入中國,最終帶走了兩千株茶苗,一萬七千多顆種子。

這些茶苗和種子漂洋過海,到達了喜馬拉雅山那一面的印度。

接納它們的地方叫做大吉嶺,如今這裡已經是全球三大著名紅茶產地之一。

與中國的人工製茶不同,在當時,印度的製茶業,已經成為了工業生產的一部分。

從種植到製作過程的工業化,造就了更大規模的產量和更低廉的價格。

就這樣,印度的成功嘗試,讓茶的製作在全球流傳開來,茶包的價格也隨之降低到極點。

現在,英國的路邊餐車出售的杯裝茶,一杯只要幾塊錢。

茶樹這種沒有甘甜果實、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植物,如今已經影響著60多個國家的經濟,伴隨30億人口的生活。

茶葉從中國的茶園裡出發,帶著清香,征服了世界。

2中國深山裡走出的新西蘭國果

英國人看上的中國植物,不止有茶樹。

100年前,中國長江流域,一個海拔1700多米的叢林中,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採集到了獼猴桃的藤蔓。

前後12年的時間裡,威爾遜曾四次走入中國大陸。

他在中國採集了整整65000多份植物標本,讓1500多種中國本土園藝植物引種到歐美各地。

這次對獼猴桃的採集,卻讓威爾遜遭遇了滑鐵盧。

他將種子寄回英國後,長出的藤蔓怎麼也不結果子,空有藤蔓卻沒有獼猴桃。

這一次的引種很顯然失敗了。

原因很簡單,威爾遜沒有發現:獼猴桃是雌雄異株植物。

也就是說,每根藤蔓有自己獨特的性別,分工明確:只有雄性植株會攜帶花粉,只有雌性植株會結果繁衍,二者缺一不可。

威爾遜帶走的種子,培育出的藤蔓恰巧全是雄株,自然完全沒有結果的可能性。

他的嘗試失敗了,可另一個與獼猴桃相遇的人卻遠比他幸運。

新西蘭女教師伊莎貝爾也嚐到了這種美味的果子,把它的種子帶到了新西蘭。

1904年,這一把獼猴桃種子被交給了當地的果農,開始了新西蘭種植獼猴桃的歷史。

幸運眷顧了新西蘭,獼猴桃的種子生出了一株雄株,兩株雌株。

到達新西蘭六年後,跨越重洋來到南半球的獼猴桃,終於結出了第一批果實。

當時它被稱為“中國鵝莓”。

獼猴桃就這樣在南半球開始了自己的新生。

獼猴桃產業在新西蘭快速發展,為了挑選、培育出符合不同人群口感的獼猴桃,科學家們付出了大量的精力。

比如,他們把參與實驗的消費者帶入到一個充斥著昏紅燈光的房間,用紅色的燈光減除不同獼猴桃之間的色差,讓人們不會因為外觀影響評價。

研究人員還用隨機數字標記獼猴桃,避免消費者通過標號順序猜測優劣。

這一場研究中最用心的設計是:這些消費者都是剛剛從外地搬來的人,口味還沒有被當地的獼猴桃影響。

經過這樣不斷的馴化和改良,南半球的獼猴桃有了多層次的酸甜口感。

如今,獼猴桃已經成為了新西蘭的國果,遠銷世界59個國家和地區。

在某種意義上,這個中國大山深處走出的野果,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3只有中國,保護了這孤獨的植物

在自然界,有一種孤獨的植物,和大熊貓一樣,是中國特有物種。

它是裸子植物銀杏門的唯一現存物種,和它同門的其他植物均已滅絕。

這麼說有些難以理解,這樣的狀況如果發生在人類身上,相當於世界上除了人類,所有的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等都全部滅絕。

世界上唯一的一把扇形樹葉,是銀杏孤獨又完美的代言。

銀杏在各個國家都非常受歡迎,是德、法、美銷量最高的本草,它的種子不僅可以食用,是日本廣受歡迎的食品之一,還可以在咳喘時有效改善病痛。

今天我們還能得到銀杏的治癒,實屬不易。

銀杏如今遍佈世界,可它們無一例外,都來自同一個地方:中國。

銀杏的壽命長至恐龍時代,在地球上已經存活了2億年之久。

它為生存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活出了以新換舊的能力。

蒼老的銀杏枝幹旁邊會不斷長出來生機勃勃的新枝幹,新枝幹會代替老枝幹,繼續存活在世界上。

日積月累,那一棵銀杏樹就變成了一片銀杏樹,從外面的枝幹完全看不出來它們共享著同一個根系和基因。

除了生出新的枝幹,在極端的情況下,銀杏的根還能伸出地面,逆行生長。

這座中空的大樹曾擁有粗壯的身軀,直到有一天閃電劈到了這棵銀杏身上,奪去了它的主幹。

只剩下奄奄一息的外殼,裂成幾瓣,堪堪站穩在地面上。

過去的幾千年間,它奮力生長出的粗壯枝幹,如今蕩然無存,只留下了木屋大小的空蕩。

它仍然沒有放棄生命,在自己殘缺破敗的樹枝上,生長出了許多樹瘤。

向死而生,這些樹瘤從古老的枝幹出發,垂落觸碰到地面,逆向生長出根系,重新開枝散葉。

不只擁有能夠重生的枝幹和根系,銀杏還將自己武裝到了每一片葉子。

銀杏葉內演化出了多達170多種有毒物質,動物一旦誤食,就有中毒的風險。

銀杏動用身上所有組織頑強求生,打敗了時間和距離,頑強存活了近1.6億年,曾在北半球廣泛分佈,卻差點沒熬過第四紀冰期的寒冷。

第四紀冰期,地球開始大幅度降溫,四季寒徹,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大陸被冰雪覆蓋,大片森林消失,大量生物死亡。

全世界的銀杏和銀杏近親在那場寒流之中整片整片地滅絕。

當冰期降臨,整個地球上,只有一方天地護住了銀杏,成為了這一古老生物的避難所。

那就是中國。

它的崇山峻嶺,阻擋了北方大陸冰蓋的破壞,幫銀杏擋住了寒流。

隨後,華夏民族出現在這片土地,銀杏及其種子的治癒力量被先民們發現,銀杏便從大家的房前屋後出發,重新遍佈了全世界。

地球上有大約三十萬種植物,近十分之一生長在中國。

這三萬五千種中國植物不斷塑造著中華文明,豐富著世界文明的色彩。

我們跟著鏡頭去到高原、雨林、沙漠、草原,看到一棵茶苗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看到一種雜草變成人類賴以生存的稻田,看到銀杏小巧的果實治癒了世界,看到花朵把大千世界裝點。

從陣陣松濤,片片綠蔭,到半絲半縷,一粥一飯。我們一直被植物環繞,享受著植物的恩賜。

學會與植物相處,是人類對未來最好的期許。

就像本片導演李成才所說:“只有真的瞭解了植物,才能知道世界的豐富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