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多規合一”對接深圳

松山湖高新區不僅科技實力強勁,而且充滿創新活力。

記者昨日從松山湖高新區獲悉,《東莞市松山湖功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指引(2020-2035年)及各鎮(園)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正式對外發布,這一規劃編制工作也隨即啟動,內容包含5個專題在內的一大總規指引、10個鎮(園)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及一套數據庫,預計今年(2020年)年底完成鎮(園)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成果整合,並進入審議報批階段。整體側重多規合一,以打造多中心組團式空間結構和創新引領下的深莞空間佈局結構,從而高標準加強與深圳對接,進一步下活松山湖功能區“這盤大棋”。

通訊員松湖

化解各類規劃導致的歷史包袱

松山湖功能區(含1園9鎮)作為重點探索平臺,為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迫切需要在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佈局上加強與深圳的規劃銜接,需要一份高瞻遠矚、內容厚重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引領和保障深莞合作不斷深化。

因此松山湖功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編制,就是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從而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著力化解過去各類規劃原因導致的歷史包袱,使松山湖功能區成為“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建設的先行區和排頭兵。

松山湖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歐陽南江表示,松山湖功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是把握“三區”疊加機遇,松山湖功能區支撐東莞建設“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重大抓手。必須抓住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這一機會,“堅持高標準規劃,充分考慮時代性,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集約節約、立體開發的理念”,探索建立生態保護跨鎮補償機制,強化規劃對山水生態空間、城市發展空間、公共生活空間佈局的統籌,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佈局,著力化解過去各種原因遺留下來的歷史包袱,切實以空間治理方式的轉變助推城市品質提升。

打造多中心組團式空間結構

根據《工作方案》,本次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重點內容,具體分為“總-分-總”三大部分。第一個“總”是指總體上形成1個功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指引(含5個專題),“分”是指10個鎮(園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最後一個“總”是總體上形成成果與統一數據庫,最終成為“1+10+1”的整套工作內容體系。

如就發展願景及總體空間戰略專題研究而言,松山湖功能區將與周邊深莞惠及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廣州南沙科學城片區等,特別是對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共建國家科學中心進行協同研究,重點分析創新引領下的深莞空間佈局結構。而重大市政基礎設施及韌性安全專題研究方面,將探索各類市政基礎設施區域協同共建共享發展新模式,通過與三區三線、城市建設用地相協調,提出高壓電力、高壓燃氣、輸水主幹管等重大市政基礎設施廊道控制方案,打造區域市政基礎設施一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