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姐如母,不负母亲临终托孤;姐弟相依一生,终于“白头偕老”

大家对要不要二胎,老大几岁生二胎,或者老大10几岁了,是不是年龄差距太大,不适合再生了,有着诸多纠结考虑。

我家是双胞胎,一次直接来了俩,也就没啥好纠结的了。其实我也假想过很多次:如果头胎是一个,我会不会要二胎。

说2个真实故事,看能不能给犹豫如何选择中的你,一点点参考吧。


第一个故事的开端

同事小雨姐36岁那年,怀了二胎。当时大宝12岁,正赶上小升初,双休日带着大宝四处报班,参加本地“四大名校”民办初中校区招生考试。平时上班都已经是腰酸背痛了。

小雨姐22岁扯结婚证,23岁办婚宴,24岁生下老大。她是独生女,老公家里有兄弟,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时,她已经36了。也是运气好,备孕2个月就怀上了。

她执着于要二胎,是因为自己母亲已去世,父亲找了老伴,在其他城市。表姊妹都在外地。她怕自己大宝将来也会和她一样孤单,没人打商量,没人说话

。她老公本来有兄弟的,也就觉得有姊妹挺好的。

她说自己怀一胎时,真的跟玩一样。孕7个月时,陪她妈妈买菜(那时她妈妈还在世),遇到一个贼偷了她妈妈的的手机。她还追过去,抓到贼抢回手机了,只是吓坏了旁边的她的妈妈。

二胎早期很晚才看到胎芽胎心,又见红,孕吐好厉害;上班全身乏力,困;孕晚期才发现现在的产检项目真的多,胎心监测都要一周一次。不是老公可以溜号陪去产检,真不知道怎么搞定。

孕期的不易,或许只是二孩家庭考验的开始。后期是更苦还是更甜呢?

第二个故事

我爷爷小时候是他大姐带大的,比他大16岁。爷爷是龙凤胎,出生时只保住了他,自小体弱,我太奶奶没多久去世了。后来我太爷爷找了个新老婆,新老婆容不下家里唯一的男孩,也皮吧,就把他送去了尼姑庵。

爷爷身体一直不好,可能早产双胞胎缘故,村上的都说他也活不长。

家里多了新的女主人后,爷爷就完全只有他大姐管他顾他了,送衣送食,浆洗缝补。大姑奶奶这么尽心,也是因为母亲对她自小的教育和临终前的托付。我大姑奶奶想法搞到一个读书的资格,让爷爷去读书,虽然是顶替别人的。

爷爷也就从一个放牛娃,靠着知识改变命运,一步步走出了那个深山的小池塘,走到了村里人不敢想象的位置,光耀门楣地回家乡。
后来,大姑奶35岁就守寡了,一人带3孩子,给别人家做保姆赚钱。爷爷开始发工资起,就不让大姑奶奶去打工了;3个侄儿侄女,爷爷也一直抚养到大学毕业,全读了大学;我爸他们姊妹几个还没全读大学,当然也和大姑奶奶奶家子女自身求学也上进有关。
我奶奶也很好,养着我大姑奶奶和她3个儿女,还照顾着几乎没管过我爷爷的后妈,从无怨言,尽心尽力。
再后来,我们这种孙辈出生了。

我只记得小时候大姑奶奶总在爷爷家,一住就是大半年。
大姑奶奶在儿子、孙子家住不惯,还是和亲弟弟、弟媳妇相处最舒服,毕竟也一起住了大半辈子。
我爷爷去世前,只有2点要求:
第一,葬礼一切从简,不准告诉至亲以外任何人,不准收一分人情费(他自己单位的不准收,子女、孙辈单位和亲戚的全不准收),葬礼过后再发讣告;
第二,把我葬在我大姐姐那个陵园里,想和她做个伴,她一个人太孤单了。
爷爷和大姑奶奶,大半辈子姐弟情,弥足珍贵。

第一个故事的续篇

第一个故事中的小雨姐,现在小宝4岁了,上幼儿园了。大宝学习自觉,成绩一直拔尖,课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带妹妹玩。俩姊妹感情非常好。虽然大宝也会嫉妒妹妹,悄悄告诉妈妈:“有时候我也会偷偷打几下妹妹,但是之后我又会后悔。妹妹还小,妈妈也爱我的,妈妈也告诉我:我们是亲姊妹,最亲最亲的人。”

当时二胎出生,月子里,小雨姐是请了个月嫂照顾,请了个保姆做饭菜。之后就全是自己来,夫妻是双职工,公婆也70多了,没法看下孩子。请了阿姨带小宝到2岁,送托管。但每天下班回来也得自己做饭菜,得哄睡小宝,得给大宝检查作业。

大宝的学校老师要求家长:让学生写作业时开着房门(为了避免学生偷偷干别的)。小雨姐委屈地说:“我家开着房门,妹妹会去骚扰姐姐,要抱出来若干次。”老师只得说:“你家特殊情况除外。”从这小事件,就足以看出,每天他们夫妻需要应对多少次类似的鸡飞狗跳。

但是,我想小雨姐夫妻从没有后悔过自己选择吧。周末一家四口出外玩耍,或者只是在小区楼下玩一玩,从她发圈的视频里,都可以感到溢出屏幕的幸福和笑颜。

结语

是不是要二胎,对家庭经济情况、父母身体状况(尤其是母亲),需要诸多考虑。

比如我家是双胞胎,2个亲戚家2个孩子相隔2岁以内,2个亲戚家是“精”养1个孩子,都是一种选择。选择前考虑清,选择后就不要再回头或者想着后悔了:“要是当初生2个就好了”,“要是当初不生老二就好了”,“要是晚几年生老二就好了”。

不管家里几个孩子,重要的是父母好好培养和陪伴。二孩家庭,不管年岁相差多少,兄弟姊妹情谊是重是轻,也在于父母能否对孩子自幼循循善诱、能否一碗水端平不丢公正吧。血缘至亲之人,将来,也能有个伴吧。

2岁双胞胎男孩家庭,爸妈说故事,轻松趣味育儿,家庭共同成长。

爸爸IT男,项目管理师,善于筛选育儿知识,去伪存真;妈妈人力资源管理师,曾经职场,如今全职,一定最懂你的心。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