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和固定利率,究竟选哪个?


自2020年3月1日起,商业银行启动了存量贷款利率转换,LPR和固定利率只能选择一种。这个其实对于有大量贷款的“房贷一族”影响很大,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不予理睬。那么究竟是选择LPR加点还是选择固定利率呢?我觉得对于普通老百姓,首先要弄明白一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LPR?在未来,LPR加点形成的利率与固定利率比较,那个预期更低?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是LPR?LPR的计算方法是由18家银行共同报价,去掉一个最高价和一个最低价,最后算术平均得出,每月20日重新报价一次。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LPR的利率是浮动、更市场化的利率机制。

第二个问题,如何去预期未来LPR的走势?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弄清楚LPR水平归根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有人可能会说,概念里不是说的很清楚吗?由18家商业银行报价决定的。那么又是什么决定商业银行的LPR报价呢?

商业银行的LPR报价是由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决定的。要弄清楚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我们就要去拆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用于向借贷人发放的贷款的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储户存款、央行的借款和同业拆借。

储户存款比较好理解,目前存款的利率已经非常低了,有做存款理财的朋友就知道。央行的借款,怎么理解?有些朋友可能不太明白国内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商业银行会经常向央行借款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MLF(中期借贷便利)、SLF(常备借贷便利)等等。所以MLF的利率降低,其实就是央行变相降息。在国内利率市场化机制的路上,以后我们可能很难在看到央行宣布降低基准利率,但是会看到频繁的调整MLF等的LPR报价。第三个是同业拆借,这个好理解,就是银行之间互相借钱,甲银行借给乙银行的钱的利率水平肯定也是由自己的资金成本决定的,如果储户存款利率下降、央行借款利率下降,相应的同业拆借利率也会随之下调。

可以明确的说,LPR开启了中国利率市场化迈入的重要一步。那么未来的LPR走势究竟会如何?

要判断这个趋势,我们要先去看看世界发展的大背景。每每经济发展放缓的时候,开启量化宽松成为了各个国家的必选道路,起码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来解决经济增长放缓或是危机。

目前全球经济发展大背景是需求萎缩,经济进入下行周期,这不得不使得各国又开始走向“放水”的老路子上来了,可以很明确说全球新一轮的量化宽松已经开启。从2019年开始,从发达国家到发展国家,美联储到澳大利亚央行、再到印度央行,几十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央行都开始走向“印钱”刺激经济的道路。

对于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世界经紧密相连的情况下,其他国家宽松,我们肯定也会随之宽松,不然就亏大了(国际经济学有解释,这里就不作分析)。中国央行自从去年11月以来也有一些动作:

2019年11月5日,央妈续做到期麻辣粉(MLF)时,利率由3.3%下调至3.25%;

2019年11月18日,央妈开展18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2.55%下调至2.50%;

2019年11月19日,财政部、央行开展5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期限为1个月,中标利率降至3.18%,比上一次中标利率低2个基点;

2019年11月20日,1年期LPR为4.15%,较前次下降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为4.80%;

2020年1月20日,1年期LPR为4.15%,5年期以上LPR为4.80%;

2020年2月17日,央行开展了1年期MLF利率3.15%,应该说是大幅下调!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加上本次的黑天鹅事件影响,利率下行是大势所趋,而且低利率一向就像是有瘾的“药”,一旦降下来就比较难以上去,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程度越来越深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化利率一旦开启,也很难走回头路。我们可以看看一些发达国家在市场化利率下,最终形成利率水平是多少?

香港0.3%、日本-0.1%,英国0.75%,澳洲0.75%,瑞士-0.75%,加拿大1.75%,美联储1.5-1.75%,欧洲0%。

我认为,从东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率走势来看,未来中国的利率持续走低是大概率事件。初步计算一下,5年期LPR降低到3%,对于贷款周期为30年的300万贷款,每个月减少的按揭3000多元,30年下来就是100多万,对于普通人来说赚这些钱并不容易

因此,到底是选择LPR加点还是选择固定利率就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