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喜欢安静的人,愿意独立思考的人,最欠缺的是什么?

动感超人


喜欢安静,独立思考的人,内心深处应该是安宁的,敢于直视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爱好什么,需要什么,不盲目追求,不自甘堕落,内心是强大的,心灵是畅快的,心胸是宽阔的,稳而生定,定而能静,静而生慧,做一个内心安静且能独立思考的人……若是能遇到一个趣味相投,心灵相知,三观相合谈得来的好朋友,便是最好!


一抹書香


喜欢孤独安静的人,必须要有工作收入,养家糊口。

喜欢孤独安静的人一般爱读书,逐磨事情,有自己的爱好,一个人做自己的事不感到寂寞。

孤独安静的人,只有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才感到世界是属于自己的,才能自由自在,想自己的,做自己的,有人在你身边反倒不自在,你要为他考虑,应酬他的说话,做事,为他效力,甚至不定还会弄出点什么麻烦事来,缠住你。有好事的人一般不会主动和你在一起。

孤独安静的人时间充实丰富,精神上应该不缺什么,物质上能够自给自足就够了,多求安乐少求财,是孤独安静的人最好的人生态度。

孤独安静的人不喜欢社交,对人情世故生疏,对做生日,买卖没有奢望,经济欠缺门路,在生活方方面面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的,遇到上学,求医,求人等实际问题,还是会感到为难的。

不过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文明,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人们生活独立性越来越强,就不需要什么""关系""了,社会对孤独安静的人越来越有利,比那些没有人陪,没有酒陪,不打麻将不能生活的人会更自在安乐。


申建武


在人类学研究中,有一个名词——塔斯马尼亚岛效应或者说 塔斯马尼亚岛逆向演化

最可怕的不是孤独,而是封闭让他们陷入了文明的退化。人自闭也是一样 没有什么深山老林会出现绝世高手 人类文明就是在不断交流中演化升级

我觉得任何成熟的决策都不是闭门造车,自己主观臆断出来的。必须要经过广泛的调查。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一个人拥有独立思考意识。的确非常重要。但是一个独处的人是狭隘的。只能做到自己内心的平静,和所谓的佛系。而且。这是一种人格的缺陷。人是群体社会主义。个体一定要融入到集体中去。这个世界分分秒秒都在变化。必须要了解趋势。顺应趋势。否则就要被时代淘汰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我认为那样的人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脱离了。社会群体的人。就会被淘汰

塔斯马尼亚,是南半球的一个小岛。

它与澳洲隔着两百公里宽的巴斯海峡,其面积是台湾省的1.87倍。

而塔斯马尼亚人,则是地球近代史上最孤独的族群之一。

但最可怕的不是孤独,而是封闭让他们陷入了文明的退化。

而塔斯马尼亚效应还有个别称,叫作塔斯马尼亚岛逆向演化(tasmanian devolution,其中devolution是evolution反义词)。

发生在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几万年文明“逆演化”历史,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警示。

考古证据显示,人类至少是在6.5万年前第一次踏上澳洲。

尽管在今日看来澳洲是遥不可及的,但在冰期的时候海平面有所下降,两地距离并不远。

虽然不能徒步走到澳洲,但靠着中间大量可作中继站的岛屿,人类只须简单的浮伐就可以渡过。

而到达澳洲后,澳洲土著的祖先就穿过巴斯平原的陆桥到达塔斯马尼亚。

至少在4.2万年前,塔斯马尼亚上就已经有人类的足迹了。

那时候,塔斯马尼亚还与澳洲大陆相连,两地人类还有联系。

但大约在一万年前,海平面的快速升起就使巴斯平原变成了巴斯海峡。

当时,这两个大陆的族群都还没有造出能横渡巴斯海峡的水运工具。

茫茫海水,将塔斯马尼亚与澳洲大陆的日常联系彻底切断。

在塔斯马尼亚海岸线和维多利亚海岸线显示出的一些人类考古学遗迹

于是,塔斯马尼亚岛的几千人至上万人就像完全被隔绝,孤独地活在世界上。

从这个角度看上去,塔斯马尼亚岛就是一片世外桃源,没什么不好的。

岛上丰富的物资,保证所有人丰衣足食是绰绰有余的。

但当欧洲白人第一次登上塔斯马尼亚岛时,他们都被当地土著落后的生活惊呆了。

塔斯马尼亚人,过着的竟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生活。

1802年绘制的塔斯马尼亚妇女

我们会根据一些特征来评估一个族群的文明水平的程度,例如服装、工具和武器的复杂性等。

当时的塔斯马尼亚人,已经了失去制作最基础的工具的技能。

就是最简单的,将坚硬的石头或兽骨绑在木质把手上制成矛、箭、或斧头等工具,他们都不会。

要知道,这些基础工具,其他早在地球上消失的人属都已经玩得很溜了。

不说尼安德特人了,就是脑袋比咱们小一倍的佛洛里斯人(也叫小矮人)都早在9万年前就学会这些技能了。

佛洛里斯人与智人头骨大小对比

而塔斯马尼亚人,是堂堂智人。

要知道,智人作为地球霸主现已登上月球,我们打造的探索装置更是飞出了太阳系。

但被孤立的塔斯马尼亚人仿佛活在另一个平行宇宙,就连最基础的工具都不会用。

如果硬是评估的话,塔斯马尼亚人的技术比旧石器时代还要落后。

最先进的武器和工具,只有木制的长矛、石头和投掷棒罢了。

塔斯马尼亚石器

当时,已经拥有丰富殖民经验的欧洲人,都为塔斯马尼亚人的落后而惊讶。

后来欧洲人一度认为,这是一种极其原始的族群,或处于猿类到人类之间的过渡阶段。

但是他们在外貌上,和我们又是如此的相似。

在后续一百多年考古发掘中,人类也揭露出了一个更惊人的事实。

塔斯马尼亚人

在过去,塔斯马尼亚人的技术水平,其实与澳大利亚土著是一致的。

他们的科技树一开始不但没有点歪,而且还处于较高的起点了,拥有先进的狩猎与捕鱼技术。

但在隔绝的一万年里,塔斯马尼亚人就已忘记了他们祖先们都会的大部分技术和知识。

而考古线索的也显示,这些工具和技术是一步步被丢弃的。

每隔一段时间,在塔斯马尼亚人这个小群体中就会有一些技能消失。

塔斯马尼亚男人

欧洲殖民首次见到这个族群时,他们基本上已经不会穿衣服了。

但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塔斯马尼亚人在过去是穿得很暖和的。

因为在一万多年前,这里的气候比现在要寒冷得多,岛上较湿润的部分都是常年冰封的。

本来,塔斯马尼亚人也会使用骨制工具的,如骨钩、缝纫用的骨针等。

但很可惜,这些技术到后来统统都失传了,没人再去缝制衣服。

所以现在的情况就变成了,塔斯马尼亚人夏天选择赤裸。

到了冬天,他们也只是披着简单的沙袋鼠皮,再用碎的兽皮绑紧。

就算是特别严寒的时候,他们也只是在暴露的皮肤处涂点动物油脂就了事。

塔斯马尼亚岛四面环海,海产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但在考古证据却显示,大约在5000年前塔斯马尼亚人捕鱼的频率就开始降低了。

到了3800年前,他们就彻底停止了捕鱼这项活动。

而与捕鱼相关的工具,如渔网、鱼叉、鱼钩等工具也随之消失。

在众多的海洋生物中,塔斯马尼亚人只会拾点沿海的甲壳类动物为食。

859年的塔斯马尼亚群体

从此,他们过上了更加原始的采集狩猎生活,四五个家庭为单位地相依为命。

到西方人登上岛屿时,大约有4000塔斯马尼亚人生活在岛上。

很难想象,他们居然能放弃营养如此丰富的鱼类。

有许多记录都显示,当塔斯马尼亚人第一次看到欧洲人捕鱼时,他们就显露出了异常惊奇的神情。

而以上所有的技术与工具,在离塔斯马尼亚岛不远处的澳洲大陆上依然都在沿用。

此外,澳洲土著还要先进和丰富得多,让人眼花缭乱。

不过幸好,塔斯马尼亚人还未丢失生火这一最重要的技能。

不然,他们连挤进旧石器时代的资格都彻底丧失。

19世纪60年年代,最后四位塔斯马尼亚原住民

但回过头来看,塔斯马尼亚人的外貌和心智与现代人都是相差无几的。

当欧洲人到来时,他们很热切地进入了快速学习的模式,并接受了许多先进的技术。

只是很可惜,他们最终还是不敌欧洲殖民的屠杀和带来的病菌。

现在,已经不存在纯种的塔斯马尼亚人了。

当时的塔斯马尼亚人落后得太多了。

在欧洲白人看来,这甚至都算不上战争,完全是一个高级文明对另一个低级文明的碾压。

最后一位塔斯马尼亚土著

从塔斯马尼亚岛的案例看来,世外可能并不存在桃源,反而是一场文明退化的灾难。

没有人知道在塔斯马尼亚到上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文明就是这样一点点丢失的。

考古学家里斯·琼斯便形容道,这是一个“对思维进行慢性扼杀”的案例。

而在人类学研究中,这种因环境封闭、人口规模太小而无法传承现有技术与文明的现象,则被称为“塔斯马尼亚效应”。

不过,塔斯马尼亚岛上的文明退化绝非孤例。

在20世纪以来,科学家就发现在许多独立的岛屿上,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些技术失传。

而从化石记录看来,地球上的人类文明失败率是惊人的。

“失落的文明”是个经久不衰的迷人概念。

理论上看来,几百人足够延续人类香火。但遗失而孤立的文明,几乎注定只有日渐退化到衰亡的结果。

我们知道,人类的认知能力表现在社会学习上,每一个人都是模仿高手。

新技术是不可预测的,就集体而言,更庞大的群体产生新技术的次数会更多。

这些新的技术和知识,又可以通过模仿这一行为模式散布到整个族群。

所以在有限规模的社会中,就很可能存在着一个文明发展的上限。

这不禁让人有一个更细思恐极的脑洞——地球何尝不是一座宇宙中的塔斯马尼亚岛。

生活在地球孤岛上,人类文明或许也有一天会达到极限。




人民的霸霸


安静的思考问题或者是爱好安静的人们最好的休闲,或者说是一些人毕生追求的境界。

有人以为是性格使然,有人认为是逃避烦扰,有人明白这是在积蓄力量,有人断定这是自己的使命、毕生的追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和许许多多的事情一样没有定论,人人却有自己心里认可的定义。

眼界的限制,当下的紧迫总是规定影响人们的思维思考。大多数的人思考问题的时候,欠缺的是眼光,明显的路线,辩证的选择,具体的实证。

于世界的定义,自己心里有或者没有是智慧的分水岭。

有自己的定义,而且有自己的模型,即使不是太全面,常常会口出惊人之言,让人连称高手在民间。

遵守自己模型,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运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或者成为老学究,大道理一桶却不实用,或者是世界的两面神,可以明白事物的前因后果,于现实生活却无可奈何,或者不是社会的主流,利用人们的避凶化吉的美好愿望成为封建迷信,或者成为知识的主人,为社会进步奉献自己的力量。

现代科学,在成为一门的学科时候必然有其学科模型,分析模式,运用方法。有很多人说学习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就是因为他们抓住这些。他们很轻松的抓住事物的要点,迅速形成一个路线,一个思维导图,一个体系结构。当你在迷惑,碰壁的时候,他们却在轻轻松松的运用这些条条框框。于你是阻碍的原因,于人家却是绝对正确的道理。

不是故意故弄玄虚拔高所谓悟的说法。在具体看得见,听到的,意识到的世界形象之上,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理论,科学。都是学科是如此的众多,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不可能全部掌握的。我们必须想办法总结刻画简单这些科学,以从总体上认识,整体上把握,方向上明晰,条理上清楚。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事物循环往复式的进步,正是人类进步的路途。

这样就像是一个概论,中间的部分粗大,是我们已经了解证明,可以反复拿来应用的部分。两头小,是源头活水性质的模型,概括,简化,另一个就是贴近实际实践的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或许,这就是渐悟与顿悟的一种解释。
具体与宏观是我们所有行动,思考都要面临方向性选择。

在理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非常明了。而在实际运用时,因为各种各样的顾忌,背景,妥协,受让,避嫌,性格等等因素,事物常常纠缠不清了。非局中人是难以体会当时的情形的。

这时候,安静的思考,在某种意义上真的是一种享受,一种安闲,一个世外桃源。

大的结论经验,在思想上心理上积极主动进取,要变小,要举重若轻,大事化成小事做。小的经验实证,在心里占领一席之地不能遗漏,要捉住一点不及其余,要小事当做大事做,要举轻若重。

由此,我们才可以马马虎虎称之为有一定的眼光,是一个迷迷瞪瞪的觉者。
对立统一法则,矛盾分析,一分为二这是所有哲学派别都公认的原则。


没有精力去讨论其位置,第几性的问题。我们的目光集中于怎样运用,炉火纯青,游刃有余,鬼斧神工,羚羊挂角,天外飞仙,无间可寻,毫无ps的痕迹。

《周易》中的杂卦就是对立统一法则于这个世界详细的矛盾分类和描写。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则是形象生动的刻画了对立统一法则的具体运动和应用。当别人还在迷惑不解的时候,我们已经在熟练引用,技巧提升,入微入骨的解决问题了。

笨鸟先飞,有成绩的人往往都是这样。富人大部分也在此列。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目的,正是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于一个个具体的事情,是正确的做法。然引之以全体却是失误。正所谓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具体问题灵活机动的进步代替不了正规的方法论,解决方案与科学。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是易经,中国古代的学科划分也是依照易经。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消失了,有些作为我们的文明传承下来,不断的丰润圆满,成为我们的骄傲,成为炎黄子孙的标记。

其代表性分类,墨家的显学,儒家的隐学,佛家的因果,道家的无为。

当历史的脚步走在近代史上的时候,墨家学说的没落造成的后果终于显露出来了。百年屈辱,百年磨难,百年抗争,才有了我们伟大人们共和国。

思考问题,除去眼界的广度、深度以及事例的实证,偏执于一隅,是较为常见的陷阱与业障。

就像是一个战役的指挥员必然要明白战略上前途和方向,一个战斗指挥员要达成战役的进展和企图,虽然常常不起太大的作用,但却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超越时代的风流人物,必然在这个时代缺失处显现别具一格的风景。而他们的缺失就是这个时代的历史遗憾。

分析问题,从各个方面寻求经验教训,寻找答案,最好是多方论证,小心取证,形成初步的结论。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正确性,是在历史,整体,世界观,方法论的框架里,以可以验证复盘公式化的规则,逻辑,以对于时机,机会,偶然情况的停留的把握,为双腿而前行的。体现在,各个时期的组织构成,政治协商,政策指导,军事学说,社会导向,科学水平,工程运用,社会需求,小集团利益,阶层分工,社会地位,个人性格,社会立场,个人能力,个人感情,个人进步等等构成的个体行为模式。

个人的习惯,立场,习气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判断,应该是有一定的道理。

长到老,学到老,一天不学不算巧。思考问题,尽量不要做无用功,思考已经解决的科学技术,思考别人的专利技术,不是自己专门领域的专业问题。

思考问题,要遵循形式逻辑,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思考问题,要遵循辩证逻辑,不放过一个问题,不冤枉一个因素。

思考问题,要明显化,图像化,可视化。这是思考动作技术的要求。思想来思想去,把自己都搞糊涂了,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是心不静,停不下,立不住。

思考问题必然要突出重点。必然要简洁问题,主张,表格化,提纲挈领的找出来自己的底线。

思考的结束,必然是寻求各种对应的方法,以底线为参照,达成不同的实际允许的效果。


用户7106414231272


一个喜欢长时间安静,享受孤独的人,最可怕之处,就是无法合群,无法适应众多场合。他独自安静时,心如磐石,如如不动,但遇到一个人多的场合,就无法安闲自如,内心会被环境牵制,无法自我,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一个真正修禅定功夫的人,不是深居大院,整天打坐入定,而是应该深入红尘,在不同场合中,锻炼心性!


泽仁德喜


任何一种性情,有优必有弊!

一个喜欢安静,愿意独立思考的人,缺的就是要多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大众,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经验、教条出发,去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探寻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

我国多数文化人,包括所谓的公知,缺的就是这种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


探索者Kcarl


毫无疑问,是执行力!

一个喜欢安静、喜欢思考的人,是一个有格局,思维开阔,眼光长远的人。但是这样的人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执行力差,喜欢游离于规则之外,不愿意受规则束缚。因此,这样的人更适合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如果在职场,则需要经历很多磨难。


华哥夜谈


一个喜欢安静的人,愿意独立思考的人,最缺少的是一盒香烟,一盒火柴或者一个打火机,伟人毛主席就是这样。


东西南北花


一个喜欢安静的人,愿意独立思考的人,最欠缺你这种专门研究人的精神。一个喜欢安静和独立思考的人,一定各方面优秀,同时又具有定力的人,在当今时代不被一切所左右的人,一定是行人所不能行,忍别人所不能忍的高人,即是人才也是奇才人间少有,遇到请珍惜曰后必有大用!


一生平安168168168168


是人群,是与人合作的群,还有纯粹的快乐吧!

喜欢宁静,喜欢独立思考,不代表你时时刻刻都在安静的环境中,不代表事事都能靠独立思考所能解决!人群里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人,思维不同的人,视角不同的人,他们会在你独立思考中无法找到答案正迷茫着,找不到出口时帮你走出迷宫,让你茅塞顿开!

一个人的城堡不能承载太多的精彩,众志成城的世界才会有美妙绝伦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