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构的庙号是“高宗”而不是“世祖”?

九-王子


庙号,是用来祭祀供奉的。

西周时所谓:““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这种祭祀礼仪是一种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虽然周礼式微以后,但历代王朝为了维护儒教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在隋朝以前,庙号的主要作用还是祭祀,还没有因为谥号越来越长的缘故,起到帝王盖棺定论的功用。所以隋以前的时代,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的,

一开始.每个皇帝都有属于自己的家庙祭祀,但显然数代之后,这个家庙就会越来越多,所以就需要“祧”,而所谓的“祧”,就是指将历代帝王们合并到祧庙祭祀,不再在太庙祭祀。

所以并不是所有皇帝能够进入太庙的。西汉时,有庙号的人也只有四个人而已。

刘秀的庙号是怎么来的?

到了东汉,刘秀也是汉高祖的苗裔,所以建武元年,刘秀在洛阳立庙祭祀高祖、文帝、武帝三位西汉皇帝,另外把从自己往上数的四代供奉进去。但因为儒学尊重正统,既然东汉宣称继承的是西汉,那么就应该祭祀西汉的四位皇帝,而不是祭祀自己的四代祖先。刘秀迫于压力,在建武十九年,重建了以西汉元帝、成帝、平帝、哀帝的四亲庙。

所以东汉开国时,祭祀的太庙中供奉的七庙都是西汉的皇帝。

按道理说刘秀死后,应该和西汉的皇帝们在一座庙中,可问题是西汉的七庙已经满了,刘秀明显是“祧”的对象.这显然不符合刘秀重建大汉,中兴之君的身份,毕竟把刘秀不进太庙来祭祀,明显跌份,同时,供奉西汉的皇帝与东汉血缘也比较远。

因此,汉明帝即位后,重新建立了刘秀的世祖庙,没有和西汉十一帝放一起祭祀,同时以后东汉皇帝死后都入世祖庙,作为刘秀一支和西汉皇帝的区别。

所以这才是刘秀被尊为世祖的重要原因,而他的“世祖”起先的意义并不在于盖棺定论,真正对其功绩评价的是谥号汉光武帝。

宋高宗为何只能是高宗而不是世祖

前文说道,隋朝以后的庙号,又起到了对帝王盖棺定论的作用,所以从隋以后,所有的皇帝都有了庙号。但是,尽管有庙号,却也依然按照天子七庙的祭祀制度。宋高宗祭祀的必定是从宋太祖开始算的,所以在其生前供奉的是北宋的皇帝。

而我们知道宋高宗是没有子嗣的,即位的宋孝宗赵昚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跟宋高宗就不是一系的,血缘关系远得一塌糊涂。单纯从祭祀的角度而言,宋孝宗也没有道理给宋高宗另外开个庙,而不是以北宋的传承来祭祀啊。毕竟又不是亲爹。至于宋高宗在不在太祖的庙里面,这个就不好说了,因为笔者也不清楚,到底南宋有没有将宋徽宗、宋钦宗请入太庙祭祀。

从评价的角度而言,宋孝宗似乎也没有必要把宋高宗抬成“世祖”,毕竟宋高宗执政期间奉行绥靖主义,作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宋孝宗显然不太认同宋高宗的政治主张,他平反了岳飞的冤案,启用主战派,主持北伐,锐意收复中原,这与宋高宗主政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江畔初见月


赵构的建立了南宋,延续了宋朝的基业。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其历史地位相当于建立东汉的刘秀,建立东晋的司马睿,都是对自己本身王朝的延续,都为中兴之君。

刘秀的庙号为世祖,司马睿的庙号为中宗,赵构的庙号为高宗。可见,中兴之君的庙号不一定都为祖。

中国历史上庙号为“世祖”的有:商世祖子旬、汉世祖刘秀、魏世祖曹丕、晋世祖司马炎、前凉世祖张骏、秦世祖苻坚、后燕世祖慕容垂、夏世祖赫连勃勃、宋世祖刘骏、齐世祖萧赜、北魏世祖拓跋焘、北齐世祖高湛、陈世祖陈蒨、隋世祖杨广、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

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那么,按理司马睿、赵构也可以定庙号为“世祖”。但是司马睿明显不可能,因为本朝前面已经有一个“世祖”,那就是司马炎。而赵构就不同,本朝前面的庙号分别为: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还没有那个帝王庙号为“世祖”,完全有机会将庙号定为“世祖”,成为万世不祧之祖,可是庙号偏是“高宗”而已,这样后代皇帝根据天子七庙规矩,在超过七代后就只能祧出太庙了。

宋高宗为何只能是“高宗”而不是“世祖”原因探究

一、隋朝以后,庙号起到对帝王一生盖棺定论的作用;“祖”必须具有开创功勋,而宋高宗赵构仅是对北宋基业的部分继承,偏安一方。

二、宋高宗赵构没有子嗣,继承其帝位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在经历十代后帝位再次从宋太宗赵光义一脉回到太祖赵匡胤,然而此时继任皇帝宋孝宗赵昚与赵构的血脉相差十万八千里了。作为继任皇帝也就不可能尊赵构为“祖”了,而且从此之后,直到南宋灭亡,帝位再也没有回到宋高宗赵构一脉中,也有没有皇帝愿意为他再次改庙号了。

三、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这对名义上的父子,执政理念存在冲突,两人关系还有好到亲如一家人;被高宗冤死的岳飞,在孝宗即位后被平反,再次启用主战派大臣。

参考资料:《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宋史·本纪·高宗》《逸周书·谥法解》


安定郡小书生


首先当时是有人提议要尊赵构为“世祖”的。

因为赵构在江南建立南宋,延续了大宋。某种程度上可算是“中兴”了大宋,而这样的成就可以跟中兴大汉的光武帝刘秀相比,刘秀的庙号是“世祖”,所以有大臣建议比照这个为赵构上庙号为“世祖”。

但老实说这样的说法就是在给赵构脸上贴金了,因为赵构只是保住了半壁江山,而且期间跟金国的议和那可是丧权辱国,再看人家光武帝刘秀,位面之子可不是吹的,赤手空拳打下江山,西汉基本上该有的地方,东汉都有。而赵构的南宋尽失中原之地,所以赵构有什么资格与刘秀相比呢

真要比,赵构可以跟晋元帝司马睿相提并论。他们二位都是藩王出身,本来都是无缘皇位的,后因机缘巧合之下荣登大宝,一个建立东晋,一个建立南宋,都是只剩半壁江山的残余政权,而且两个政权都还延续了一百多年。因而相比刘秀,赵构更像司马睿,司马睿庙号“中宗”,意为中兴之君,所以赵构的庙号可以参照这个来,只能称“宗”。

但是如果以这个理由来反对赵构称祖,那未免太不给大行太上皇面子了,毕竟晋元帝司马睿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咋滴。因此要找个委婉的理由来反驳尊赵构为“世祖”的提议。

要不说宋朝大臣有文化,脑子转的飞快,南宋的礼官们先上奏表示太上皇赵构这辈子的功绩是可以称“世祖”的,没直接拒绝,给足赵构面子。

但是紧接着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赵构上了庙号以后是要升附太庙的,但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宋徽宗是赵构的父亲,他也在太庙里,赵构如果是“祖”,宋徽宗是“宗”,礼法上祖高于宗,但宗是父亲,祖是儿子,儿子应该排在父亲下面,这就违背了宗庙伦常礼制了,很难搞。总不能让儿子排到父亲前面去吧,但也不能让“世祖”排在“徽宗”后面吧。

所以就别搞尴尬了,还是给赵构上庙号为宗吧,最终定赵构的庙号为宗。

再来说说赵构庙号“高宗”的选定。

当时南宋的大臣们其实给赵构准备了好几个备选方案。

有人建议取庙号“圣宗”,但是辽国已经用过这个庙号了,宋朝与辽国又曾经有矛盾,所以被否决了。

后来又提议用宋太祖的别称“宋艺祖”中的“艺”字,为赵构上庙号“宋艺宗”。"艺"这个字呢有"多才多艺"的意思,不少朝代都喜欢用其作为开国之君的别称,以表示敬意、崇拜,因为但凡开国皇帝多是多才多艺的。但大臣们经过商量觉得,艺这个字可以跟文连用,表示“艺文”这个意思虽然好,但是还有什么才艺妓也有这个字,所以这个字

可好可坏,叫成“艺祖”还好听点,“艺宗”就让人有点硌应了。就又给否了。

此后又有大臣提议称“大宗”,也不知道是不是吃饱了撑的,怎么想的,太变扭了。

最后经过多番讨论,多方达成共识,认为“高宗”比较好。理由如下:

庙号中功高者曰“高”,高宗可以显示赵构是有大功大德赵匡胤建国的时候是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这里曾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国都,所以赵匡胤以龙兴之地的宋州取国号为宋。而春秋时期的宋国是商朝的后代,也就是说“宋”就是“商”,中兴商朝的商王武丁的庙号就是“高宗”,而赵构后来是在商丘这个地方登基为帝的,简直太巧合了。所以用"高宗"这个庙号,既与大宋发迹中兴在商丘的巧合相符合,又有前例商高宗武丁可以追寻。

就这样赵构的庙号被确定为“高宗”,他也就被后世称为“宋高宗”。


江左梦华录


提到庙号是“世祖”的皇帝,福垊总能想到两个人。一位为开国之帝汉世祖刘秀,一名是亡国之君杨广。于是有人就问了——连亡国之君杨广先生都能捞到一个“世祖”的庙号,为什么开创南宋皇朝的赵构先生就得不到一个“世祖”的庙号呢

why?

杨广虽是亡国之君但他是有志青年。年号大业,励精图治地开拓疆域、开通大运河、建立科举制。终因好大喜功,折腾过火从而适得其反,以至于家破人亡身死国灭!其傀儡的孙子感慨其功劳,故尊其谥号为明帝,庙号为世祖。

刘縯(一名演)、刘秀兄弟以帝胄(破落贵族)为名,阴以举事,两人皆为一时之雄。尤其是刘縯慷慨壮志、英雄仰慕,可惜他的锋芒毕露遭人妒忌,又不会低调忍耐,最终英雄陨落。可以说如果刘縯不死,称帝是轮不到刘秀的。刘縯常以汉太祖自诩,并把刘秀比作刘邦他二哥(曾经的代王)刘喜。刘秀并非热爱田园风光稼穑(jià sè)之事,而是他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刚立有昆阳之战大功劳的刘秀,面对刘縯被更始帝杀害后,他掩盖其悲伤,向皇帝刘玄请罪。这下反而弄得刘玄不好意思了,然而刘秀只身赴河北,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纵横捭阖、无往不胜,硬是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继而称帝并剪灭群雄。刘秀开创了东汉皇朝,其子尊其庙号为世祖。

而我们的主角赵构先生呢?他是以皇子的身份在逃亡中继位,而且还遭遇苗刘之变。身为一国之君,外受制于金,内掣肘于将(苗刘),南宋建立的过程就是逃亡加求情的过程(都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了),并且为了防止再出现个赵匡胤第二,就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的军权,甚至制造了岳飞的冤案。他虽然建立了南宋,但南宋从一开始就向金称臣,接受金朝的册封,这可是靖康之耻后的又一耻辱。足以抵消其建立南宋之功,于是他就不符合“祖有功”之说。甚至也不符合“宗有德”,害人不浅,缺德哈。不过,他在自己唯一的子嗣薨逝后。将大政还回了宋太祖的后裔,这也是有德的。

总结如下,赵构庙号不是世祖在于其功业不足,而且继位者也不是其子孙。跟赵构相似的还有东晋开国者司马睿先生,他的庙号也不是世祖而是中宗。北宋有靖康之耻,西晋有怀愍之辱(怀帝、愍帝被汉赵所俘并杀害),而且司马睿也是受制于权臣(二王),也是比较郁闷的。而且他也没向汉赵称臣,就这还被他的子孙尊庙号为中宗,就不要说赵构了。

福垊带您看看“中宗”与“高宗”。这两个庙号都是赞美的庙号,“中宗”乃中兴令主,“高宗”为守成明君。最早的“中宗”是汉宣帝刘询(汉世宗刘彻重孙),而最早的“高宗”乃商朝的武丁(盘庚他侄)。现在您明白为什么赵构先生为什么享受不了刘秀先生的待遇了吧。

谢谢大家,期待您的关注,感谢您的评赞,欢迎您的指教。


福垊


“世祖”是古代皇帝的庙号之一,而庙号的评判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比如太祖就必须是开国皇帝才能享有的,而世祖则一般都是断代史的开创者才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复兴汉朝的光武帝刘秀。按照这个标准,重新建立宋朝的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当然有资格被评为世祖了,那么他的庙号为何却是“高宗”呢?

其实,我们可以轻松地从《宋史》中得到答案——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八十一岁的太上皇赵构在德寿宫驾崩,随后宋朝的礼官便开始给他定庙号和谥号了。礼官尤袤等人都觉得应该给太上皇上庙号曰“高宗”,而只有洪迈(那位著作《容斋随笔》的著名学者)觉得应该上庙号“世祖”,洪迈的理由当然就是太上皇中兴大宋,与光武帝刘秀有类似的功劳,所以庙号自然应该一样才行。

尤袤见竟然有大臣和他持有异议,这正是咱“礼官”发挥作用的时候啊!于是,他率领礼官颜师鲁、郑侨等人给当今皇帝(即宋孝宗)上书,他们认为先皇不可称“世祖”有两点理由:

第一、有功为祖,有德为宗

他们在奏章中说:“宗庙之制,祖有功,宗有德。艺祖规创大业,为宋太祖,太宗混一区夏,为宋太宗,自真宗至钦宗,圣圣相传,庙制一定,万世不易”,意思就是给先帝定庙号要遵从千百年来“祖有功,宗有德”的规矩,只有太祖皇帝以武功定天下才有资格称“祖”,之后的皇帝都是以德守江山,所以都应该是“宗”,而先皇也是继承太祖江山中的一员,自然不应该再称“祖”。

第二、子为祖而父为宗,失昭穆之序

尤袤等人反对称赵构为“世祖”的第二点原因就是赵构乃宋徽宗的亲生儿子,而且将来徽宗皇帝和太上皇帝是要一起被供奉在太庙中的,“子为祖而父为宗,失昭穆之序”。另外,先皇和汉光武帝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同样也是在于太上皇是徽宗皇帝的亲生儿子,而光武帝乃是刘汉皇室的末属,并且是以布衣的身份打下来的江山,他完全与汉哀帝、汉平帝没有什么继承关系,在评庙号的时候自然也没有什么忌讳。

在尤袤上书的同时,礼部和太常寺又举出了太上皇可以称“高宗”的第三点理由——中兴之主称“高宗”古已有之,最好的例子就是“商高宗”了,要知道商高宗武丁正是中兴殷商的明君啊,作为商朝的第二十三任君主,武丁在商王小乙之后复兴商朝还开创了“武丁盛世”,这不也和我太上皇生前之所为非常类似吗。而更加巧合的是,大宋从太祖开国到太上皇中兴,所在的地方都是商丘,而商丘又曾经是商朝的都城,所以太上皇称“高宗”完全就是冥冥中注定的。

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文化巅峰时期,儒家文化更是在南宋时期登峰造极,深受儒家伦理观念影响的宋朝皇帝自然要追求“名正言顺”,当时在位的宋孝宗赵昚也正是为了维护“昭穆之序”,最终同意了尤袤等人的提议,将赵构的庙号定位“高宗”而不是“世祖”。


国史通论


这个涉及到古代礼法,现代人研究不多,我们还是从《宋史》中来找答案吧。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十月,八十一岁太上皇赵构病逝。

接下来的订立庙号问题就引起了孝宗君臣长时间的讨论。

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洪迈力主以“世祖”为庙号,另一种是礼官尤袤、颜师鲁为代表的主张庙号“高宗”。

这场讨论从当年十月到到来年三月,才最终确定庙号为“高宗”。

这里要提尤袤这个人,关于最终确立赵构庙号的具体说法都集中在《尤袤传》中。

自从南渡来,恤礼散失,很多礼仪制度都丢得差不多了。宋高宗去世是南宋第一次面对皇帝去世的情况,“事出仓卒,上下罔措,每有讨论,悉付之袤”。

关于赵构的庙号,尤袤与颜师鲁主张定为“高宗”。

“宗庙之制,祖有功,宗有德。艺祖规创大业,为宋太祖,太宗混一区夏,为宋太宗,自真宗至钦宗,圣圣相传,庙制一定,万世不易。在礼,子为父屈,示有尊也。太上亲为徽宗子,子为祖而父为宗,失昭穆之序。”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到,宋代只有一人称祖,及宋太祖,自宋太宗开始都是称宗。赵构是徽宗之子,徽宗的庙号为宗,身为儿子却庙号为祖,“失昭穆之序”,于父子礼仪不合。

面对洪迈以汉光武帝为例,请庙号为“世祖”的意见,尤袤解释了赵构与刘秀的不同。

“议者不过以汉光武为比,光武以长沙王后,布衣崛起,不与哀、平相继,其称无嫌。太上中兴,虽同光武,然实继徽宗正统,以子继父,非光武比。”

汉光武帝刘秀是刘氏旁支后裔,和之前汉哀帝汉平帝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他称世祖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赵构是“继徽宗正统,以子继父”,称世祖就大有问题,“将来祔庙在徽宗下而称祖,恐在天之灵有所不安。”

宋孝宗不能决断,便召集群臣廷议讨论,尤袤颜师鲁等坚持己见,洪迈没有说过尤袤,宋孝宗便下诏按礼官的意见定庙号为“高宗”。

面对这个庙号,很多大臣还是有异见的,但是后来礼部、太常寺官员也主张庙号“高宗”。

礼部、太常寺主张“高宗”是因为另一番解释:

“谓本朝创业中兴,皆在商丘,取‘商高宗’,实为有证。”

就这样,淳熙十五年三月庚子宋孝宗便正式决定给太上皇的庙号为“高宗”。

最终赵构庙号为“高宗”,尤袤的观点是很合理的,那就是“大行太上皇帝上继徽宗正统”,赵构的皇位时来自父亲徽宗,父子相袭,儿子若是称“祖”,那就无法面对老爸宋徽宗了。

至于赵构的前任钦宗,已经被弟弟有意踢出正统之列了。


微史春秋


有首元曲小令写到:“南高峰,北高峰,宋高宗,一场空。”古人对宋高宗赵构不免充满戏谑之情,毕竟,他冤杀民族英雄岳飞,自毁长城,令人愤恨不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赵构毕竟在江南站稳了脚跟,让大宋的国祚又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和之后二十多年就速亡的南明相比,南宋臣民幸好有了赵构这个定海神针,才得以避免诸王争立、内斗不已的乱局。对于赵宋宗室来说,赵构可谓“中兴之君”。
这位“中兴之君”的庙号是“高宗”。按说“高宗”这个庙号不算差了。前有唐高宗李治,大唐帝国在他执政期间走入国势的巅峰,盛唐由此开启;后有清高宗乾隆皇帝,乾隆年间,大清朝步入盛世,文治武功登峰造极。
但有人会问,宋高宗中兴大宋,相当于南宋的开国皇帝,为什么不能叫世祖呢?
这个想法有些道理。毕竟,中兴汉朝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他的庙号就是世祖。兴亡国,继绝嗣,在这一点上,赵构与刘秀是相似的。另外,一些王朝的实际开创者,其庙号也都是“世祖”,比如曹魏世祖曹丕,晋世祖司马炎,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顺治皇帝,等等。
然而,南北宋之别,只是后代史学家的自行划界,南宋时期的人们,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新的朝代。毕竟,南宋与北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是宋钦宗的九弟。南宋的众多文臣武将,也都是来自于北宋。修《宋史》的元朝宰相脱脱,也没有把宋朝的史书分为南宋史和北宋史。所以,在当时人看来,赵构并没有开创一个新的朝代,而是中兴了濒于灭亡的大宋王朝。因为开创新朝代而被奉为“世祖”,这一点并不适用于赵构。
(宋徽宗的书法艺术)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和赵构也不同。东汉与西汉之间,隔了一个王莽建立的新朝,在东汉建立之前,西汉其实已经灭亡了二十多年了。而刘秀的身份也只是远房的汉室宗亲,和西汉的帝系传承相去甚远。所以,即便在古人眼中,刘秀也算是开创之君。比如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夫之就说:“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名为中兴”“实同开创”。东汉对于西汉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朝代。另外,从天下的统一与分裂这个角度来说,东汉是“得天下”的大一统帝国,而南宋是偏安的小朝廷,赵构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和刘秀相提并论的。
(晋元帝司马睿,庙号“中宗”)
其实,历史上和赵构的地位最相似的,是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他也是定都江南,偏安一隅,令晋朝又延续了一百多年。他的庙号却只是“中宗”,比赵构惨多了。看来,宋朝人已经很给赵构面子了。
参考文献:
洪迈:《容斋随笔》
王夫之:《读通鉴论》
钱穆:《国史大纲》

历史研习社


宋朝没有断代,南北宋是一个整体,只是史学界为区别起见,人为分成两块,北宋及南宋。

赵构作为中兴之主,只是宋朝第九代皇帝,是延续前面八代,不是单独开创江山,自然不能称祖。

至于非议赵构,无非自身浅薄无知而已。

赵构二十岁建立南宋,经过二十年拼杀 ,南宋基本站稳脚跟,也很清楚的知道,武将形同军阀,骄横跋扈,导致精心准备的唯一一次本可以彻底打败金军,扬眉吐气之战,因为各将各自为政,反致淮西兵败;

通过淮西兵败,他做出清晰的结论,军队需要整顿,大将给的权越多,给的待遇越高,不等于越能团结,越能听从号令,反而大将们变成骄兵悍将,都有了自己的小九九,都以自己为中心,无法统一指挥。如果继续无组织无纪律,更进一步的失败无法避免。就像孙中山数次北伐,均被军阀不听命令而失败。皖南事变因为项英拥兵自重,拒绝执行中央东进命令而接近全军覆灭。

盲目战争,南宋必亡。汉王刘邦,打败项羽,倾全国之力攻打匈奴 ,也有白登之围,走夫人路线,不断的送出大量金银财宝给首领老婆求得活命;李世民号称天可汗,一向喜欢用兵,也有渭水之盟向突厥称臣;英武的明也有土木堡之变,清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无不因为轻敌致惨败,特别是满清,准备不足,盲目开战,国家割地赔款以十亿两白银记。

孝宗即位,废除二十年合约,由高宗安排北伐,后韩又再次北伐,均无功而返,一定程度上说明绍兴合约的正确性。至于后来又与蒙古灭金或者抗蒙古,都说明,求和只是不得已,只是一小段时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努力战争。

现在有一种文化现象,评论岳飞要引用宋史作为权威;评论秦桧要引用宋史作为权威;评论赵构却不能使用宋史;评论岳珂却不能使用宋史 。有的地方需要引用宋史,有的地方宋史却不能发生作用。用两种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因合适的就用,不合适的就摒弃,有人格分裂的症状。

赵构作为职业皇帝,权术应用得心应手。如果岳飞真有这样的本领,赵构自然会让岳飞建功,他也能实现千古一帝的美名。至于权利运用,他既然能控制其他大将,自然能控制岳飞。只不过将岳飞想象成无所不能,举世无双,实在太过可笑。

世人大都在岳飞事情上喜欢意淫,一,收开封,直捣黄龙;二,岳飞之死。下面扯扯这种再普通不过的蛋。

南北宋那么多著名大将,只有岳飞被处死,难道问题都是人家的,自己就没有问题,有这样的想法未免太荒唐可笑。

有人说,你看,岳飞都说,天日昭昭,他还会有错吗。诸位,天日昭昭的意思是岳飞在赌咒,说天地良心,他没有背叛,没有造反。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岳飞说我其他罪,但没有谋反。如果赌咒可以作为证词,断案则只要每个嫌疑人赌咒发誓即可,不需要去调查研究。

也有人说,岳飞背上刺字了。岳母大人文化很高,精通刺青技术?全天下只有座右铭之说,是为了让自己每天可以参照。背上刺字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有,也算第一个吃螃蟹的,用的是智商,还是情商?

背上刺青,只有洗澡时擦背的人看见,平时岳飞也看不到,难道需要打仗时裸露上身,鼓励将士杀敌;还是知道有一天岳飞会位高权重,朝廷会断案,提前准备,借以表明自己的清官身份。

从小是个岳飞迷,我也相信作为他这个爱国英雄,国之栋梁确实不会造反。

现在的人不知道怎么啦,难道司法机构就可以凭一个人自己说的一句话天日昭昭,说一句天地良心,我没有犯罪;说一句,你看,我背上有刺字,精忠报国,就可以断定没有罪吗。难道现代司法也可以根据犯罪嫌疑人说没有犯罪,就可以采信吗。如果这样的话,相信99%的犯罪嫌疑人都会无罪释放。

我们相信岳飞不谋反,但谁能保证他的手下没有违规行为呢?

还有十二道金牌之说更为荒唐,朝廷为什么连续发十二道金牌。说害怕在开封打败金军后就可以直捣黄龙,迎回二帝,简直是痴人说梦。朱仙镇大捷子无虚有,怎么收开封 ,收了开封,怎么防守。至于直捣黄龙府更是扯淡,开封离黄龙府相差数千公里,北宋也没有打到的地方,只一个后勤补给就无法解决。难道可以雇佣美国飞虎队,用B52扔两颗原子弹,进行斩首行动;同时请以色列雇佣军用飞机空降突袭;难道救出昏庸无能,又荒淫无耻的钦宗,赵构就没有办法控制局面了。

实际情况,金刚灭北宋、辽,处于历史上的强盛时期,难道这样的金是豆腐,不堪一击。

金牌是圣旨,一道金牌不听,就是违抗军令,就是要杀头的。难道说朝廷有先见之明,岳飞会不听命令,自行其是;还是因为岳家军一贯不听命令,预见岳家军会违抗军令。还有朝廷是不是无知到,如果逼急了,会逼出兵变。

岳飞被杀,整个岳家军那么多人,为什么偏偏要杀张宪呢,恐怕是有原因的。

因为有人证,岳家军那么多将领除了张宪岳云以外包括牛皋都有作证。至于说作伪证,是不是不符合大众口味的,不利于岳飞的就可以武断的说是伪证;谁能来证明是伪证;如果是伪证,岳家军那么多将领都是伪君子?岳飞看人不准,岳飞用的都是垃圾?

至于物证,即张宪同岳云等的书信往来,如果张宪确实假借岳飞之名起兵,张宪还会保留证据给朝廷查,除非他是个白痴。在地下党的接头中,大家经常可以看到,我党干部拿到纸条后将内容看一下,然后直接用火烧掉,这已成惯例,难道张宪岳云就不懂?

难道物证毁了,口供定罪就是子无虚有。无知者看看现代法律,物证销毁,有多人口供就不治罪了吗。

至于岳飞有没有参与,我也相信我崇拜的岳飞没有参与,但一贯骄横跋扈的张宪,只知有岳飞,不知有朝廷,又号称岳飞的女婿,在岳飞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谋反之事完全有可能,只是朝廷在当时的条件下如何判断是岳飞的意思还是张宪的意思就无从下手了,而恰恰让张宪留在部队就成了岳飞被冤死的根源了。张宪自作聪明,擅自行动,对岳飞之死负有不可推销的责任,按宋法律,他死有余辜,他让宋朝失去一位抗金英雄。

岳飞之死与张宪有很大关系。

赵构收兵后处死岳飞,是岳飞没有处理好实实在在交出军权事宜,造成留恋军权的事实。


听雨喜雨


死后给个什么庙号,这里面其实有很深的世俗隐讳在里面!

封建皇帝的庙号都是皇帝死后进入宗庙时,根据逝者生前的文治武功选择的能体现这种功德的“名号”,由于牵涉先皇帝,而且出于对逝者的尊重,一般来说在庙号的选择上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说法,开国皇帝一般有开国之功,故在庙号里面多带有“祖”,比如说较有名气的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国皇帝之下,如果继承大统的皇帝有治国的才能,一般就会被给予“太宗”、“世祖”的庙号。

这类庙号的代表皇帝有盛唐的唐太宗、汉世祖汉光武帝刘秀、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如果说在政治上没有特别突出的作为,但也没有太大的纰漏,也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庙号,这就是“高宗”、“世宗”的说法了。


比较有名的以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清高宗乾隆为最终于说到宋高宗赵构了,为什么不把宋高宗叫成“世祖”呢?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临安复国,史称南宋,这样的功绩也不小了吧?

但是话说回来,对比唐高宗李治,其实也包括后来的清高宗乾隆帝,在政治上既没有大刀阔斧得改革,对提升国力也没有太多的建树,说白了,这“高宗”叫出去,多少都有点责备的意思了,宋高宗赵构有什么让人则被的地方吗?当然有,偏居临安,却不思复国,反而把能够复国的忠臣岳飞杀掉了,这就是政治污点啊!

说句题外话,在庙号里面,“世宗”、“世祖”,其实都有点不是通过正常的皇帝继承程序登上帝位的,很多还都是通过武力获得帝位,话说回来,赵构被称作宋高宗,其实里面还是有史家及后人的隐讳在里面的。


历史三日谈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庙号的制定规则跟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着手。

庙号,是皇帝后人对他在位的时候总体表现的客观评价,就相当于追悼会上的总结陈词的凝练。了解了这一点,就明白了为什么后人比较注重研究庙号的原因了,因为他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

祖宗祖宗,先有祖后有宗。一般有“祖”字的地位都高些,“太祖”或者“高祖”一般总在开国皇帝身上,比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

“世祖”一般用在皇朝承上启下或者断代史的开创者身上的。比如说汉世祖刘秀(我们习惯喊他汉光武帝),是他结束了西汉后期王莽改制带来的混乱和军阀割据局面,使得汉刘氏政权得以继续,是有极大功劳的。再比如元世祖忽必烈,是元的开国皇帝,属于蒙古大帝国的一部分,也只能用世祖。

“高宗”一般代表着毁誉参半,既有功也有过。比如著名的“十全老人”乾隆的庙号就是“清高宗”,乾隆执政前期确实国治民安,但到了后期则好大喜功极其奢靡,最后留给嘉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自他以后,清王朝也就逐渐走了下坡路。

我们再回到赵构这里。首先,他的庙号是什么,是他后人来定的,他没有决定权,总不能让一个活人给自己写追悼词吧。其次,就是看他在位期间做了什么。

客观讲,赵构领导下的南宋发展还是比较好的,他统治时期也被叫做“绍兴中兴”,在经济发展上他是有功的。关键是政治和军事外交上。第一置祖宗于不顾,金人南下,掠走徽钦二宗还有祖宗牌位,他虽然口号叫的震天响,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差的多,别人都不傻,都知道他什么意思,只是他掌握政权不敢说而已。第二害死岳飞,虽然岳飞是秦桧害死的,但明眼人知道,如果没有他的授意,秦桧就算有十个熊胆也不敢随意诛杀大将的。第三偏安一隅,没有上进心。

以上几点决定了“世祖”这个庙号是不能给他的,其实能得到“高宗”就不错了,这还是赵氏后人看在亲情面上给的呢。

盛衰荣辱,一夜春秋。权力其实就客观的摆在那里,人只是匆匆过客而已。不要幻想掌握权力就掌握了一切,那只是过眼云烟罢了。一阵车马喧嚣过后,终归还要归于平静。功过是非还是得让后人去评说。

我是小鱼,正在读书,希望我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