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是个怎样的国家?

盛开的白鹤


它集荣耀与耻辱于一身:世界第一个黑人共和国、全球最贫穷国家;新老殖民者对它“始乱终弃”,从独裁到无政府状态使它难脱苦海。

海地共和国位于加勒比海大安的列斯群岛之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国土轮廓酷似鳄鱼大开口,国土面积2.7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084万(2016)。

“海地”在印第安阿拉瓦克人土语中意为“高山”,其地形地貌也不负“盛名”——全境3/4为山地。沿海、沿河有狭长的平原,是主要的耕作区。海地属资源缺乏国家,只有铝土、金、银等有限的矿产,能源严重依赖进口。

两大族群——黑人、白人及黑白混血的穆拉图人几乎构成海地人全部,全国95%的人口具有黑人血统,其余为白人和混血后裔。法语、克里奥尔语同为官方语言,后者在黑人中广泛使用。居民中的80%是天主教徒,在农村,源自西非贝宁的伏都教盛行。

海地族群冲突不大,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农民与精英阶层处于分裂和对立的状态,而这恰好又在黑人与穆拉图人之间,早在殖民时代,等级制度将二者严重分离,独立使黑人握有形式上的政治权力,而经济命脉被富裕的穆拉图人牢牢控制,贫富对立与冲突一直是海地历史的一个主题。

伊斯帕尼奥拉岛原住民是阿拉瓦克印第安人以及不同的部落。1492年12月,哥伦布首航美洲时旗舰在该岛附近触礁搁浅,遂留下39名船员在北岸海地角建立欧洲人的第一个定居点,海地因此被殖民者称作“美洲之母”。1502年,全岛成为西班牙殖民地后,印第安人逐渐被逐杀殆尽,为补充蔗田和金矿的劳力,殖民者从非洲运来黑奴。1659年,法国军队占领西部,随后建立居民点与西班牙争夺该地。1697年,西班牙被迫将占全岛1/3的西部割让给法国,该岛从此一分为二,西部称法属圣多明各。

海地一直被称为法国最富有的殖民地,18世纪中后期有46万黑奴在岛上800个甘蔗种植园工作,同等条件下蔗糖产量是英属加勒比殖民的的两倍,到18世纪末,该地蔗糖产量占全球30%,每年有超过1500艘船只到太子港从事贸易……

1801年,杜桑·卢维杜尔率部统一全岛,宣布解放所有奴隶。1804年,海地正式宣告独立,成为拉美乃至全世界第一个黑人共和国、西半球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

随后的40年里,海地经历南北分治和内战、东西统一最终分离(1844年东部以多米尼加宣告独立),1844—1915年,海地又走过内乱时期,总统更换了22个。西班牙、法国势力渐远,以“人人生而平等”为价值信条的美利坚,竟在海地独立半个多世纪后才予以承认。1915—1934年,美国干脆出兵占领海地,随之而来的是海地的海关、财政、治安乃至经济命脉全部易手至美国,最早独立的黑人国家沦为全球新霸主事实上的殖民地,美国的民主精英此时做何感想,历史又将怎样评判?

美国1934年撤军海地,形式上看,权力从大国经穆拉托人总统向黑人移交,更深层的变化在经济方面,海地独立后,大规模的种植园被分成小块分给自由的不动产所有者,在拉美盛行的寡头地主传统没在海地生根,小地产取代种植园的弊端是产量下降、效益锐减,现代制糖技术不适合小农场——得到土地者不受益,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受到削弱,结果为“最落后、最不幸和最为残暴”的独裁统治铺平道路。

1957年,老杜瓦利埃上台,到1986年2月小杜瓦利埃出走海外,其父子像经营私营企业一样把国家用来为家族谋利益,国家机器包括“通顿马库特”被用来镇压异己,“大、小大夫”把美丽的国家“扎古”得破败不堪,1986年国家经济比1980年下降10%,成人识字率25%,医疗系统崩溃,5岁以下儿童夭折率20%,人均寿命52岁,人均年收入300美元稍多,而农民只有该数据的一半——杜瓦利埃家族30年统治导致海地成为西半球最穷国。

1994年,美军重返海地,把政变中下台的总统扶正。10年之后,它又不辞辛苦再来,把这位它看来蜕变成独裁者的总统赶下台。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海地独立后200多年的历史中,国家从未形成有效的机构,要保护国民就一再请求外援,如果出现危机,首先去找美国和法国……

2010年1月12日,西半球新世纪危害最大的一场地震颠覆海地,造成近23万人丧生、150万人受灾的惨象。近年来,霍乱、饥饿和飓风等天灾人祸萦绕着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世行数据显示,2016年完成GDP80亿美元,贫困率58.5%,预期寿命63岁。

2011年,一位狂放不羁的前流行歌手以65%的得票率当选海地总统,在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国家,新总统成功地捕捉到都市年轻人的想象力。

年轻不惧苦难,祈祷海地未来!




ruixuezhaofeng


我们将从以下7个方面,为你介绍一个全面的海地:

1.海地的基本信息:

海地是一个主权国家,位于加勒比海和北大西洋之间,与巴哈马,哥伦比亚,古巴和牙买加共享海上边界。

截至2016年1月1日,海地人口估计为10,787,656人。

海地的两种正式语言是法文和海地克里奥尔语。

海地面积27,750平方公里,是古巴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后的加勒比海地区第三大国。

太子港(上图就是太子港)是首都和人口最多的海地城市。它于1749年首次在法国殖民统治下成立。

海地有三分之二的山地。最高的地方海拔高度为2,680米。

海地拥有1,771公里的海岸线,是加勒比地区第二长的海岸线,古巴拥有最长的海岸线。

2.一个贫穷的国家:

海地是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80%的海地人生活在贫困线下,54%的人生活在赤贫之中。海地人均收入每年为730美元。

海地是西半球最不发达但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

海地生产咖啡,芒果,甘蔗,大米,玉米,高粱和木材。

海地的食物往往与其他加勒比海岛屿一起被称为“加勒比美食”。然而,海地保持着独特的风味。许多菜肴中的辣椒调味料也将海地的食物与其他岛屿区分开来。

3.海地海岸线

海地的海滩很容易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海滩之一。许多自然原始,并由茂密的植被和森林山丘或山脉相伴。金白色的沙滩与许多沿海地区的棕榈树混合在一起,清澈的绿松石搭配着蓝色的海水。

4.嘉年华节日

南海岸的雅克梅勒旧咖啡镇是海地的手工业之都。这里也是每年2月份该国最热门的狂欢节庆典活动的举办地,当时这个国家的一半人口似乎都在镇上度过了一个聚会的周末。工匠们花了半年的时间准备,为游行制作了巨大的彩色雕塑。

5.别看人家穷,但人家处处是艺术:

在所有的加勒比国家中,或许没有一个拥有比海地更丰富的视觉艺术传统。太子港的公共交通工具(本地称为“水龙头”)看起来就像移动艺术展览。这个国家首先与其20世纪40年代的画家一起闯入国际艺坛,首都遍布画廊。

6.海地人喜欢斗鸡:

斗鸡是海地的一项传统运动。获胜者可能会带回家3,000古德或大约67美元,这对大多数海地人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7.圣苏西宫

圣苏西宫是独立的海地首位君主亨利一世的家,亨利一世也被称为亨利克里斯托夫。这座建筑群于1813年建成,作为亨利国王的居所和行政中心。它的名字翻译来自法文意思是“无忧无虑”。


王不宇看世界


作为西半球最穷的国家,海地是位于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岛国,占据伊斯帕尼奥拉岛的西侧,东部与多米尼加共和国接壤,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牙买加隔海相望,面积为2.7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00万,首都为太子港。海地是个典型的黑人国家,黑种人占总人口的95%,通用克里奥尔语和法语,主要信仰天主教、基督新教和伏都教。



海地原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居住地,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整个伊斯帕尼奥拉岛上居住着大约100万印第安人。1492年,大探险家哥伦布发现伊斯帕尼奥拉岛,并在次年开始对该岛进行殖民活动,等到1502年时,该岛完全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占领该岛后,在屠杀大量进行反抗活动的印第安人后,又将幸存者抓做奴隶,送往种植园、矿场从事苦役,再加上天花的泛滥,等到1544年时,岛上的印第安人已近乎绝迹。


印第安土著绝迹以后,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因地理条件恶劣、矿产资源被开采殆尽,再加上土地荒芜等原因,被西班牙殖民者抛弃,逐渐变成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海盗的据点。1679年,根据《勒斯维克条约》,法国正式从西班牙获得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的主权,并改名为“圣多明各”。此后,法国殖民者将大量黑人奴隶引入该地,大力发展种植园业,使得该地一度成为拉美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然而,殖民地的富庶是建立在殖民者对黑奴残酷压榨基础上的。正因如此,等到法国爆发大革命、无力在海地维持殖民统治时,黑人领袖杜桑·卢维杜尔便领导当地民众反抗法英殖民者(此时英国已入侵海地)、争取独立的斗争。1804年1月1日,法属圣多明各宣告独立,定国名为海地共和国,它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同时也是拉美第一个独立的国家,意义极其重大。


海地虽然获得独立,但由于内部派系众多、利益冲突严重,再加上英法美等大国的插手,导致该国频繁发生军事政变,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1988年,海地举行史上首次民主选举,但民选政府很快便被军人推翻,此后又经历近20年的动荡,直到2006年才基本上消除军事政变现象。然而,海地虽然暂时消除了军事独裁现象,但由于国家的极端贫穷,还是给社会秩序带来严重的隐患。



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海地有2/3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由于该国以山地为主、缺乏耕地,再加上基础设施薄弱、耕作技术落后,导致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需要耗费2亿多美元外汇来进口粮食。除此之外,海地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商环境恶劣,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按照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海地人均GDP仅有751美元,人均日收入还不到15元人民币,是西半球最穷的国家,同时也是美洲唯一的最不发达国家。


除了糟糕的自然条件外,海地之所以一贫如洗,还跟殖民者对当地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尤其是黄金)、长期发展单一的种植园经济、政局长期动荡不安、大地震的严重破坏等因素有关。如今的海地,失业率极高,2/3的人口没有固定的工作,国家财政长期入不敷出,每年需要靠美国、欧盟、世界银行等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大量援助,才能勉强维持生存。



新世纪以来,虽然历届政府相继颁布一系列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但由于难题太多、积弊难反,到目前为止,依然未见到积极的成效。海地究竟何时摆脱贫困、走向小康,考验该国领导人的智慧和耐心。


虽然同为第三世界国家,有着相似的反帝反殖斗争经历,但海地至今没有和中国大陆建交,而是与台湾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不仅如此,海地还在多个国际场合为台湾站台、背书,并且每年都提交支持它加入联合国的决议案,为台湾当局制造国家分裂提供了活动空间,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与海地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尤其是莫伊兹总统就职以来(2017年),海地国内要求重新审视与台湾的关系,呼吁跟中国大陆建交的声音开始成为主流。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或许用不了多长时间,中、海两国便能实现关系正常化。


资料来源:《列国志:海地/多米尼加》


文史砖家


海地这个国家地处中美洲 可以说是个一无所有的贫穷国家 当地人为了充饥把泥巴都做成饼干吃了 人均寿命三四十岁 而且估计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没脑子 到现在仍然没有和中国建交 也是台湾所谓的邦交国之一 10年海地地震 我军还前去救援结果因为这件事海地还没和我们建交 海地这个国家就是一个不知感恩的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