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对仗/对偶”?

用户63129600526


首先说清楚,“对偶”和“对仗”虽然差不多,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法

汉赋以及后来的骈文中很多对偶,要求比较宽松,仄声韵结尾也没什么问题。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骆宾王《讨武曌文》中的“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些都是仄声收尾。又比如苏轼《前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不但仄声收尾,上下句中还出现了重复字。这些都属于文法中的对偶,用在赋,散文,议论文之中都可以,在对仗中都是不允许的。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对仗是一种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对偶,专用于诗词之中。

经过上官仪和上官婉儿的努力,将对偶整理成格律诗中的对仗。“对仗”出现在律诗的颌联和颈联,也就是五律,七律的第三四句和五六句。由于太过严格,后来的律诗就只要求颈联对仗了。但是这是一个最低要求,如果你写古诗,第五六句不能严格对仗的话,就不能称为律诗。

对仗因为主要用在格律诗中,所以必须遵守平仄格律。

对仗的规矩

首先,出句(上句)必须是仄声结尾,对句(下句)必须是平声结尾。仄声收尾,其实就是告诉你话没说完,等着听下句。平声悠扬结句,就是告诉你,话我说完了,自己领会去。这个在律诗中颌联、颈联是一样的。

第二个就是上下句平仄必须相对,这个是律诗“对”,“粘”格式中的“对”,是必须遵守的。不能“孤平”,也不能“三平尾”。这都是写律诗的基本要求,在对仗中同样成立。

然后,词性也要相对,“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不能乱来。

第四点,对仗中上下句是不允许出现重复字的。单句中可以,不过如果出句出现了重复字,那么对句也必须用同样的手法来对应。比如“飞雪片片凝瑞去,马蹄声声报春来”。上句“片片”,下句“声声”这样才对。如果上句隔开几个字用了重复字,那么下句也必须一样,比如“孤舟逆水孤江渡,老雁乘风老路巡”,出句两个“孤”字,对句就有两个“老”字对仗。

第五点,对仗在内容上的要求。作为对仗的颌联、颈联要符合律诗中整体意思,要注意衔接首联和尾联,完成诗意的刻画和表达。

对仗的类别

按照文字对仗严谨的称为“工对”,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工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还有些对仗就没那么明显,比如同样是杜甫的诗句“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这个看上去就有点散,但是仔细看,还是对仗的。这种就称为“宽对”。这是从对仗工整上来分的。


对仗如果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上下句内容相同,又称为“并肩对”,并没有对意思有推进。而如果像“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样,既对仗,又有意思的推进,我们称之为“流水对”。这是从对仗内容上来分的。

同时律诗中对仗联的位置不同,也有不同的讲法。一般情况下,颌联、颈联对仗,这是正格。如果放宽了颌联不对仗,只有颈联对仗,这种叫做“蜂腰对”,就像蜜蜂的腰一样,形不形象?如果首联对仗,颌联不对仗,颈联又对,叫做“偷春对”。就好像春天偷偷地早来了,所以提前到首联去对仗了。

古人的命名,还真是幽默而形象。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问题:什么叫“对仗/对偶”?

前言

狭义来说,对仗除了结构和词性、品类以外,还要求平仄相对。从广义来说,对仗就是对偶。古人有俪对、俪偶、对仗、骈偶、队仗、排偶等说法,不但用于诗中,也用于文章中,特别是骈文。

李商隐当年拜入令狐楚门下就是学习的骈文,因为科举考中的律赋就是骈文。《新唐书·文艺传下·李商隐》:“ 商隐 初为文瑰迈奇古,及在 令孤楚 府, 楚 本工章奏,因授其学。 商隐 儷偶长短,而繁縟过之。”

而科举中的另一项科目,五言律诗,更是要求对仗,失对是大忌。

一、对仗/对偶 出现很早

早在诗经中就有了很多对仗的例子,例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汉朝司马相如子虚赋中:

浮文鹢,扬旌栧。张翠帷,建羽盖。罔瑇瑁,钩紫贝。摐金鼓,吹鸣籁。

到了魏晋时期,诗人们开始大量使用对仗,例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几乎每两句都对仗: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二、格律诗的对仗

永明体以后,诗人们开始注意对仗的声律协调,平仄相对。一直延续到今天。例如

庾信的《咏怀六首之六》, 开始了平仄相对。

日色临平乐,风光满上兰。南国美人去,东家枣树完。抱松伤别鹤,向镜绝孤鸾。不言登陇首,唯得望长安。

到了唐朝科举的时候,平仄是一丝不可出现错误的 :

白居易在贞元十六年(800)省试的试帖诗是《玉水记方流诗》:

良璞含章久,寒泉彻底幽。矩浮光滟滟,方折浪悠悠。

凌乱波纹异,萦回水性柔。似风摇浅濑,疑月落清流。

潜颍应傍达,藏真岂上浮。玉人如不见,沦弃即千秋。

三、对仗的不同种类

对仗的种类比较多,常见的有几下几类:

1、工对

工对不仅要词性相同,而且门类相同,古人为了应付科举考试编辑了不少这样的书,我们称之为类书,分了很多门类如:天文、时令、地理、宫室、器物、衣饰、植物、动物、方位、数量等

古人作诗用同一门类的词语相对被称为工对,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宽对 邻对

词性和大的类别相同,小类上有所不同,例如元稹《早归》的第三联,鱼和露相对,水和衣相对:

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往宽里说,名词对名词就可以算是对仗了,门类可以远隔千里,例如水和衣相对。

3、流水对

一般的对仗上下联是并列的关系,流水对前后意思连贯如流水,颠倒后语意就可能不通了。

最有名的就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扇面对

扇面对在词里用的非常多,例如: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古诗里最有名的是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5、借对

从字词本身来看并不相对,甚至词性都不一样,但是因为是多音字或者多义字,诗人硬是拉郎配,杜甫就很喜欢搞这种游戏,看起来也别有意思:

杜甫《曲江》中"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

老街味道


“对仗”与“对偶”就其大致的语言形式而言,二者极为相像。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也含糊其辞,难以界定,一般人更是难以区别。通常情况下,人们也不做深究,两个概念经常混用、错用,但作为专门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的人则大有必要将它们区分清楚。

相同之处:

1、在语言表达形式上:都是两个彼此相对称的句子。

2、在语言表达特点上:都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似,意思相关或相反。

3、在语言表达效果上:都是为了达到句式整齐一致,音律和谐上口,内容相互映衬的语言表述效果,以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不同之处:

1、概念内涵不同:“对仗”专指古诗词创作和楹联撰写的一种写作方法。“对偶”是一切语言表述中的一种修辞方法。

2、适用范围不同:“对仗”只适用一些特殊文体之中,比如,古诗词创作和楹联撰写,所以“对仗”通常是古诗词,特别是律诗和绝句的写作的专用术语。“对偶”可以适用一切文学创作,如小说,散文、喜剧、现代诗歌等,也适用于各种实用文体,如新闻、报告、总结等。

3、宽严程度不同:“对仗”严苛工稳,要求上下句在字数相同,词句一一对应的基础上,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还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且力避上下句在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对偶”的要求则相对宽松,上下句除字数相同之外,在词性、结构方面一般也作要求,但已不是特别严格,至于在平仄运用和力避使用同一个字方面,基本不作要求。所以,“对仗”的句子一定是“对偶”,“对偶”的句子不一定“对仗”。

下面举例来说明:

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话,构成的两组句子,上下句字数、词性、结构、平仄、意思,彼此对应,工稳整饬,通篇运用,是为该绝句运用了“对仗”的写作手法。

宋代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其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关,但是在平仄方面,“开”和“暝”,“香”和“阴”同为平声字,就没有做到平仄相对。而且,上下句都用了同一个字“而”,没有力避相同的字。这些两两对应的句子,在文中也是局部使用,用以词句的修饰美化,是为文章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文人雅士诗酒田园


这是在悟空问答首页看到的提问,浏览了朋友们的回答,其实对偶和对仗并没有那么繁琐,它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法,即指成对使用的两个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相互对称的语句。对偶就是对称,这是基本特点,表达形式上要求两个并列的语句要整齐划一、内容互相映衬。

比如,骈文名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中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是只对偶,不对仗。

对仗就是“对立”,专指诗词和对联写作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手法。它的要求是,诗词联句在对偶的基础上,上下句在同一结构位置的字词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且避免上下句在同一位置上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意思相同的字词。但对联与格律诗相比,格律诗在对仗上要求极为严格,而对联则比较宽泛。

比如,鲁迅的“横眉冷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唐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又生”等等,都是既对偶又对仗。

对联的要求在结构和用词上与格律诗相同,但在平仄上的要求比较宽,尤其是春联的撰写,只要上下联的结尾字符合上仄下平的要求基本就算可以,没有“仄起平起”、“仄收平收”之说。

对偶与对仗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由于它们所运用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要求的不同,所以表达形式也就不同。对偶多应用于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而对仗则是格律诗词和对联独有的特殊的写作技巧。起源于隋唐,要求一首律诗中的颔联(即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必须对仗。这种写作方法同时被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应用于对联的撰写。


燕北林丛


对仗,古人也叫“对偶”或“俪词”。 这里的“偶”或“俪”,都是成双成对的意思 但“对仗”的“仗”,还有整齐的意思 对仗就是就是将意义相似或相反的字词,用相同的字数和笔法以构成华美的词句(陆震寰)。 这个定义是陆震寰先生下的 注意:意义相似或相反的字词,成对、整齐! 这是关键词! 由于汉字为方块文字,且一字一音,最适宜构成相对的词句。故对仗为我国文学特有的修词方法。无论诗、赋、词、曲或四六骈文,对仗往往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格律诗的对仗,唐朝才有;对联比对仗还要晚 但所谓的对偶、俪辞却很早就有了 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篇》开宗明义的说:“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对仗的好处是匀称、平衡、圆满,相辅相成,互为映衬。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像这样的对仗,我们在最初的课本上应该见过。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拉不拉多的魔盒


对偶是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两句必须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必须紧密

相连、相关,相对,或相反。如:迢迢牵牛,皎皎河汉。是意义相关的对偶。

对仗是句子结构要相同,而且词的构成也要相对。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兰


梅山425


对仗、对偶也称胼偶。大量用于古代的骈体文。两马并驾叫做胼,两人一起叫做偶。胼偶就是两两相对。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叫仗,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胼偶又叫做对仗。胼偶(对仗)的基本要求就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现代汉语中对对偶的定义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类、相关过或相反意思的修辞手法”。

一般说来,对偶的种类有以下三种: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清河小岳


对偶和对仗

花草公子

①最大区别,对仗要平仄对,对偶不拘。 对仗: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②对偶 只是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但它允许同字相对,同平仄相对,这不符合律诗中间两联上下句句法关系的要求。 ③对仗 种类 1、“工对” 也叫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 什么是“六相”呢? 就是 字数相等、 词类相当、 结构相应、 节奏相同、 平仄相对、 意义相关。 以上是律诗的正体, 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2,宽对。 就是对“六相”要求的比较松,不那么严格。我们的原则是能工则尽量去工,如果难以“工对”那么就不妨宽以待之。“宽对”一般有下面几个情况: (1)词类可以不拘 (2)相同的词性即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 (3)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 (4)上下句语法结构有异。 (5)局部不对。 没有人故意写宽对,一般是因为语义的原因实在做不到工对的要求了,就写成了宽对 ④结论:对仗是对偶,反过来,对偶不一定对仗。对偶包含对仗,也就是平仄问题,可对可不对,同字也可对,这就是对偶,范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