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鹤壁:浚县庙会正月初九东山“朝顶”,民间社火表演老照片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是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民间社火到城东南大伾山“朝顶”的日子,几十家民间文艺团体在繁华街道表演着秧歌、舞狮、高跷、旱船和武术等节目,来到东山大伾山吕祖祠等处表演,吸引晋、冀、鲁、豫、皖等上百个市县的30余万游人。图为2017年正月初九民间社火在“朝顶”路上边走边演出的盛况。


浚县正月古庙会,起源于1600多年前的后赵时期,会期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历时一个月有余,被誉为“华北第一古庙会”。图为2017年正月初九民间社火在“朝顶”路上边走边演出的盛况。
历时月余的浚县古庙会有三个高潮,一是正月初一庙会的头一天,三是正月十六社火表演到南山“朝顶”祭拜演出,第二个高潮就是正月初九这天民间社火到东山“朝顶”祭拜演出。图为2017年正月初九民间社火在“朝顶”路上边走边演出的盛况。
有人说: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兴盛依托大伾山和浮丘山,大伾山和浮丘山也承载着庙会所延伸的文化渊源,神话故事中二郎神担山赶太阳,挑的就是这座大伾山与对面的浮丘山。环绕其周的太行、沂蒙、燕山、伏牛都遮不住它们的光芒。图为2017年正月初九民间社火在“朝顶”路上边走边演出的盛况。
大伾山真的不高,也真的不大——仅135米高、占地1.66平方公里,但它却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伾”的释义为层叠、有力气、再成之山,从华夏源头而来的黄河,从《诗经》而来的卫河从山的两侧滚滚流过……图为2017年正月初九民间社火在“朝顶”路上边走边演出的盛况。
“大伾山文化汇聚了一千多年来的宗教风习、石雕造像、摩崖石刻、风物传说等等遗存。它们承载的多是水患人战的凛烈、世外边缘的放旷、山野民间的率真,是中国历史文化长链上古朴芳香的一环。而且,离乱时世的文化遗存本来就不多,它就弥足珍贵”,一位河南著名女作家如是说。图为2017年正月初九民间社火在“朝顶”路上边走边演出的盛况。

小小浚县城怀抱两座山,城中有山,山上有城,炊烟之中晨钟暮鼓不绝,宛如千年历史退潮之后留在沙滩的一只双珠蚌贝。而从文化意义上看,珠已远远大于了蚌。图为2017年正月初九民间社火在“朝顶”路上边走边演出的盛况。
2001年,坐落于国家级4A景区大伾山风景区东侧的摩崖造像大石佛和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登大伾山》摩崖石刻等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浚县古庙会被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图为2017年正月初九,民间社火到东山大伾山“朝顶”后,在吕祖祠前演出的盛况。
大伾山因禹“东过洛汭,至于大伾”被后人称为“禹贡名山”。《浚县志》载,汉光武帝刘秀曾在大伾山巅筑青坛祭天;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等君主帝王曾登 山揽胜;建安七子之一刘桢作《黎山赋》传世;唐朝王维、宋代范成大等为其吟诗;明思想家王阳明在大伾山上设堂讲学;明书法家王铎留下3篇题记。图为2017年正月初九,民间社火到东山大伾山“朝顶”演出的盛况。

然而这一切,今年都因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而不再;但愿明年正月,浚县古庙会繁华依旧,那时定当前来,采珠拾贝!【《瑞视觉》原创文图,欢迎收藏、转发、分享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