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陈年旧事:上猪

上 猪

上猪,就是卖猪。因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国家对生猪实行统购统销,不许私人宰猪卖肉,谁家养的猪够了120斤,就够上统购了,就得卖给国家,慢慢人们说习惯了,就把上统购猪说成上猪了。谁家的猪长够这个斤数了,就说够上统购了。

那个时候粮食产量很低,象我们这个土地瘠薄的盐碱窝,粮食收成更少,连口粮也保不住,一年要吃国家半年返销粮,种地的农民也要拿着购粮证到粮站买粮食。粮食缺,喂猪就靠挖野菜,掺些谷糠,或者麸皮,谁家也没有粮食喂猪。记得那些年我爷爷年岁大了,干不了农活儿,每年春天,地里有了野菜,就从集市上买一个小猪仔养着。那时候的猪没啥优良品种,都是耷拉着大耳朵,短腿、细毛、大肚子的黑色笨猪。这种猪温顺、笨拙,不挑食、不生病,但生长慢,春天开始养,约10多个月,到年底了,才能长到一百二、三十斤,刚够上统购的斤数。

那个时候尽管粮食不多,但国家还是号召农民多养猪。我记得那时有这样的口号:“多养猪、多打粮,支援国家保国防”,“养猪上统购,农业支援工业,巩固工农联盟”等。鼓励多养猪,粮食又不多,上级说外地有用连茅圈养猪的,号召群众建连茅圈,把茅厕和猪圈连在一起,人在上边大便,猪在下边吃食。当时,还没有“垃圾猪”的概念,人们不知道,也不去问这个办法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卫生,只要猪能吃饱,把猪养大,啥法儿都行,村里户户都改造了茅厕,建了连茅圈。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这个被“穷”字逼出来的办法,为粮食短缺年代人们养猪节省了不少饲料。

计划经济年代,生猪、粮食、油料等主要农副产品不仅统购统销,而且实行严格区域限制,不能随便流动,不能随便出境,不能自由交易。比如,我们这里离曲周三、四里路,到鸡泽四十多里路,但你在鸡泽辖区,你就得把统购产品缴售给鸡泽县,如果你带着猪、粮、油统购产品出了县境,或私下买卖,被市场管理人员抓住了,就要按“投机倒把”处罚、没收。

我家的一头猪够了上统购的斤数。一天,我和父亲拉着排子车去上猪。路上,一位熟人说,小寨也有一个收猪点儿,可以到那儿上。小寨离我们家15里路,比鸡泽近多了。到了小寨收猪点儿,收购员把猪摸摸、捏捏、抠抠,给出了等级和价格。我父亲嫌价低,说不在这里上,咱去鸡泽。又走了二十几里路,来到鸡泽收猪点儿,收购人员也是在猪身上摸摸、捏捏、抠抠,没想到,这里和小寨给的等级和价格一样。

那个时候虽然经济困乏,虽然处在“文革”时期,但国营商业交易公平,不坑人、不骗人。听了收购人员给的价,我父亲还是说给的价有点儿低。收购人员说:“吃粮食饲料和吃糠菜的猪不一样,你这头猪一摸、一捏,就感觉不是粮食喂的,看着不瘦,实际出肉比不上喂粮食的,不过,你几十里地拉来了,先按这个价收了,然后试杀,多出一斤肉给你补一斤肉的钱,一分钱亏也不叫你吃”。几天后,我们村的一个乡邻到鸡泽上猪,给捎回了两块多钱。他说:“收猪点儿把你家的猪试杀后,多出了几斤肉,这是补的钱”。钱虽不多,但国营商业的信誉真让人放心。

作者赵金海

2014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