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隶书创作如何创新?

花冷妍


这个问题,是所有学隶书的追求,当代,很多书法家也都在努力的实践着创新。我认为,隶书创新首先是在继承好的情况下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我认为,隶书创新有以下几个方法:

1、碑简结合

这些年,在展览中已经有很多作者尝试,当代张海,毛国典都是走的碑简结合的路子。清人已经把汉碑发展到了一个高度,然清人接触汉简较少。所以这也是当代隶书创作者的一个机遇和挑战。汉简林林总总,有太多的可以取法的对象,这也是创新的一个取之不竭的源泉。

2、加入行草

草书,尤其是章草,也是隶书可以借鉴的。隶书同时产生了草书和楷书,融合草书,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在一些汉简中,甚至可以说是已经分不清是草还是隶。在历届国展中,一些融合草书的隶书作品也很受青睐。

3、多体糅合

在当代作者中,有些尝试隶书结合魏碑,有的结合楷书,也会形成独特的风貌。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总之,隶书创新有很多方法,但一定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不然都是无源之水,随意创新不叫创新,只能孤芳自赏。


壹点书法


隶书创作有一种方法就是风格夸张,在风格上可以和原帖不像,但用笔、结构、章法符合要求。大体面貌和原帖有相似之处,有原帖的影子。

比如我们要将《张迁碑》风格夸张变形,写成另一种刚健,瘦劲,老辣风格,要采取什么方法呢?

其方法就是将线条写细,多用方笔、折笔,运笔更滞,增加涩力,适当增加一些枯笔。结构上变化处理。外形也可变化为以纵势为主。

如果我们用《石门颂》的用笔、结构特点来临张迁碑,也会创新出另一种新面貌。

在隶书创作创新之前,应多临几种隶书碑帖,因为参与形成新风格的碑帖面貌越多,形成新风格的面貌才越新。

了解一下以下几位隶书大家创作的风格特征对隶书创新有启发价值。

一,清代邓石如:以篆入隶,渗以魏碑,长期学习汉碑,形成气势雄强独特风格。(图一丶图二、图三)

二,清代伊秉绶:他学过颜体,《张迁碑》等。笔画平直,宽博古雅。方正浑厚,结体呈纵势,用篆书笔法写隶书。(图三丶图四丶图五)

三,清代金农:横画省去蚕头雁尾,笔笔如刀,字体拉长。结构严密,有磅礴之气。(图七、图八、图九)。(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我个人认为,隶书作品,一是要接近经典,有出处,有古味儿;二是要符合大众审美取向,起到引领大众审美的作用。三是要体现一种个性,这种个性实际上就是创新。同样临一个帖,肯定每个人的面貌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加进去了,背后支撑的是你的世界观,是你对客观世界的感悟。所以学习隶书,尽可能追寻古人书写的状态,在创作当中,既要做到书写的自然性,同时兼取时人隶书灵巧之姿,拙朴厚重中寓含飞动之气,将古意杂糅其间,加大作品的信息含量,颇具匠心,这也是当下隶书创作的一大特点。

隶书创新或形成自己的个性,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法:

一是隶有碑味。要多临碑帖,隶书碑帖很多,其中著名的如《礼器碑》、《史晨前后碑》、《衡方碑》、《华山碑》、《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乙瑛碑》等等。多临多消化,众采百家,根据自己的脾性,你的最终个性模样,自然成长其中!

二是篆味入隶。书法发展是先有篆再有隶,早期隶书中都有篆味痕迹。因此,在隶书创作中,可适当在结构与笔画之中,融入些篆味,以求古味古韵。

三是行味入隶。因为书法书写功能的实用性之一是求流畅与速度,可尝试在运笔与结构方面,融入些行书元素,以求行味。书法家张海的隶书作品就有这一特色。本人长期在基层板报墙报宣传报创作实践中,也略有收获。

以上是我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看官指正。隶书发展亦需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




唐其雲81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如何才是创新。

隶书以汉隶为宗,我们现在看“唐隶”,可以说是一种创新,它虽然没有突破汉隶,但它明显有唐朝的社会文化气象,应该说是在传承汉隶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清隶”也是创新,“清隶”融碑学于隶,在技法上拓宽了隶书创新新路。

清代成百上千的隶书家,隶书面貌可谓千姿百态,而历经时间考验,传承至今的仅“郑簠、邓石如、伊秉綬、金农、何绍基”等聊聊数人。可见,创新不是“新”,更主要的是“创”,这有真正意义的“创”才有生命力,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当下我们如何创新隶书?我们现在不缺智商和智慧,不缺创新能力,但唯一缺的是对传统的敬畏和沉淀的心气。

大家都在讲传承,都在临帖,但是一旦进入创作,就完全是另一回事,脱帖脱的“干干净净”,这不是创新,这是“造新”。我们现在的隶书风格面貌多变比起清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新”、“奇”、“怪”都具备,而且这种书法相互影响和传染,很快形成流行体,这种现象,对于创新书风的形成,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种跟风、走捷径的书体,往往成为无抵抗力和免疫力的婴儿,搞不好就夭折了。清代隶书,真正能站得住脚并传承下来的几位大家,都是各成体系,风规自远。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借鉴。

可见,真正的隶书创新不仅仅是形质,更主要的是精神,而这种精神,源自于传统,源自于传承。






如石书艺


至少要学两种汉隶再来谈创新,还没深入就想创新,这样的字写出来也是没有内涵。如果创新是为了写丑书,那就没必要练,直接用左手写就好😄,







王佳芳艺术工作室


隶篆求古不求新,遍临隶篆诸帖融会贯通之,自然自成风格